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左)在国际演出交易会上与国际演出经纪公司代表签约。(上海国际艺术节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文化首都攻防战/华人都会档案之二/上海

推动上海文艺摇篮的手

简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诉求群众性、地域国际性、品质精湛、特色创新、与形式多元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最大规模和最高级的专业艺术机构。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的这样一个官方文化节庆,但政府又交由艺术节中心这样一个专业机构来操作,这就是它的运作模式。

诉求群众性、地域国际性、品质精湛、特色创新、与形式多元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最大规模和最高级的专业艺术机构。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的这样一个官方文化节庆,但政府又交由艺术节中心这样一个专业机构来操作,这就是它的运作模式。

作为中国最大规模与最高级的国际艺术节,并维持每年一度的持续发展,必须精心设计与确定它的定位,并根据这些定位去展开运作。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定位即是在于群众性,虽然艺术节是艺术家的聚会,但更是人民大众的节日。何谓「节日」众按照中国人的辞典说法,「节日」就是庆祝和祭祀的日子,也就有节日的气氛、场面和仪式,还有建立节庆的心态、感染节日的效应,动员并吸纳千万民众自发参与,否则仅仅成为圈内人的聚会,所谓的艺术节也将走进狭窄的死胡同里。

诉求群众性与国际性定位

上海有一千七百万人口,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里办艺术节就必须造势,必须扩大规模和影响。因此去年艺术节的开幕活动为期三天;第一天在新建成的浦东世纪公园举行音乐烟火晚会,有二万多人参加;第二天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中外经典的精粹;第三天在八万人体育场演出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有四万五千人观赏。实际上这场歌剧已成为艺术节的一项庆典,甚至是一个千万观众参与的联欢活动,使得艺术节一开幕就先声夺人。

艺术节的第二个定位在于国际地域性。上海希望走向世界,世界也希望了解上海,国际艺术节便应成为这种双向沟通的枢纽,让世界各国的各种艺术在这里聚合发散,使上海市民不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具备培养自己成为世界公民的必备条件;所以国际艺术节广邀宾客、聘请外国顾问,还数度走出国门召开记者发表会。

品质精湛、特色创新

艺术节的第三定位在于品质精湛度。上海已初步具备了世界先进的文化硬体,但还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文化软体;这主要呈现在两方面:一是营造文化环境,二是有能够观赏一流文化的高素质市民。追根究柢,艺术节的著眼点还是在于人,在于娱乐大众、培养观众;一流的城市要产生一流的文化,所以我们首先提倡的口号是「荟萃名流名家名曲名作」,尽可能选择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喂养上海市民。

艺术节的第四定位在于创新的特色。所谓创新性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原创,每年艺术节都要推出一些原创的剧目,例如去年闭幕演出的大型舞剧《野斑马》与今年负责开幕表演的大型京剧《中国贵妃》等等;二是鼓励探索,既要进行艺术的创新尝试,也要和各国艺术节在这方面合拍与接轨。所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提倡的第二个口号即是「鼓励原创、鼓励创新」。

形式多元以广募赞助

艺术节的第五定位是形式相容性。相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广大的城市来说,艺术节应该具有最大的包容度和相容性,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市民在不同的艺术阶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诉求自己所欣赏的作品,扩大艺术节的影响。因此上海国际艺术节有最广的包容性,既有中国又有国外、既有经典又有流行、既有古典又有现代。形式上则包涵舞剧、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声乐、戏曲、舞台剧、马戏、杂技、哑剧与多媒体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经过两届的运作,上述艺术节的定位基本上相当客观,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三届。艺术节是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的一个官方文化节庆,但政府又交由艺术节中心这样一个专业机构来操作,这就是它的运作模式。艺术节中心的运作需要有统筹作用、策画作用、协调作用和调配作用;而政府对艺术节的支援推动要尽量做到政策显性化、资源固定化与配置明确化。经实践证明,结合媒体与演出团体的运作方式来制作新剧目,成为支持和营运艺术节的重大企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年第三届艺术节期间,将举行的国际青年钢琴比赛、国际魔术比赛,以及大型新编京剧《中国贵妃》等,就是由艺术节中心,与报社、电视台及演出团体共同制作营运。艺术节要凭借政府各职能部门,明确他们配合的职责,形成高效、通达、有序与应变的工作机制,同时招募志愿义工,广泛引进民间资本与外来资金的赞助。

活络市场以刺激文化繁荣

既然称呼为「国际艺术节」,当然要强化其国际性,首先就是要把握国内外节目的比例,而国外节目一定要占半数以上,让上海与周围城市的市民能观赏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节目,还要聚集大量的本土化剧目以吸引与招徕国外观众。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推出本地节目,为本地的文化艺术发展,创造一个自由竞争、人气旺盛的适宜环境。基于上海人口庞杂,以及节日气氛的考量,剧目的数量一定要有保证,从而营造市场繁荣的局面;但要考虑市场的容载量、市民文化消费的实际能力与承受度。艺术节期间的票价不能定得太高,对经典、通俗与探索这三类节目的关系要平衡好,既不能偏颇,也不能没有主次的焦点。如果没有经典,艺术节就没有档次;如果没有通俗,艺术节就没有群众效应;如果没有探索,艺术节就缺乏新意。

 

文字|陈圣来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