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台北城五门探索地图(Florian Su 绘)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城门之歌/台北老城门

老台北城 五门探索地图

走过沧桑岁月,台北城门五中余四,迄今仍矗立台北街头,俯瞰车流往来。让我们循著地图纸上探访,那多年前的历史风华……

走过沧桑岁月,台北城门五中余四,迄今仍矗立台北街头,俯瞰车流往来。让我们循著地图纸上探访,那多年前的历史风华……

北门

建于光绪年间的北门,正式名称为「承恩门」,由于遥望北京方向,因而有「承接天恩」的涵义。北门是五大城门中保存最完整的,曾被视为台北府城的正门,当时派驻造访台北府城的清朝官员使臣,都会经由淡水河乘船而来,并由此门进入。为了迎接朝臣贵宾或朝廷御旨,城门外还打造一座木造小屋,作为接官亭。

出了城门,即可通往商业活动频繁的大稻埕,或是士林、北投一带,也因北门面向淡水河口,防御功能格外受到重视,所以采用封闭的碉堡型工法建造城楼。城门北侧有一个方形堡垒「瓮城」,具有加强防守的前哨功能,城墙上,还设有城碟与枪孔设施。可惜的是,瓮城和接官亭于日治时期被拆除,两座建物的风采现在只能从照片中窥得。

大直山区的安山岩顺著淡水河和包围城楼的护城河,来到城址建地,交错堆叠后,成为建造城门的稳固基底;城楼外壁则以红砖砌成,显得鲜艳大方。北门屋顶为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单簷重脊歇山式」屋顶;歇山顶结合直线和斜线,给人棱角分明、结构端正的视觉效果。

西门

连结艋舺商圈的西门又称为「宝成门」,在当时是相当繁忙的入口。从淡水河码头卸下的货物,可经由艋舺清水祖师庙旁的铁轨轻便车路送达西门,再运往城内。

西门由艋舺地区的三邑人捐款兴建,当地富商巨贾财力雄厚,造就出五大城门中最华丽的双层楼阁。「重簷歇山式」屋顶形制和南门相近,屋脊上有花草装饰,增添活泼奔放的气息。特别的是,城内设有惜字亭,是烧毁书籍、文字纸张的地方,体现早期文人雅士「敬惜字纸」的理念。

西门在所有城门中,命运最为乖舛。建于一八八二年的西门,寿命不过短短廿三年,一九○五年便惨遭拆除命运。如今,我们已无法目睹它的风采,仅能凭借西门圆环处「宝成门旧址」的石碑,遥想它曾有的富丽风华。

小南门

小南门是台北城通往板桥、中和的要津,正式名称为「重熙门」,「重熙」两字出自《东都赋》,有「太平安乐,天下昌盛」的意思。

当时板桥是新崛起的聚落,据传当地富商林本源家族与艋舺的泉州势力素有嫌隙,不愿穿越艋舺三邑人兴建的西门,因而出资建造小南门,出入台北府城更为便捷。也因此,小南门城楼在外观上不同于其他「碉堡式」城门,而是廊柱式城楼,增添了些许林本源官邸园林艺术的诗意。

城门屋顶采「单簷歇山式」,屋簷转角有装饰用的斗拱,屋脊如燕尾飞翘;城楼的侧面和背面有红砖砌成的栏杆,上头的双喜花样带有活泼气息。尽管如此,小南门仍具有城门的防御功能,城楼正面就有三面用于射击的短墙雉堞。

东门

正式名称为「景福门」,日治时期又有「照正门」的称号,是昔日台北城通往今日松山的孔道。

东门形式与北门相似,皆为封闭的碉堡建物,并有防御用的瓮城,只不过东门的瓮城为不为方形,而采圆弧形;另外,为了避免敌人长驱直入,城门的圆拱门洞和瓮城大门也刻意不设在同一直线。

此门为五大城门中石作最为精致的,城楼墙体由石条和砖块砌成,内部有回字型双层墙壁,固若金汤;屋顶则为四面屋坡的「单簷重脊歇山式」屋顶,簷下有一条镂空的绿釉花砖作为装饰,在红色墙面上显得抢眼,又不失简单大方。

在现存的四座城门中,东门环境最为宽广。由于紧邻凯达格兰大道,并和总统府遥遥相望,东门可说见证了许多抗争事件,默默陪伴台湾人民追求民主自由。

南门

南门又称「丽正门」,取自《易经.离卦》中的「日月丽于天,重光以丽乎正」,意指日月附著天上,因而光明正大。南门是五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一般百姓也习惯由此进出。出了南门,便可通往景美、深坑、石碇方向;进城后,沿著南门街行走,可直达当时的信仰中心天后宫。

南门同样为封闭的碉堡建筑,墙身与屋顶一气呵成。但相较其他城门,南门在外观上显得华丽气派,除了「丽正门」石额四周有螭龙装饰图案,富有吉祥之意,双层的「重簷歇山式」屋顶上窄下宽,也营造丰富的层次感。上下屋簷之间还嵌进美丽的翠绿琉璃花窗,不但可引进日光,映照朱红的壁面,更形成互补色的强烈对比,增添视觉变化。

南门于一九六六年被改建为北方宫殿样式,面貌和昔日相去甚远;幸运的是,石砌的城座和门洞仍维持古朴原样,成为记忆中残存的美景。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