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立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为变动中的社会 找到新的叙事
马克西姆.高尔基剧院是柏林公立剧院中最小而美的一个,但在联合艺术总监雪敏.朗侯夫与彦斯.希列的经营下,因为创作上著力于反映现实,关注并揭露种种社会问题,两人接任迄今不到四年,成果备受肯定。艺术总监彦斯.希列说:「一座市立剧场的任务,是去处理自己城市的现实和本质。剧场是社会自我投射的公共空间,政治的关联性因此比过去还重要。我们是谁?我们想要成为谁?这些是我们一再问的问题。」
-
特别企画 Feature 德国.柏林
鼓励创新 押宝创意与勇气
柏林市政府提供表演艺术奖学金或专案补助,让有心创作的年轻人不用复杂的申请程序与文书作业,就能踏出第一步。在柏林打拚多年的台湾剧场导演张乃文指出,公部门补贴演出计划,看中的是作品本身的原创性和前瞻性。市府在说帖中也指出,只有能为当代艺术潮流和社会思潮带来刺激的作品,才有可能雀屏中选。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政府扛鼎 卯全力支持「公共论坛」
德国是剧院文化极其兴盛的国家,在人民的认知中,官方有责任让人民以低廉的票价欣赏高品质的表演艺术,所以全国近一百五十家公立剧院,只有20%的经费来自门票收入,其他全靠政府编列预算挹注。而公立剧院的责任就是制作出好戏给人民看,在艺术总监的统筹下,推出大量的经典与新编制作;虽无票房收入压力,但仍须接受舆论和观众的检验,艺术成就和满座率同样是剧场经营成败的指标。
-
特别企画 Feature
柏林轻松逛,表演就在街头!
人家都说德国人严肃,说到柏林更是有柏林围墙的历史阴影在心, 很难不把这里想成是个阴沈多云的城市,我们的驻欧特派员林育立,以他多年的柏林生活经验告诉你:你错了!柏林不但是平日就表演多到爆的艺术之都,到了夏天,室内表演虽少,街头户外的表演也精采可期,何不放松一逛?
-
音乐
从录音到现场,推动音乐巨轮
广播交响乐团顾名思义,就是附属在广播公司,以录音提供给电台音乐为主要工作的交响乐团。由于许多团队这几年发展下来已经具有世界级的演奏水准,加上致力演奏当代音乐、大力扶持新秀演出、以广播公司资源举办音乐比赛和音乐节,广播乐团和合唱团已经是音乐文化进步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
艺知平台
奖多金也多,艺术一片蓬勃
根据波昂文化研究中心两年前出版的艺术奖手册所载,德国艺术奖的数目高达三千一百零九个,内容涵括艺术的多个领域;发出的奖金总额高达台币十八亿元,足以说明艺术奖在德国艺文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专辑(一)
织纵在众声喧哗中
虽然欧洲各地包罗万象以新音乐为主题的音乐表演活动和音乐节,如同六年前多恼尔兴根音乐节(Donaueschinger Musiktage)的情况一样,常常因为财务问题而告急。不过从国外(如台湾)的角度来看,欧洲尤其是德语区(德、奥、瑞士三国),在新音乐的领域上似乎特别得到上天的眷顾。包涵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音乐节等的音乐基础建设实际上已经根深柢固难以撼动。
-
深度艺谈
亚洲音乐在欧洲的推手
一九九九年思想悟子为推动欧、亚乐界之间的交流,在维也纳成立亚洲文化发扬协会,定期邀请亚洲音乐团体与当地作曲家合作,是推动亚洲音乐在欧洲的重要推手。
-
深度艺谈
在西方框架中寻找东方现代音乐出路
欧洲作曲界一般对乐曲「结构」的重视,相当程度影响了我创作时的思路。所以是不是非得从亚洲文化本身切入才能为亚洲乐器创作,在我看来不是最重要的,我对一切可能性都采取开放的态度。如果所有将中国乐器入乐的作曲家都得遵循著某种特定的美学,那就太可怕了!
-
环球舞台
欢迎加入当代音乐的探险之旅
现在的观众不带成见就走进音乐厅,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宽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新音乐艺术性的特定标准,在这几年已经不再被这么严格要求;这点其实也反映在我们的音乐节里──多元化的音乐美学观与背道而驰的艺术立场同时并存。
-
环球舞台
让音乐回到现场
拉图解读的贝多芬交响曲,抛开过去附加在这些标题上的浪漫想像,以及世代累积录音所形塑的贝多芬形象,直接拿起乐谱分析,找回音乐本身的趣味。这好像在不断提醒听众,音乐里其实还有很多一直被遗忘的细节,同时又不断地向前流动。已经被罐头音乐洗脑已久的爱乐者,顿时肯定会徬然无所措,一时间在大脑的唱片柜里找不到印证。
-
柏林
聆听布兰德尔,像读一本好书
在莫札特奏鸣曲第四乐章著急不安的a小调轮旋曲里,中段在节奏不变下转为A大调;此刻他指下音色的突然变化,就像从黑白转为彩色,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而这中间的过门就只有简单几个音符而已。
-
特别企画 Feature
全城策展业务一把抓
由德国政府出资成立的柏林艺术节公司,是十分独特的城市专业策展机构。从丰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气质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并论。
-
特别企画 Feature
「地下文化局长」一世传奇
艾克哈特在二十八年的任期内,让「柏林节庆周」成为德国的文化指标,创下了无数的典范;他为这个城市所奠定的文化基础,也让柏林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统合后新欧洲的文化与政治中心。
-
寻找百分百的表演杂志
德国音乐杂志槪观
一个国家整体的音乐活力是建立在音乐创作、学术研究、音乐教育、表演、评论、录音工业等各环节间紧密的共生与互补关系上。在德国,音乐杂志种类丰富,不论任何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者或音乐商品的消费者,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杂志,表现出音乐资讯的高流通性与整个大音乐环境的成熟发展。 因为特殊的历史因素及政治现实,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只限于大城市里;音乐活动百花齐放的景象,可以由各地大小城市皆拥有专属的乐团与音乐剧场这一点来证明。《歌剧世界》Opernwelt评论各地剧院首演与新制作,访问歌手与指挥、报导其动向与登台的时间地点,专文介绍乐坛新兴之星(如一九九九年二月号报导我国旅德指挥家吕绍嘉),并评述新出版的歌剧唱片与相关书籍,可说是关心此地歌剧表演最新动向者与旅行各地看表演的歌剧迷必备的参考指南,也是德语区里最重要的歌剧演出评论杂志。每年十月出版的年鉴里,总结过去一个乐季以来最重要的制作,并由各地的乐评家选出年度最佳演出、歌剧院、指挥、男女歌手等;不仅立论权威,深受推崇,而且报导多著重在作品的世界首演与勇于创新的新制作上,反映出德语区音乐界不断突破传统的特色。 《管弦乐团》Orchestra每期最后几十页各地剧院与乐团招考歌手与乐手的征才广告,大概是所有音乐院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获取资讯的最佳管道之一。读者群多为在各地乐团就职的乐手,该杂志有不少工作合约的法律问题、乐团演奏技巧的讨论。另外,从在地音乐传统的角度出发所做的城市音乐史硏究,以及地方媒体乐评的刊登,让读者对全德各地的音乐文化活动一目了然。 在编排及取向上近似英国的Gramophone,《唱片论坛》Fonoforum可能是德国唯一一本、针对一般古典音乐发烧友的音乐期刊。除了明星演奏家的动态与专访、新发行录音的简短评鉴、经典唱片的历史回顾以及音响器材的介绍外,绝大部分的篇幅是由唱片公司与音响店的广告所占去。这也反映出此类杂志在现代媒体社会中所扮演的提供音乐商品资讯、刺激音乐市场消费的角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德国生产的古典音乐唱片出口到世界各地,此地的爱乐者并不需要购买唱片就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如果缴的税不算在内的话),经由现场演出以及电视广播,享受一流的音乐节目;也因此,在台湾一般音乐杂志里常见的,从版本比较出发,纯粹从录音来谈演出的唱片评鉴,在德国除了这本杂志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