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艺术节公司行政总监兴利希.奇司乐。(汤前敬子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寻访策展人/柏林

全城策展业务一把抓

专访柏林艺术节公司行政总监兴利希.奇司乐(Hinrich Gieseler)

由德国政府出资成立的柏林艺术节公司,是十分独特的城市专业策展机构。从丰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气质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并论。

由德国政府出资成立的柏林艺术节公司,是十分独特的城市专业策展机构。从丰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气质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并论。

在德语区著名的音乐节中,比较历史久远,拜鲁特华格纳音乐节已经一百二十五年了,萨尔兹堡艺术节也有七十一年,柏林节庆周今年「才」举办第五十一届;讲起国际声望,柏林节庆周离萨尔兹堡或拜鲁特还差得远;而年度预算,柏林艺术节公司所辖十个艺术节,加起来也不到他们的—半。

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塑造城市文化气质

虽然如此,作为一个节庆主办单位兼经纪公司,柏林艺术节公司一年到头主办各类艺术节庆,邀请世界各地的表演艺术团体献艺;从丰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气质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并论。那么,它的经费到底从那里来?公司制度上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六〇年代就在柏林工业大学就读经济工程学,曾在宾士、BMW车厂与柏林自由大学从事管理工作,笔者约到的采访对象──兴利希.奇司乐(Hinrich Gieseler)先生,已经在柏林艺术节公司做了整整二十二年行政部门的领导人了。访问一开始,奇司乐便拿起厚厚一大本的公司章程,当著面就念了起来:「本公司于一九六七年在原西柏林市成立。公司的宗旨,在于筹备与举办周期性的国际性节庆以及单一的文化活动,并邀请国内外其他杰出的制作来柏林演出。」接著,他一一跟笔者列举公司所有经办过的艺术节及历史。

不论从财务、组织和工作目标来看,作为一个城市艺文活动策展的专责机构,柏林艺术节公司在欧洲各大节庆主办单位之中都显得独一无二。奇司乐表示:「我们任务的特殊性,在于每年在一个城市里持续性地主办各类艺术节和艺文活动;由一个固定的组织来负责所有计划的执行与资源的统合,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前提。」

联邦政府出资,资金灵活运用

谁会开一家像这样的公司,做注定赔本的生意呢?在高税率的福利国家里,答案当然是──政府。奇司乐表示:「我们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由德国联邦政府与柏林市政府各自认有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公司董事会共有七人,其中联邦政府与柏林市政府各占三人,另一人为代表德国电影界的重要人士。」乍听起来很特别,竟然由政府开公司来替大家办艺术节。

可是为什么要由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来担负这项任务呢?既不是立法设置专责机构,不是城市的文化局,也不是基金会来负责。「我个人认为,这样一个公司最大的优点,在于组织上的弹性、交易上的灵活以及记帐上的方便。每年我们先提出营业计划书供董事会审查,通过后便可以在年度预算范围内很有时效性地执行工作,」他进一步说明实务上的好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售票处,自己的银行户头,资金运作非常灵活。可以马上和演出团体签约,付订金,演出后人员也可立即拿到酬劳。」

看样子,这家公司财务上应该得到很多的挹注吧!不然一年那么多活动,节目好几年前就已经排定,公司怎么运作下去?「根据二〇〇二年新年度的预算书,计划总支出共计三千四百万马克(约合五亿五千万新台币),收入共计八百万马克(其中包含门票及私人赞助共一百九十万马克),所以我们一共需要联邦政府两千六百二十万马克的资助。」接著他表情开始沈重了起来:「坦白说,长久一来,我们从未获得所需政府补助额的全部;既使联邦政府答应将来要负责全部的经费,可是合约里并没有订定明确的金额,所以能不能拿到全额还很难说。」

阶段性使命完成,营运即将大转型

这样的公司常常要为钱事奋斗,与政客拉好关系,并四处去找赞助,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因为对首都文化贡献良多,为了德国的面子,笔者想联邦政府是不可能撒手不管的。只不过,柏林本身已经有很蓬勃的文化活动了:三个歌剧院,五个大型交响乐团,近一百座的博物馆,还有每天晚上平均八十场的戏剧演出;柏林艺术节公司过去有这么辉煌的纪录,要如何在现有的艺文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什么新的计划?「在过去,我们主办的所有演出都必须租借场地。但从今年起,原西柏林的自由人民舞台(Freie Volksbuehne)成为我们专属的场地。」奇司乐并进一步宣告公司营运方向的大转变:「今后,我们将更致力于邀请国内外优秀的演艺团体来这里表演,并将触角扩大到室内歌剧以及文学性的活动。」他提到,今年到任的新任总监,原歌德学院的秘书长Joachim Sartorius,准备将柏林节庆周缩短,表演场次减少;但希望在新的专属舞台上,一年可以有超过两百场以上的邀请演出。

原来的艺术节,因为总经费有限,或许不得不受到排挤而缩小规模。不过柏林艺术节公司将重心转移到邀请外地的表演艺术团体,笔者认为,一方面考量到在地文化单位现在已经羽翼渐丰,节庆周举行的意义必须另做考量;另一方面,柏林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光靠本身的文化活力不够,必须要将眼光扩展。衡诸过去节庆周的历史与放眼未来,笔者听了只能点头赞同,不得不钦佩主事者的眼光与务实。不过回到那厚厚一大本的公司章程;没有它做稳固的基础,他们要如何持之以恒,并且随时做灵活的反应呢?想著想著,笔者倒想去研究一下那里面密密麻麻的条文了。

 

特约撰述|林育立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