:::
玛丽安‧艾略特《战马》(Ellie Kurttz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全球舞台超级战区!伦敦剧场全攻略 /导演概况

文本功底丰厚 积极开创形式

当代英国剧场导演概览

英国剧场以一流演员、导演与丰富剧本著称,其中导演人才备出,在文本剧场的主流下,以尝试各种可能来发展新的剧场形式与诠释方法。在扎实的文本底蕴中,英国剧场导演不但具有搬演古典或经典作品的能力,更不吝于执导新剧本,让剧场创意活水不断,而且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一样能展现艺术的高度。

英国剧场以一流演员、导演与丰富剧本著称,其中导演人才备出,在文本剧场的主流下,以尝试各种可能来发展新的剧场形式与诠释方法。在扎实的文本底蕴中,英国剧场导演不但具有搬演古典或经典作品的能力,更不吝于执导新剧本,让剧场创意活水不断,而且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一样能展现艺术的高度。

二○一三年适逢英国国家剧院创立五十周年,而英国剧场界的重要话题,莫过于谁将成为下一位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今年四月,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尼可拉斯.海特勒(Sir Nicholas Hytner)宣布将在二○一五年三月卸下艺术总监一职,自此之后,相关媒体、剧评家与学者纷纷对著几位可能的人选作出评量,直到十月中 ,确认由鲁法斯.诺利斯(Rufus Norris)担任下一届的艺术总监后,话题才渐渐退烧。虽然艺术总监肩负的责任更近似于制作人,但相关讨论中提到的人选,每一位都是英国剧场优秀的导演,这些人的事业轨迹,共同呈现了廿一世纪以来英国剧场的发展脉络。

媒体讨论的热门人选,除了最后雀屏中选的诺利斯之外,包含了丹玛仓库(Donmar Warehouse)前两任艺术总监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1992-2002)和麦克.格兰迪奇(Michael Grandage,2002-2012),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re)前两任艺术总监伊恩.瑞克森(Ian Rickson,,1998-2006)和多明尼克.库克(Dominic Cooke,2007-2013),以二○一二伦敦奥运开幕式为世界所知的丹尼.波伊(Danny Boyle),知名莎剧演员暨导演肯尼斯.布拉纳(Kenneth Branagh),曾带著《春琴》来台湾演出的赛门.麦克柏尼(Simon McBurney),刚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卸任的麦克.波依德(Michael Boyd),甚至是甫于八月接任阿尔美达剧院(Almeida Theatre)艺术总监的鲁博特古尔德(Rupert Goold)等等。值得提出的是,玛莉安.艾略特( Marianne Elliott)、西亚.夏洛克(Thea Sharrock)及乔西.洛儿克(Josie Rourke)等近来备受瞩目的女导演,也在不少评论者的议论名单上,对国家剧院即将出现第一位女性艺术总监的可能满怀希望。

古今文本皆能驾驭  功力非凡

以上提到的这些导演,自卅七岁的洛儿克至五十八岁的波依德,每一位都在创作的巅峰期,以迥异的风格,在竞争激烈的伦敦剧场界各自崭露头角,若要找出他们的共通点,也许是每一位导演对文本的重视,并多对经典剧作与新作品同样关照。剧作家大卫.哈尔(David Hare)在英国国家剧院五十周年纪念的系列活动里,曾明白指出,新剧作的不断创作与搬演,是让英国剧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以上提及的每一位,都在自己的导演生涯里与新剧本工作过;然而,另一方面,能够具有搬演古典或经典作品的能力,更是让以上诸位跻身国家剧院可能艺术总监人选的重要原因。

国家剧院现任总监海特勒令人折服的导演生涯,是讨论的重要参考。海特勒为音乐剧《西贡小姐》首演的导演,并因此夺得东尼奖最佳导演,虽然他的作品偶尔亦曾引来剧评的批评(像是引来政治不正确评论的新作《英格兰人民非常友善》),但不论是莎士比亚历史剧、复辟时期喜剧,似乎都难不倒他。他更持续地与当代剧作家合作,与亚伦.班奈特(Alan Bennett)的关系最为人熟知:两人自《疯狂乔治王》(1991)建立起的合作关系,使班奈特继续让海特勒导演《历史课男孩》、《艺术的惯性》、《常民》新作首演的原因等知名作家。海特勒与剧作家理查.宾合作的《一仆二主》,是国家剧院近来来得过无数奖项、已经是伦敦西区剧院区、美国百老汇演出的剧码之一。

从艺术到通俗  路线皆通

提到国家剧院作品至伦敦西区商业剧院长期演出,便不能不提到玛莉安.艾略特。艾略特与汤姆.莫里森(Tom Morrison)合导的《战马》,自二○○七年在国家剧院最大的奥立佛剧场演出之后,便受到极大赞誉,作品得到包含导演奖之内的无数大奖,亦在国家剧院档期结束之后转到新伦敦剧场(New London Theatre,歌剧《猫》在此演出廿一年)演出至今日。而国家剧院最新的商业剧场输出,则是《深夜小狗神秘习题》,与《战马》一样,都是老少皆宜的作品。与这两出作品相比,伊利略亦导过严肃的剧作,像是改写《深夜小狗神秘习题》的剧作家赛门.史蒂芬斯(Simon Stephens)的社会写实作品《港口》Port,及汤玛斯.米多顿的詹姆士时期悲剧《女人当心女人》。

而格兰迪奇则是海特勒宣布离职之后,呼声最高的继任者人选之一,尤其是因为他甫自丹玛仓库卸下艺术总监一职。但他在稍后的访谈里,提到自己暂时不愿意回到掌管剧院的职务,希望以自己的剧团继续经营创作。格兰迪奇剧团第一季所选择的剧目,从新作品《彼得与爱丽丝》到莎士比亚的经典,涵盖悲剧、喜剧、闹剧、音乐剧,展现出他对新旧文本、戏剧形式的掌握能力皆不下于海特勒。格兰迪奇认为,自己的剧团更能够发挥他与团队的创作能力,而不需受限于剧院总监必须推行剧院业务等行政之羁绊;即将再次来台、由导演唐纳伦领军的与我同行剧团,以及合拍剧团的麦克柏尼,便是此种做法的成功例子。

形式打破框架  与文本互为表里

第二段提及的导演名单里,麦克柏尼的作品近年来的作品以肢体剧场、集体创作为主要特色,似乎与文本剧场关系不大,但麦克柏尼过去也曾与其他剧院合作,导演以文本为主的制作,像是与国家剧院合作、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1997)及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2004、2006),马汀.昆普译作、尤涅斯柯的《椅子》(1997)就曾经在皇家宫廷剧院等处演出;即便是合拍剧团最有名的《记忆术》,亦在演出后以剧本形式发行。麦克柏尼的事业轨迹,说明了以集体创作为主的肢体剧场,与文本剧场并非两条平行线。

近年来以多媒体剧场知名的凯蒂.米契尔,则是结合文本剧场及集体创作最好的范例。自《浪潮》以来,米契尔在国家剧院发展了同步电影拍摄、电视转播等结合各式媒介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一群集体演出的演员、经过即兴创作而来。虽然作品的叙事线似乎因为多媒体的操作,而有分歧、不连续的特色,米契尔的排练,却总是由文本的仔细阅读开始,以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为排练基础,对每一处的情感、动机详细探讨,精密思考之后而呈现。也许因为米契尔工作的重心亦在于每次作品的艺术性,因而不像前述导演拥有艺术总监的经历,但海特勒为米契尔《导演的技艺:剧场手边书 》所写的序言里提及,与他同辈者常以彼得.布鲁克为事业典范,而当今的剧场新生代多以米契尔为模范,对米契尔的称赞,可说溢于言表。

跨出剧场空间  演出可能更广阔

据剧评人席尔兹(Alexs Sierz)在《重写国家:英国当今剧场》Rewriting the Nation: British Theatre Today一书里估计,自廿一世纪以来,英国剧场推出的新剧作保守估计已超过三千本,可见英国剧场对文本剧场的重视。然而,英国剧场的蓬勃发展,不只展现在文本剧场。今年夏天最为人乐道的创作,是由国家剧院与Punchdrunk 合作,在派丁顿车站附近的整栋摄影棚里展演的的《溺死者》。Punchdrunk是导演菲力克斯.巴瑞特大学毕业后成立的剧团,风格以「实境剧场」(immersive theatre)著称,作品不在一般剧场演出,观众也不是坐著看戏,而是创造出注重细节的实境、邀请观戏者主动参与观察沉浸于环境的氛围,故事便在周遭展开。

而老牌团体「强迫娱乐」(Forced Entertainment)及其导演提姆.艾契尔(Tim Etchells),作品一向以打破剧场第四面墙著称,甚至与非专业演员合作,反而因此对议题展现更尖锐的批评。艾契尔的手法启发新一代的表演艺术家,此由他与泰德当代美术馆(Tate Modern)多次的演讲,便可看出端倪。

英国蓬勃的剧场生态,以一流的演员、新剧作及导演而著称;虽然以文本剧场为主流,但新一代导演亦能突破旧的创作模式,拥抱新的艺术可能。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