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改造前的台北东门是闽式碉堡建筑。(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城门之歌/台北老城门

昔时垛墙今时砖 唯留城门诉沧桑

台北城门的故事

昔时的台北城修筑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为强化北台湾防御工事而建。当年的规划颇具用心,一方面为均衡艋舺与大稻埕两地方势力,特别选址在两地之间,而完成之后,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城区内扶植各项产业,台湾巡抚衙门、台湾布政使司衙门两大行政机关也设立于此,俨然成为北台政经中心。但历经日治、国民政府,迄今只有刚刚重见天日的北门还维持初建时的风貌,供后人遥想当年……

昔时的台北城修筑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为强化北台湾防御工事而建。当年的规划颇具用心,一方面为均衡艋舺与大稻埕两地方势力,特别选址在两地之间,而完成之后,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城区内扶植各项产业,台湾巡抚衙门、台湾布政使司衙门两大行政机关也设立于此,俨然成为北台政经中心。但历经日治、国民政府,迄今只有刚刚重见天日的北门还维持初建时的风貌,供后人遥想当年……

今年春节,台北市政府大刀阔斧拆除了北门圆环高架桥,让原本饱受车道压迫的北门以崭新面貌重现在世人眼前。在清朗的蓝天下,那道朱红色城门巍峨的耸立在繁忙街区,成为城市中的视觉新亮点。「城门城门几丈高?」自古以来,城门便扮演著有如守护神般的角色,看顾城民出出入入,保守百姓不受外敌入侵。北门风华再现,也促使台北五座城门的过往历史受到关注。

擘划与建造

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年间,清廷为了强化北台湾的防御工事,决定兴建台北府城。十年之间,历史上最后一座依照华夏传统风水打造的中式城池正式成立。守护台北府城的五座城门,由城墙串连,分别坐落于当时的东三线路、南三线路、西三线路、北三线路上,也就是现今的中山南路、爱国西路、中华路、忠孝西路四条大道上。在当时,这方城区的划设可说是官府精心擘划的结果。

回顾台湾历史轨迹,时间拉远到清朝中叶。当时的艋舺因为享有淡水河舟楫之便,已是北台湾重要的商业聚落。后来因为河沙淤积,加上族群冲突,促使部分居民搬迁到大稻埕另辟炉灶。清朝晚期,茶业蓬勃发展的大稻埕已取代艋舺的地位,成为新兴的贸易市镇,甚至拉抬台北的地位,成为台湾经济中心,南北重心也跟著转移。

尽管如此,发展百年的艋舺仍具一定实力,台北府城无论设在何地,都可能得罪另一方。因此,官府便决定将府城位置划设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间,既不得罪任一方,也可以结合双方,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固力量。

在城墙尚未修筑的年代,这块土地荒芜又苍凉。城墙完工后,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城区内扶植各项产业,台湾巡抚衙门、台湾布政使司衙门两大行政机关也设立于此。台北城落成之初,仅有数个拱形门洞供百姓进出,之后靠著地方士绅自掏腰包热心赞助,城门才陆续兴建完成。各大城门也可说是富商家族展现雄厚财力的所在,像西门就是由艋舺三邑人兴建,小南门为板桥林本源家族所捐赠。

出城入城、送往迎来,从清廷治台,再到日人治台,五大城门伴随人们度过数十载,也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例如「迎日军进北门」便是开启日治时代的重要转折。甲午战争清军溃败,在马关条约中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北城陷入无政府状态。一八九五年,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辜显荣等大稻埕地方人士为了恢复秩序,主动前往相迎,一名老妇也开城门相助,日军没有任何阻碍,便长驱直入台北府城,日治时期由此揭开序幕,台湾的命运也被改写。

浩劫与重生

五座城门曾历经两起惊天动地的浩劫。日治时期,施行「市区改正」计划,从一九○四年起,便拆除台北府城的大半城墙,台湾总督府更决定将西门附近土地变更为公园,供日人活动。一九○五年,在人力和机具的强力拆卸下,原本富丽的西门应声倾倒,灰飞烟灭。其余四座城门本来也难逃被大卸八块的命运,然而民意反弹激烈,加上台湾总督府图书馆馆长山中樵和多位学者不断奔走请命,拆除计划因而中止,四座城门才得以保存下来,并在一九三五年,依照「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指定为历史古迹。

城门的第二场浩劫发生在一九六六年。当时古迹保存观念尚不成熟,台北市政府以为了整顿市容,符合观光需要,将本是中国南方闽式碉堡建筑的东门、南门和小南门,改建为注重对称、象征权威的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并增添了回廊和廊柱。经过整容的新式城楼模样虽堂皇富丽,却失去原有的古朴风貌,不免令人遗憾唏嘘。

可喜的是,原本也在改建名单中的北门,竟阴错阳差的躲过这场灾难。由于当时市政府计划在车水马龙的忠孝西路上兴建高架道路,决定直接拆除北门,但高架道路开工之际,不少学者大力争取保留这座唯一保有原貌的城门,市政府才顺应民意,让高架道路转弯,绕道经过北门所在位置。

重见天日的北门,已然成为台北车站首都核心特区的重要地标,并将整合台北邮局、铁道部博物馆等八座史迹建筑,营造「历史街区」的新风貌。在北门的带领下,其余城门也将串起消失百余年的记忆珠炼,在市民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进而让台北风华崛起,成为古今交融、深具文化底蕴的城市。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重现西门》  欢腾乐音描绘坚毅精神

二○一四年是台北建城一百卅年,为此台北市政府特别将消失了百余年的西门(宝成门)以崭新面貌重现市民眼前。不仅在捷运站四号出口的腹地广场上以「西门印象」为名做了大型装置艺术,让旧有「台北府城」的五座城门在此刻团聚之外,在对角的四号出口还有「意在台北」的城市浮雕作品做呼应,一旁的刘铭传铜雕手中握著一杯咖啡,古从今来坐看熙来攘往的人潮,显得格外有趣。

虽然台北城门独缺西门,然而当年它的拆除引起反弹,才使得其他城门得以保存。而在台湾创作当中,也唯有它,有作曲家为之创作乐曲。在欢度建城的同时,以西门旁中山堂为据点的台北市立国乐团曾以「就是王道」为主题举行音乐会,时任团长的钟耀光更依据前行政院政务委员黄光男的新诗《台风》创作了建城大合唱《重现西门》,以吹打乐《狮吼龙腾》为基础谱曲,邀请九天民俗技艺团搭配TCO吹打组及大型合唱团共同演出。曲风磅礡欢腾,藉描绘在台风自然力量的历练下仍生机无限的景象,以感念台湾经过历史洪流验证的坚毅精神。(李秋玫)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