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华乐团积极累积并鼓励具在地文化特色的曲目创作,图为该团演出现场。(新加坡华乐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绽缤纷在狮城——新加坡╱音乐概况

中国传统、南洋扎根 华乐漂洋绽放

新加坡华乐发展速写

中国传统音乐随著华人的渡海移居,流传到新加坡,早年以民间社团形式演出潮州音乐、客家汉乐、广东音乐及福建南音等,后来陆续发展出编制完整的华乐团,更发展出国家级华乐团如新加坡华乐团。透过学校教育与社团推广,新加坡的华乐欣赏与学习风气相当蓬勃,团队也借由委托创作与作曲比赛,累积具南洋风味的华乐曲目。

中国传统音乐随著华人的渡海移居,流传到新加坡,早年以民间社团形式演出潮州音乐、客家汉乐、广东音乐及福建南音等,后来陆续发展出编制完整的华乐团,更发展出国家级华乐团如新加坡华乐团。透过学校教育与社团推广,新加坡的华乐欣赏与学习风气相当蓬勃,团队也借由委托创作与作曲比赛,累积具南洋风味的华乐曲目。

什么是「华乐」?综观过往文献,「华乐」一词主要用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指称与华人文化有渊源,用华人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华乐等同台湾的「国乐」、香港及澳门等地的「中乐」及中国的「民乐」。

一九七○年代以前:早期发展

新加坡是位在亚洲大陆东南方的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南与印尼相隔新加坡海峡,民族多样,主要为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欧洲裔。新加坡最早为马来人居住之地,后来有华人渡海移居至此。最晚至廿世纪初,新加坡就有演奏传统潮州音乐、客家汉乐、广东音乐及福建南音(即南管)的华人音乐社团(吴奕明,1998)。

一九五三年,全星中学艺术研究会成立,标志新加坡第一个民乐团体成立,他们除演奏传统曲目如《南正宫》、《流水》外,也演奏一些改编器乐曲,如《南泥湾》、《快乐的农村》等等。此后陆续有学生、社会人士或传统乐人组室内乐团,演出传统音乐、当地华人改编之合奏曲或中国传来的曲目如《瑶族舞曲》、《翠湖春晓》等等,当地自创之华乐曲尚付之阙如。一九五九年,在杨浩然、连荣史、张炳照、李雪岭与潘鑫构等五人奔走下,陶融儒乐社成立新加坡史上第一个编制较完整的华乐团:除声部齐全,团员近五十人,并有低音声部,可演奏音域较宽广、织度较丰富的曲目。

一九六○年代,新加坡华乐仍在摸索阶段,主要延续五○年代民间社团,政府也开始成立华乐团如中央文化局华乐队等等。一九六○年代中后,海外团体来访、当地酒楼乐团兴起、广播电视音乐比赛及华乐节目开办,在在推动星国华乐发展。一九六五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立国初期百业维艰,新加坡仍创设公家表演团体,一九六八年成立的国家剧场艺术团是该国第一个有给职华乐团(吴奕明,1998)。

当时新加坡演出的华乐曲目,仍以传统器乐,如潮州音乐、广东音乐、传统独奏及中国演奏家、作曲家创作曲目为主。因没有政治因素的干扰,新加坡取得中国作曲家创作曲目的速度很快,如顾冠仁、马圣龙创作于一九五九年的《东海渔歌》,此曲在一九六三年由冯俊水指挥爱同学友会、崇福校友会民乐队于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首演,时隔该曲发表仅约四年。

彼时方有当地演奏家创作具南洋意味的乐曲,如李炯才《新加坡河》、连荣史《马来亚史诗》等等。除了当地乐人的努力,一九六○年代末,受聘至新加坡的香港籍音乐家郑思森也对该地华乐发展颇有贡献,除提升乐团演奏技术,并改编独奏或室内乐曲目给大乐团,开发演出曲目。依据吴奕明(一九九八)的统计,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新加坡当地创作的华乐曲目共廿七首,有大型合奏(含乐团合奏及协奏曲)、舞台音乐(含歌剧音乐及舞蹈音乐)、室内乐及独奏曲等,这些作品或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名或国族奋斗史为题,或以东南亚的椰风胶林为题,多寓有「河川」、「海洋」、「渔家」等东南亚自然或人文景象。

一九七○以后:飞跃的时代

一九七○年左右,编制完整、技术纯熟的乐团如人民协会华乐团(一九六八年创立,一九九二年更名为新加坡华乐团)、新加坡广播局华乐团(一九七三年创立,后于一九九三年易名狮城华乐团)相继成立。由于政府推广课外活动,当地各级学校华乐团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加上音乐家不时前往中国取经,带回中国相对成熟、进步的技巧与曲目,提高当地华乐人才的演奏技术。一九八○年代中期,中国籍为主的外国专业音乐家加入当地华乐推手行列。他们加入专业乐团演出,指导业余乐团技术,进入学校授课,为乐团、乐手创作乐曲,加上星国华乐人的艰辛奋斗,在短时间内提高新加坡华乐水平。一九九○年代,新加坡华乐团与狮城华乐团是新加坡最具实力的华乐团,为当地华乐发展奠定基础。一九九六年,新加坡华乐团成为国家级乐团,由政府提供场地与经费等资源,使之稳定营运。

进入新世纪:委托与作曲比赛催生创作

据一九九七年的报导,新加坡华乐团创始的计划项目之一即为:

「委托本国及海内外著名作曲家创作乐曲以作为世界性首演曲目。同时也向海内外作曲家租购乐曲,以使华乐团演奏的曲目更丰富、更精采」。

除新加坡华乐团外,二○○七年成立的鼎艺团也成为当地华乐动力之一。或因室内乐的小型编制更适合作为作曲家的实验基地,鼎艺团首演了一些更现代、更实验、具陌生化技巧的华乐作品。

比赛方面,新加坡华乐团主办的「新加坡国际华乐作曲比赛」,先后于二○○六、二○一一、二○一五年举办,向全球征集大型华乐合奏作品。根据资料,新加坡华乐团鼓励参赛者研究新加坡四大种族(华族、马来族、印度族、欧裔族)的历史、文化,创作并发扬具有南洋音乐与新加坡特色的华乐作品,提高国际对华乐的认识。参赛者可自由运用作曲技法及风格,但须含一至多种「南洋风格」元素:南洋音乐材料(旋律、织体、节奏及调式等)或南洋题材(文本源于南洋地区文化、地理、历史),据新加坡华乐团定义,「『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及菲律宾」。鼎艺团亦先后于二○一二年、二○一五年主办「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借此为当代华乐室内乐作品累积曲目。

揉合不同文化的音乐样貌

廿世纪中叶迄今,新加坡华乐根植于华人传统音乐,受南洋风土滋养,加以当代音乐技巧淬炼,逐渐发展出如峇峇娘惹揉合不同文化的音乐样貌。现新加坡华乐生态由教育组织与演出组织构成。教育组织主要为各级学校华乐社团与音乐家的私人课程,专业学历仅南洋艺术学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与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Singapore Raffles Music College)授予;演出组织为新加坡华乐活动主体,有新加坡华乐团等专业乐团及其他业余乐团。星国人民参与华乐活动也颇活跃,据朱添寿(二○一六)研究,以新加坡华乐团为例,每场音乐会售票率高达八成以上,廿五岁以下观众占约五成。新加坡华乐得以维持演出与创作品质又不失音乐市场,其阅听人养成的文化成因值得我国人探究。

资料来源:

朱添寿(2016年2月),〈新加坡华乐之路〉,《源》(总期119),新加坡: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吴奕明(1998年),新加坡华乐发展史略: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九年,新加坡:玲子大众传播。

新加坡华乐团(2015年),新加坡国际华乐作曲比赛2015颁奖典礼暨得奖作品音乐会节目单,未出版。

新加坡,(2017年5月20日),维基百科辞条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5%8A%A0%E5%9D%A1&oldid=44422806。

新加坡华乐团,www.sco.com.sg/。

鼎艺团www.dingyimusic.com/。

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www.srmc-edu.org/。

南洋艺术学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www.nafa.edu.sg/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