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随著新一轮的经济驱势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倾向,企图成为中华文化通向世界的桥头堡,进一步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建立合作与竞争、契合与碰撞的关系。
九月中旬,在中国笃定加入WTO 之后,这不仅将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与大格局之中,而且还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文化的大交流。处于这样一个开放的格局与循环体系里,上海该寻找什么样的座标?设定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拥抱世界文化的开始
九〇年代初,上海就提出要努力成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最近更进一步地企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样的期许目标与上海在中国的整体地位是相匹配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如果要成为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势必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推动与刺激,强化上海文化视野上的国际意识、前卫意识与相融意识。上海是中国诸多近代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称,这种文化的累积与态势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著新一轮的经济趋势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倾向,将会促使上海成为中华文化通向世界的桥头堡,上海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必定要在保存自我文化的同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与世界文化建立合作与竞争、契合与碰撞的关系。
如今这样的关系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境界;然而在九〇年代以前,上海的文化艺术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窘境。仅举一例,一九八七年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公司引进世界一流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来沪演出,然而偌大个上海竟无一处剧场可以容纳这支乐队,最后不得不「委身」于上海体育馆。堂堂皇皇有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几乎与世界一流艺术团体无缘。上海既缺乏文化硬体设施,又缺乏文化软体环境;试想,长期处于与世界精萃文化隔绝的状态下,如何酿就城市的文化气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发展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开拓城市的文化消费?
改变文化经营的策略
随著上海的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九〇年代之后上海不仅拥有了一流的大剧院、一流的博物馆,而且文化艺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海开始筑巢引凤,一流的艺术团体与艺术家纷至沓来。此外,上海还举办了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电影节、电视节、广播音乐节、旅游节、服装节与科技节等,争奇斗妍。随著中国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文化也开始走向市场、走向产业。政府居间的主宰功能要逐渐弱化,使原本「管办结合」的模式转化成「管办分离」或「以管为主」的文化经营模式;政府主要的责任是加强管理法规、政策与行业,行使职能,而不再是自己去办文化活动,因此「管办分离」成为文化改革的一大突破。
今年上半年,上海政府合并文化局与广播电影电视局(简称文广局),并将各个原由政府直管的文化团体变更为委托各家媒体代管;例如沪剧院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代管、越剧院由文新报业集团代管、话剧中心与歌剧院等由上海电视台代管等等……,紧接著的动作是将文广局与实体剥离,专门成立了文广集团,这样一来,文化广播影视局就成了管理部门。这些措施实行仅仅只有二、三个月,优劣得失很难在短期内予以评论;但去年大型舞剧《野斑马》成功的演出与运作,已显现出媒体与艺术团体结合的优势。
成立备受瞩目的国际艺术节
这出投资三百多万元人民币制作的大型舞剧,由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主演。东方青春舞蹈团是由东方电视台代管,创作初期即投入了充足的财源,剧目的宣传与出票的广告有媒体依托,使演出经营获得巨大的成效,不仅获得全部的投资报酬,而且还有盈余。当然一出戏的运作成功,并不能证明一切,也有人指出艺术团体托管于媒体可能产生一些弊端;例如如何让媒体负责人不是从宣传层面而是由艺术本质上来管理艺术团体、组织艺术创作?怎样避免媒体对自身剧团的自卖自夸、避免恶性炒作与庸俗商业吹捧的风气等等。
为了优化上海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整合节庆活动的时间接点与节奏频率,上海市政府还对一些节庆活动作了调整。如今年开始将「上海之春」与广播音乐节合并,将原于隔年十一月举行的广播音乐节改于每年五月;同时将两年一度的国际电影节由原来下半年举办的时间,改为每年六月举行。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平衡全年活动,做到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另一项为培育与优化上海文化生态环境与实行「管办分离」而备受瞩目的运作,即是根据文化部建议,上海市政府于去年建立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并确立与承办每年一个月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集中展现精萃艺术的窗口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目前中国国内最高级别且唯一的国际性艺术节,具体且全然象征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合作与竞争、契合与碰撞,就像是上海代表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名片,也是上海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文化窗口;不仅是各国文化艺术荟萃的一方舞台,更是优化上海文化生态的一项保障措施。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开拓市民文化视野、提升城市品位格调与增强人民鉴赏能力,产生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国家文部长孙家正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因为有了国际艺术节而变得多姿多彩、魅力四射」。
上海国际艺术节虽然只举办了两届,但已初露端倪。去年总共上演了来自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剧目五十四出,票房高达96.5%,观众人数有三十多万;此外还有演出交流座谈与展览博览会等,吸引了众多中外来宾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目标是希望在三至五年内,能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艺术节行列,为上海市民构筑一个尽览天下名流丰采的舞台,并为各国艺术家营造一个一展身手的节庆活动,在这样的艺术大交融、大汇合与大碰撞之中,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涵养。因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上海表演艺术最大的荟萃之地,也是观赏杰出表演的最佳管道,以至今年前来报名参与第三届艺术节的情况相当踊跃,令人应接不暇。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能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最大的「演出季」,呈现一流团体的演出、首演原创的剧目与展示探索性的节目,在舞台演出渐趋低迷的状况下,艺术节的成立无疑是为此注入了营养液与催生剂。
常设机构的机制与运作
每个城市的艺术节必须从城市本身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艺术节才会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英国的爱丁堡艺术节、澳洲的阿德雷德艺术节、美国的林肯中心艺术节与法国巴黎艺术节,都有迥然各异的城市特色,才会形成自己的品牌口碑。艺术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观众平时难得一见的作品,才能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激发艺术家的独创精神,因此才有市场卖点,而这恐怕才能显现艺术节的活力。
中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但建立一个专门常设的机构来长期运作一个节庆表演,恐怕只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这一家而已,这使得一个艺术节的运作,摒除流寇式的临时草率作风;因此,必须强化艺术节的核心层面与机制,使之成为活跃于国际演艺界、并有综合协调能力与权威的机构。另外,还需要广泛地与海内外艺术节与艺术机构、团体建立联系,使每年艺术节的成功建立在成熟、规范、科学与通则的机制上,而不是在草率匆促下或临时突击性地进行。
中国加入WTO,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又带来新的机遇,如果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上,文化产业有望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艺术节也应该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运作方式,并在上海乃至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文字|陈圣来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