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菁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台设计令人惊艳 以写实映照超现实
年过八旬的英国知名剧作家邱琪儿创作不辍,时有新作与旧作同时搬上伦敦舞台,今年二月则有其两部作品《远方》与《一个数字》分别在丹玛仓库剧院与塔桥剧院上档,且受多数剧评人肯定,或许跟令人惊艳的舞台设计有关,两者都借由写实、甚至怀旧的场景,烘托作品中的科幻、超现实元素。
-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案件背后,是普通人的心有不甘
一如林奕华改作如《三国》、《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文本,福尔摩斯的故事与人物,在《心之侦探》中乃是林奕华创作的原料,用以侦查如你我一般普通人的当代日常。编导林奕华将福尔摩斯与华生、莫瑞亚提与福尔摩斯的两人关系放大,转换为「普通人」与似乎「不那么普通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借以呈现人无法面对自己及自己的孤独之「真相」。
-
焦点专题(二) Focus 王嘉明《血与玫瑰乐队》
混音莎士比亚 社群网站里的玫瑰战争
历史是怎么写成的?历史人物是怎么塑造出来的?王嘉明透过《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车场》、《理查三世》,与即将为新点子剧展揭幕的《血与玫瑰乐队》,两度三番地深入探究这段历史╱莎剧的构成,甚至演出全程开放拍照与上网,在社群媒体当道、假新闻很日常的当下,让观众切身体验「历史真相」的暧昧难解。
-
特别企画 Feature
跳脱英国脉络 参透文本解体重构
不同于其他英国剧场菁英的事业发展轨迹,凯蒂.米契尔因未曾赴波兰、俄国、乔治亚、立陶宛等国家,学习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统、葛罗托斯基训练方式,也经验了前苏联政权的瓦解、柏林围墙的倒塌等政治风向转变的时期,让她的创作概念与对政治与剧场的体悟都相当不同,非常重视排练前的准备功夫。虽与英国国家剧院有长达十年的亲密合作关系,但晚近则将工作重心转至欧陆,发展创新的多媒体剧场。
-
特别企画 Feature
做足功课再出发 多样手段构筑观点
不论米契尔的文本选择为何,她会由作品写成的年代为研究起点,因此作品总能展现其中女性角色面对的困境与抉择,亦不闪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将作品视为对世界时势的回应。她尤其擅长以当代的场景、写实的画面,重新处理写于过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鲍许的影响,米契尔也时而加入舞蹈与音乐,除了配合文本诠释之外,有时也让充满细节的欧式空间,转换成梦境中跳动与不连续的场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殖民母国的印记 反映社会的工具
在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莎剧一方面成为在印度的英国人与家乡的连结,也渐渐成为英国殖民主义者推广英国及其文化的工具之一。英国人在印度盖起剧院,除了为当地英国居民而演,随著普及英语与英国文学的殖民政策,印裔菁英统治阶级也渐成为剧院常客,后来印度演员也上台演出莎剧。独立之后,莎剧成了反映社会状况的工具,更多的人看到莎剧呈现的种种问题,如族群对立、政治纷扰、家族战争,都成了当代寓言的基础。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创作融汇东西古今 从多元孟买迈向国际
成立于一九九三年的团体剧场,身处文化与语言多元的印度大城孟买,作品也反映了孟买的斑斓特色,更以缤纷的印度元素踏上国际舞台。二○一二年应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之邀,参与伦敦奥运相关活动「全球到环球」(Globe to Globe)演出《第十二夜》,将宝莱坞歌舞与卡达卡里等传统舞蹈融入莎剧,备受瞩目。
-
艺号人物 People 俄国剧场导演
潘科夫 以「声音剧场」美学 追问战争的本质
游走于传统与前卫之间的俄国导演弗拉基米尔.潘科夫,与艺术伙伴以「声音剧场」的美学,创作以声音为核心的戏剧表演。十月初他将带来的《战火浮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的纪念作品,以三个时空背景各异的文学作品为本,不只在舞台上重现惨烈的战争场景和非常时期的人性考验,更试图追问战争的本质,探究冲突核心的荒谬与虚无。
-
焦点专题(二) Focus
一面触动现代华人的照妖镜
林奕华为华人社会量身打造的作品,容易触动的,或许是观众内心以为不存在、或不愿意面对的课题,因此观众再也无法如观看国外作品般自外其中、被动安全地扮演观众角色、接收导演的诠释与手法。如林奕华自己提过,很多人进剧场不是为了要发现自己、找到未知,多想望在熟悉主题中找到慰藉。若是跟著林奕华走出个人的舒适圈,剧场里的可能性或许能与个人生命的可能性结合,「接受拒绝但不拒绝自己和他人」。
-
艺号人物 People 德国剧场编导
福克.李希特 创作一个平行于真实的宇宙
福克.李希特是德国知名剧场导演也是重量级剧作家,而他与荷兰编舞家安努克.范.黛可合作的系列舞蹈剧场制作,更让他的表演创作更形丰富。他的作品,常与演员一同发展而来,探讨的课题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如全球化的流动、媒体的无孔不入、破碎的人际关系、复杂的身分认同等,他说:「我想创作一个平行的宇宙,可以用来反映我们的真实社会,但超越成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地方。」
-
焦点专题 Focus
茱蒂.丹契 八十岁女神 英国剧场的传奇
你当然认识「007」电影系列里的M夫人白色俐落短发、双眸犀利穿透就是在电影中如此逼人的茱蒂.丹契。纵横影坛拿奖无数,她的一身表演功夫,可是扎扎实实来自剧场从莎剧、音乐剧,到各式各样的当代剧本,年逾八十的她,迄今仍活跃于舞台,十月还要在伦敦西区剧院区演出《冬天的故事》里的宝琳娜,有了她,就是演出的票房保证!
-
特别企画 Feature
九个关键提问 认识「新文本」
什么是新文本,那有旧文本吗? 「新文本运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新文本的题材与书写形式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为廿世纪兴起的剧本创作风潮,我们虽未必知道什么是「新文本」,但多多少少也在台湾的剧团制作中看过或听过相关创作,趁著两厅院「新点子剧展」与黑眼睛跨剧团策划的「对干戏剧节」,将演出多出新文本剧作,这次让我们一次搞清楚:什么是「新文本」!
-
特别企画 Feature 英国:发展概况
创作风潮发源地 冲撞成规逼视当下
英国是「新文本」风潮的发源之地,「新文本」的标签,最早是在英国看到,并用于形容一九五○年代中期开始的创作风格。而该风潮在英国的崛起,与有著「剧作家剧院」之称的宫廷剧院密切相关,许多剧作家在此发表他们的第一部剧作,如马丁.昆普、莎拉.肯恩、麦多纳、瑞文希尔、史缇芬斯等。他们的作品冲撞成规,在题材、手法、美学上更贴近当代观众,更逼视当下议题,促进观众的反思。
-
特别企画 Feature
英国:焦点剧作家 马丁・昆普 极具开放性与政治性
作为英国当代重要的剧作家,马丁.昆普从一九八二年迄今已累积四十个原创剧本及翻译剧本,而且面向多元,近期更涉足歌剧创作。这次「对干戏剧节」中将台湾首演他的代表作《做掉她》,该剧以十七个不相连贯、各自独立的简短场次(scenarios)组成,剧本没有特定角色、台词因此也没有指定由谁来说,演员人数亦不指定,高度的开放性,让制作团队可以作最大的发挥。
-
特别企画 Feature 独家专访
昆普:文本是作家自己对世界的想法和感觉的编码
趁著这次特别企画的制作,本刊很难得地联系上剧作家马丁.昆普并进行独家专访,一谈其作品中为何时常提及战争,以及精采的语言运用。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停车场到「玫瑰战争」 一场「在地化」的旅程
去年的《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车场》,王嘉明结合莎翁《亨利六世第三部》与《理查三世》编织当代文本,今年的《理查三世》则贴近莎翁原貌,但依然编织入许多《亨利六世》场景与对白,依然充满并置文本的趣味;尤其王嘉明以台湾的当代语言与事件交织入戏,或可让让不了解英格兰复杂历史的台湾观众,进一步了解莎翁历史剧。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从史实到剧场 政治人物的双重扮演
莎翁历史剧的主轴,是英国不断的内战与王位争夺战,透过作品,莎翁生动地在剧场展演过去君主的事迹。而他笔下的英国君王,往往同时具有权谋者与戏子的两面身分,都对自己是否能合宜、得体地扮演特定角色常有自我评估。透过莎剧理解到的英国历史是片面与断裂的,但从历史剧的开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政治扮演的例子。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本功底丰厚 积极开创形式
英国剧场以一流演员、导演与丰富剧本著称,其中导演人才备出,在文本剧场的主流下,以尝试各种可能来发展新的剧场形式与诠释方法。在扎实的文本底蕴中,英国剧场导演不但具有搬演古典或经典作品的能力,更不吝于执导新剧本,让剧场创意活水不断,而且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一样能展现艺术的高度。
-
特别企画 Feature
尼可拉斯.海特勒 掘探古今 雅俗之间自在纵横
现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尼可拉斯.海特勒,是英国剧场界重量级的人物,在担任国家剧院总监任内,不仅制作上经典剧码与当代剧作并重,更开发出多元的经营方式,让国家剧院的影响力益形深远。而执导题材类型相当多元的他,不管是商业性音乐剧、严肃的莎剧或古典的喜剧,都能精采呈现,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剧场的独特性。
-
特别企画 Feature
凯蒂.米契尔 影像导入 多角度钻探文本
活跃于英国与欧陆的知名英国导演凯蒂.米契尔,以结合多媒体、剧场同步影像等剧场形式闻名。她认为生活中接收讯息的方式,并不像传统剧场写作一般,让特定角色负责特定台词,而是混乱、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讯息;在舞台上同时展现实地电影拍摄的过程及成果,则能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混乱,而演员为了在舞台上展现多重讯息,却需要精密的排练,排练的基础,则在于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