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〇〇年归绥街戏曲公园改建完成后,首度举办地方戏剧比赛的情形。(林鹤宜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表演艺术比赛面面观/国内现象/舞蹈

民间戏曲竞技场

戏曲比赛在台湾

地方戏曲的比赛是剧界唯一可资证明表演实力的凭证,甚至有人不惜耗资数倍,请来枪手。曾几何时,地方戏曲比赛的快速老化,终变成了歌仔戏、布袋戏两年一轮的例行事务。

地方戏曲的比赛是剧界唯一可资证明表演实力的凭证,甚至有人不惜耗资数倍,请来枪手。曾几何时,地方戏曲比赛的快速老化,终变成了歌仔戏、布袋戏两年一轮的例行事务。

每年一度的金马奖与金曲奖,历史不算太长,却年年光辉灿烂,话题不断。至今已迈入第五十年的台湾地方戏剧比赛,所得到的瞩目与运作规模,则像个迟暮的可怜养女,既没地位又没靠山,不但剧团参与状况每下愈况,关心这项赛事的群众,恐怕也不及前述竞赛的万分之一。两相对照,在这样一个人人对于歌仔戏、布袋戏都不陌生的岛屿上,此种景象甚是枯寂。

服务政治的设赛思维

战后歌仔戏、布袋戏、新剧、歌舞剧造成全台大流行,虽于知识分子眼中是弊病丛生,但其民间基础却相当稳固。随著表演的繁华,政治干预以「改革」的面貌出现,一九五一年省教育厅举行改良歌仔戏的座谈会,会中传达的意旨,首要便是演出应当配合反共复国的政策,而革新剧团组织与加强团体间的联系,也是军警单位用以监控剧团活动的手段。一九五二年,地方戏剧比赛创办,由始终配合国策改造文艺的台湾省地方戏剧协进会办理,当时同步进行的相关工作,还包括订定准演及禁演剧目、剧团业务调查、举办戏剧工作人员短期训练……等。

不以艺术表现而以政治目的为前提的设赛思维,使得地方戏剧比赛不幸地得到了跛脚的开始。由于比赛剧本需事先审查,在很长的岁月里,剧团往往不约而同地被误导,舍弃能凸显自身表演特色或真诚打动人心的题材,转而选择「以寡敌众」、「收复失土」、「忠孝节义」之类的励志剧目,甚至出现赛后全体团员摇著国旗高唱「梅花」谢幕的诡异画面。如此观念深深侵蚀了这些民间艺人的比赛戏与历史剧表现,当面对不懂台语的警政人员与内行前辈合组的评审时,所言所为究竟有几分真情,颇値得玩味。

形式僵化成例行事务

戏班业主与艺人面对比赛的态度,与比赛对于他们的影响,又是另一层面的问题。由于这一年一度的比赛,是剧界唯一可资证明其表演实力的凭证,得奖对于日后的戏路、戏金都有助益,剧团也需借由参赛验证而得到继续经营之权利,因此比赛初设时莫不严阵以待。内台戏阶段,比赛由主办单位择定日期,派评审赴戏院评分,此时评审尚称公正;到了外台戏阶段,比赛改由搭设一戏台,聘一群评审观赏剧团轮番演出而评定优劣,于是如分派系、贿赂评审、内定得奖者等人谋不臧的弊病便纷纷出现,加上准备比赛戏使得经费上入不敷出,造成了在意比赛者不惜耗资数倍,以请枪手、调武行、制作新行头等方式争取名声,但是更多剧团与艺人因萌生倦意而潦草应付。近年剧团管理日渐松弛,甚至出现拒绝参赛的状况,地方戏剧比赛快速老化,终成了歌仔戏、布袋戏两年一轮的例行事务。

同样在庙口表演,演出补助还提升到五万元之数,但如今多数剧团仍宁可接一天仅二、三万元的酬神戏,也不愿再参加地方戏剧比赛。虽然一九八〇年代以降,「艺术性」随著学者专家的加入成为评分重点,而爱戏的观众们,不需借由媒体炒作,也仍会为了看艺人比平时更认真进行的演出,忍受提高的椅子钱与拥挤的观众席,但是面对戏曲的快速衰亡,公平的比赛、得奖的声誉与现场观众难得的掌声,似乎也很难再引起民间艺人对比赛的普遍热情了。

 

文字|刘秀庭 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