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战境》突破了我们过往对歌剧的想像,眼花撩乱的多媒体、日本漫画风的各种战争机器投影、具有空间画笔功能的灯光设计、具有强烈未来感的服装、垂直的表演空间……导演克丝汀.迪霍姆强调,不可以用故事化、心理学角度的传统歌剧角度去理解Hotel Pro Forma的创作,我们应该去留意《迷幻战境》的结构及抽象性,让不同的片刻打动我们,打开我们的想像空间。
2015TIFA—Hotel Pro Forma《迷幻战境》
3/20~21 19:30 3/22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69
《迷幻战境》在二○一三年纽约布鲁克林下一波艺术节演出时,引发了纽约客的骚动,跨域艺术家Ivan Talijancic给予本演出四颗星的评价,并说:「就技术面来看,《迷幻战境》对廿一世纪歌剧该长成什么样子,这出戏提供了令人著迷的建议。」
的确,在视觉上,《迷幻战境》突破了我们过往对歌剧的想像,眼花撩乱的多媒体、日本漫画风的各种战争机器投影、具有空间画笔功能的灯光设计、具有强烈未来感的服装、垂直的表演空间等等,《迷幻战境》让不少人联想到一九七六年罗伯.威尔森的划时代作品《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我想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部作品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刺激与新鲜感。
充满各种矛盾的美感
演出一开场,是饰演游戏大师的黄衣女子,在观众面前打开一个音乐盒,她缓慢地摇著,微弱的乐声在全场观众屏息的好奇中,传递了开来,过了一段时间,她突然唱出:「战斗即将开始,明日一切皆已命定」,接著便是拉脱维亚广播合唱团优美的大合唱:「可恨之人啊,现在我将反击!」……
除了开场与结尾,《迷幻战境》主要由〈士兵〉、〈战士〉与〈间谍〉这三个篇章所构成。在黄衣服的游戏大师外,还有平民的角色,加上前面三组,共有五组角色,每组都有一名独唱为代表。歌词内容取材自能剧的台词,完全都用日文演唱。这种西方音乐加东方语言的混合,突显了《迷幻战境》矛盾美学的特色——如同本剧将残酷的战争议题,结合华丽的视觉与神圣的音乐,也是一种矛盾。
整个舞台在视觉上,亦充满各种矛盾的美感,中世纪混搭科幻风的抢眼服装,还有日本漫画的投影。在导演巧妙的配置下,这些混搭的视觉元素,创造了一种神秘感,加上与能剧台词及日文所散发的异国情调,让视觉与听觉有了遥相呼应可能性,却不是图文相符的单调。
让不同的片刻打动我们
《迷幻战境》是二○一一年受拉脱维亚广播合唱团与国家歌剧院的委托创作,音乐是作品在视觉外的另一重点。作曲家Santa Ratniece与Gilbert Nouno展现了类似立陶宛作曲家佩尔特(Arvo Pärt)的神圣极简乐风,但在英国乐团The Irrepressibles团长Jamie McDermott的加入下,圣乐混电音的结果,是整场音乐感受起来,像是中世纪与未来世界的混合体,好听又奇妙。
这种矛盾美学,也象征战争所具有的矛盾性。那是交杂著残酷与正义、死亡与永恒、恐惧与勇气的超日常世界,一切规范都被打破。读者可以在本期另一篇对导演克丝汀.迪霍姆访谈中读到,不可以用故事化、心理学角度的传统歌剧角度去理解Hotel Pro Forma的创作。我们应该去留意《迷幻战境》的结构及抽象性,让不同的片刻打动我们,打开我们的想像空间,让想像力随著优美的合唱自由飞翔,才是享受《迷幻战境》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