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A
-
專題
楊士慶 逛街找靈光 「有趣」就是我的關鍵字
打開楊士慶的作品集網站,濃厚的手作感馬上抓住觀者的視線,拼貼物件與手寫手畫的文字與線條,似乎更觸動人心底層根本的想望。從唱片封面到演出海報,楊士慶的設計會從逛街開始,在各種材質的集散地尋索創意靈光。 曾為動見体《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台南人劇團《大動物園》與楊景翔演劇團《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等演出打造主視覺,楊士慶說他喜歡做表演藝術的案子,因為相較其他類型的設計案,案主在乎戲劇作品要傳達給大家什麼,願意接受設計專業的新想法,對畫面的接受度高,設計師的發揮空間也相對豐富。而他也希望透過幽默、有趣的設計得以讓更多人、甚至越過同溫層的門檻,願意出門進劇場看戲,或購買一張實體專輯。
-
藝號人物 People 鄭志忠 ╳ 周書毅
認識差異,讓「瘋狂」出現在劇場之外(下)
鄭志忠形容周書毅對世界、對人的好奇「很瘋狂」。瘋狂源於對理解陌生的渴望,快樂與痛苦本是未知所孕育的同卵雙生,如同德國文學家赫賽(Hermann Hesse)所說,鳥要掙脫出殼,蛋就是世界。要掙脫出殼,就得打破原有的世界,痛苦是必然過程。人也得破殼,我們的「殼」是慣習,而使用不同的重力、角度觀看世界需要練習,如此才能看見未曾看過的風景。 鄭志忠期待:「我們希望觀眾看了作品,走出劇場後接著去想:如何去面對差異個體,找到跟對方說話的方式,共同生活的方式,讓『瘋狂』出現在劇場之外。」
-
藝號人物 People 鄭志忠 ╳ 周書毅
認識差異,讓「瘋狂」出現在劇場之外(上)
「半年好長啊!」鄭志忠脫口而出,那嘆息分不清是快樂還是痛苦。 為了《阿忠與我》,周書毅、鄭志忠與整個製作團隊密集工作了大半年,他們以一週4天,每天6小時的頻率,高強度、高密度地進出排練場。一個是10歲開始學舞,一路舞蹈學院體系出身的編舞家/舞者;一個是4歲罹患小兒麻痹,19歲投身劇場的編導演創作者兩個身處兩個相異星球的身體,需要更多時間來熟稔對方的星體運作軌道。 排練之前,他們暖身。周書毅說,暖身是一切的開始,是交流與理解差異的關鍵。 採訪那天,場上暖身的還有舞台燈光設計李智偉、排練助理梁俊文,他們跟著周書毅、鄭志忠凹折、支撐彼此的身體,那是不同星系的交會。在這個共同創作的排練場上,有大量的對話,有各種「呼吸的可能性」。他們在劇場裡,試著叩問、了解彼此,打破約定俗成的二元分類系統,帶著嶄新的認識蔓延到劇場外的日常。
-
音樂 生祥樂隊的原鄉音樂路
在美濃 用客語唱世界的歌
大學二年級的暑假,林生祥用母語客家話寫了一首歌,歌詞描繪著美濃地區、以及母親的農家日常。「速度很快,一下就寫完了。」他說:「那時就驚覺到,原來用自己的母語來思考、寫歌,可以這麼流暢母語創作對我來說最自然,唱歌也是最自然。」就這樣,林生祥在美濃家鄉,找到屬於「唱自己的歌」的原動力,以及日後音樂創作的發展方向
-
戲劇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穿越自我與時代的時間敘事
「我覺得自己真實的生命,和舞臺上的生命好像是交疊在一起的。」京劇演員魏海敏的一生被戲緊緊聯繫著。從學戲到演戲,正是臺灣京劇及其時代背景的體現。《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之所以能夠成立,或許是時間既刻印在她所飾演的角色上,也烙印在魏海敏的身體上;同時,在化作藝術型態後,再也不囿限於個人生命之有限。
-
戲劇 樊宗錡與演員「齊聚一堂」共同創作
《幸福老人樂園》 抽換記憶的人心探索
以記憶的虛實、年齡的增長作為關鍵字,編導樊宗錡在《幸福老人樂園》運用「抽換記憶」的概念,透過劇情大綱,與演員一同發展內容,雖是推理的結構,但他並未「為翻轉而翻轉」,追求的並不是「燒腦」的過程,而是對於人心/性的探索。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回應
汪兆謙、吳明倫:身分轉換中的應對策略
汪兆謙與吳明倫,分別是導演與編劇、阮劇團的藝術總監與副藝術總監,影響劇團創作內容與發展。無獨有偶地,兩人前後擔任國家兩廳院的駐館藝術家;同時,前兩年製作《十殿》(2021)、《釣蝦場的十日談》(2022)分別進入TIFA、臺灣戲曲藝術節(TTTF)等策展機制裡。個人、劇團、場館、藝術節等身分的轉換,能否反映「藝術創作」的主體位置? 強調「個人」的駐館體驗 對汪兆謙與吳明倫而言,擔任駐館藝術家是相對「個人」的。 吳明倫認為兩廳院並未要求藝術家的義務與限制創作方向,所以不用顧慮業主、館方的想法。她更進一步運用場館資源,在2019年同志婚姻合法化時,推動《城市戀歌進行曲》彩虹版,「這是作為駐館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認為兩廳院必須有社會責任,藉這個機會對議題做出表態。」反過來讓兩廳院願意釋出檔期與回應社會。 至於,汪兆謙更加明確地想把自己與阮劇團切割,所以在駐館期間運用資源關注下一個10年的藝術消費群體「Alpha世代」。這體現在藝術角度之外,藉由參與場館組織運作,重新梳理創作位置。不可諱言的是,這可能源於劇團經營者的好奇,之後的延續也會回到團隊實踐,分開思考的同時也環環相扣。
-
焦點專題 Focus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共製,字面語義是共同製作,通過資源(其中包含資金、人力、排練與演出場地等)的投資進行合作,常見於表演藝術、電影等領域。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與創作、地方與國際: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種種共製節目,無非希望藉由與知名或獨特創作者、團體之合作,一來學習經驗不同的創作方法,打開不同的藝術視野,二來也藉此機會與世界舞台有所接觸,進入國際交流市場。
-
少年往事
家鄉美濃的自然養成
孩子對音樂的喜愛是自然不拘的,愛唱歌就大聲唱、有琴彈就搶著彈,只是隨著年紀漸長,那股傻勁兒也就逐漸冷卻。然而林生祥,卻從不曾忘卻熱情,將母親的農家日常入樂、從演唱會領會和弦對位、陪孩子看卡通得到靈感,最後更體悟「音樂的本質是數學」這個西洋音樂學者百年來討論的議題。 他的過程,令人聯想到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諺語,一個人的選擇與學習終將成為他的一切。一路走來,抱著初心吸收最質樸的養分的林生祥,也將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我庄三部曲」演唱會,與樂迷分享他的變與不變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編舞家
近藤良平 展現人類多樣性 永保好奇的陽光男孩
在十二歲之前來回居住於日本與南美,從小熱中南美音樂和足球運動的近藤良平,也因此在身體中種下了特屬於這個經驗的節奏。總是活潑又好奇的他,就像個青春期的陽光男孩,不願拘於成規,成立全男班的「東京 鷹」,為未必科班出身、各色各樣但志同道合的夥伴創作,他說:「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族群的人、不同膚色的人、不同性別的人,我透過自己的表演團體,只是想表達,我們應該容納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類的多樣性。」
-
音樂 NSO「牧之神.森之靈」「來自臺灣」
再度踏上歐陸 以音樂展現自信與多元
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將在本樂季結束後卸任,在此之前將在四月中再度帶領樂團赴歐巡演,這回巡演準備了德布西《海》、拉威爾《達芙妮與克羅伊》第二號,及柴科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也將演出作曲家李元貞《美濃之道》表現台灣特色,並邀請鋼琴家周善祥同行。出訪前將以「牧之神.森之靈」、「來自臺灣」兩場音樂會呈現上述曲目,讓台灣樂迷搶先聆賞。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一封信打開的「對流」 文字與聲響的「共感覺」
在讀了作家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之後,鋼琴家王佩瑤將迴盪腦海的聲響、氣味、觸感,融合了自身的記憶手寫了一封信。遲遲未鼓起勇氣交遞,卻依據這些感動挑選了少見卻傑出的樂曲,製作成一場音樂會。但那不只是一個晚上的演出,而是將由攝影師以不同類型的相機記錄當時的場景,再一張張手工沖洗出來。會後一個月,作家吳明益也將為音樂會撰寫一封信,連同照片送給現場共同經歷這一段時光的觀眾。在經過時間的沖刷之後,褪色的印象和鮮明的相片,對照著文字與音樂的韻律,即使衝突,倒也精采。 從一封信的起頭到一封信的結尾,中間經歷的是無限的刺激和啟發,音樂與文字藝術的「共感覺」(註),就聽他們兩人娓娓道來。
-
舞蹈
非關國名的感官測試之旅
舞名雖然叫做《委內瑞拉》,但其實與南美洲的委內瑞拉這個國家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與編舞家納哈林不喜歡被名稱、符號定義有關。這個作品是納哈林擔任巴希瓦現代舞團藝術總監期間的最後一個作品,以上下半場不同音樂,但幾乎一致的舞蹈動作、結構編排的作品,擾亂觀眾的記憶,讓觀眾思考自己「看到了什麼」「記得了什麼」。
-
藝號人物 People 義大利作曲家
魯多維柯.艾奧迪 等待寂靜,以最抒情的姿態
他在北極浮冰上彈琴的影片,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高達一千兩百萬次以上的點閱,颯颯風聲與遠方冰塊崩裂的聲響,讓他所寫的〈北極輓歌〉更顯寂涼而震懾人心。作曲家魯多維柯.艾奧迪出身世家,從小就在文藝人士之間成長,更曾隨廿世紀重要作曲家貝里歐學習、也備受史托克豪森影響。他的創作並不孤高,更重視的是觀眾與前台人員與他的共鳴,從多音到極簡,艾奧迪將生命體驗的一切,微細而溫柔地,抒情地為聽者鋪展開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粹金之聲」 穿越華麗的巴洛克
由假聲男高音賈洛斯基、柔音提琴家Christine Plubeau、長頸魯特琴家Claire Antonini、大鍵琴家Yoko Nakamura等多位古樂演奏家組成的阿塔瑟斯古樂合奏團,可說是歐洲最紅的巴洛克樂團,演出曲目幾乎涵蓋所有巴洛克作曲家的器樂曲及聲樂與器樂的樂曲。這回與賈洛斯基聯袂訪台演出「粹金之聲」音樂會,將演出拿手的巴洛克樂曲,包括台灣罕見的韋瓦第與韓德爾歌劇中的詠歎調。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製作人
日京江羽人 為生活創造音樂
「一人樂團」是日京江羽人在二○一七年建立的表演系統,他自剖無法與人共做音樂,可能與成長環境及具獨立做數位音樂的能力有關。他說,現在想的是「如果一個人被放逐到荒島,會想聽什麼歌伴餘生。」於是創立了「荒島唱片行」,大量採樣拼貼、活化舊作,「創作不該被深奧化,做音樂就像做菜,有時做給自己,有時為別人而做。」日京江羽人如是說。
-
焦點專題 Focus 《玩家、毛二世、名字》導演
朱利安.戈瑟蘭 在舞台上,我只想要呈現真實
將在四月帶著作品《玩家、毛二世、名字》首訪台灣的法國青年導演朱利安.戈瑟蘭,擅長改編當代小說,並透過感染力十足的表演突顯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此次的演出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唐.德里羅三部同名作品,演出更長達九小時廿分,戈瑟蘭表示,唐.德里羅筆下的世界讓他想要沉浸其中,他透過音樂、影像、聲音為演出創造出層出不窮的感官效果,也調整演員敘說文本的方式,讓語言直搗觀眾的內心深處。
-
焦點專題 Focus
古老傳說的晦暗荒誕 當代社會的非常視角
若是抱著對傳統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預期進劇院,你很可能會大吃一驚!來自愛爾蘭的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他的《癲鵝湖》裡沒有優雅的天鵝公主,也沒有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有的是對愛爾蘭當代社會新聞的反思、前基督教時期殘酷的天鵝傳說、對宗教虛偽的嚴厲批判透過「緩雲樂團」音樂所營造的冷冽陰暗聲響世界,觀眾看到的不是童話,而是無奈的人生
-
舞蹈
家,是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
與台灣淵源深厚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他最新的舞作《家》。在這個作品中,他企圖探索個人及群體的關係如何交織成一種充滿親密氛圍的空間,舞者則從動態的能量流轉去尋找彼此牽制所產生的凝聚力,閃爍的螢光燈拱架、白色地板的一座土丘、細微的燈光轉變、層次分明的電子音樂等,則把舞台空間塑造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營造出綿延不絕的視覺流動與感官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