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洲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廖原庆 表演,是他选择做一辈子的事
廖原庆的身分是多样的,就如我们熟悉「部分的他」是一位演员,得扮演不同角色。 他与梁皓岚主持的Podcast节目「善岚庆女」已迈入第6季,有不同领域的听众因声音认识这名剧场演员。近期作品《上梁_下工后的修罗场》(后简称《上梁》),他同时是编剧与演员;不过,编导经验其实来得更早,是娩娩工作室《米蒂亚:一则台湾新闻》,而这更源于他的另一个身分高中表演艺术老师,因为此作最初是他协助学生创作的。此时的廖原庆,又指了指挂在墙上、即将演出的《骚动之川》海报,笑说主视觉是由他设计的。 这些事情多半环绕著「剧场」,所以廖原庆说他从研究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剧场工作者」,不打算被其中一种状态绑住,只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个比较舒服的自己」。 「我在我的自由里面稳定的发展。」廖原庆这么说。「自由」与「稳定」两个看似矛盾的字眼,在他的剧场生活里实践。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姊妹咬苹果 跃演纽约行(上)
2025年1月,跃演VMTheatre Company带著台湾原创音乐剧《劝世三姊妹》登上纽约外百老汇剧院Theatre Row连演4场,《PAR表演艺术》总编辑黎家齐认为,这不单单只是把演出原封不动地挪到美国演出,而是为了外百老汇的舞台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制。而这趟试演的起心动念、事前准备、落地执行等细节,究竟是怎么发生的?《PAR表演艺术》编辑部特别邀请《劝世三姊妹》导演曾慧诚与制作人林易衡,一同来聊聊纽约之行尝试将《劝世三姊妹》带入百老汇音乐剧产制流程的过程与经验。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姊妹咬苹果 跃演纽约行(下)
而《劝世三姊妹》在纽约的试演无疑是成功的,这加深了团队将作品推到美国市场的信心,「我们花900万到美国的阶段任务已经完成,确定要往下发展,其实有3个面向的问题要处理。」林易衡解释,第1个面向是「版权」,因为要将《劝世三姊妹》这个IP进行改编,无论是编剧詹杰或音乐创作康和祥的版权,要如何授权给美方?是需要讨论的。
-
焦点专题 Focus
当剧场遇上马戏,碰撞下的惊喜与流动
2016年卫武营率先推动「马戏平台」,广纳台湾马戏领域的创作者汇聚一堂。彼时许多人都还在摸索的阶段,马戏似乎还只是烟花一般瞬间绽放的火光,观众、乃至创作者,对于「马戏如何说好一个故事」都摇摇摆摆的。然而,那毕竟是一个开关,启动了许多可能性。 在「马戏平台」于卫武营发端的8年过后,台湾马戏已累积不少创作者的能量,勇敢探索、持续冒险,或许尚未茁壮成树,但的确能够看见不少团队扎根站稳的样子。近期,从几米的绘本出发,由林怀民导演、FOCASA团员演出的马戏定目剧《几米男孩的100次勇敢》风风火火地开演,也为台湾的新马戏打开了不同的视野。 借此机会,我们特邀3位台湾当代导演,分享他们如何从各自的专业舞蹈、戏剧、音乐剧出发踏入马戏,以及不同领域的碰撞花火。 洪唯尧:走进剧场,让马戏演员均匀的感受时间的重量 长年以来以多样性的创作见长的剧场导演洪唯尧,去年底应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之邀发展新作。期待借此机会探索台湾马戏风格的他推出了《落地前六厘米》,他说是希望能够将马戏演员如何「成为」他们自己的过程表现出来。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成为』这件事情。」洪唯尧说,马戏表演者对他来说近似超人,或者更精准地说,是「成为超人的过程」,他转换尼采的哲学观点,反应到这个类别的表演领域上,形容:「当我们走在钢索上的时候,这岸原地不动的我们是人,成功走到彼岸终点的是超人,而我认为马戏演员就是站在钢索上的人,无论是回头、停留或是继续往前,都是危险,你无论如何只能继续往下走。在平衡与失衡的瞬间,就是马戏演员回应生命的时刻。」 除此之外,洪唯尧在观看马戏的过程中,亦觉察到一种玄妙的时间感:「一种是看戏当下的时间,另外一种,则是戏剧或舞蹈作品都不常存在的,是演员与『他操控的物件所相处的时间』。」他解释,在观看表演时,观众必然会震慑于表演者与其物件之间纯熟的掌握度,而在震撼的同时,表演者过去孤独习艺的体感时间会同步爬上观众的心头。 这种时间体感的冲突,在观看单一表演的时候是妙不可言的,但是「若要放进剧场中呈现,我希望马戏表演者、舞者站在舞台上,能够幻化出一种均匀的时间流动体验。过去他们在表演的时候,好像只有
-
艺号人物 People 演员
林子恒 每次表演,就是交出当下能挖掘的东西
在剧场看见林子恒,多半时间他都不全然是「林子恒」。 他是《春眠》里的丈夫林正阳,在面临妻子失智与关系断裂的痛苦中,终能得到救赎;他是《父亲母亲》里的父亲米粉,同时也是出柜跨女的Diva;他还是《灰男孩》里的所有角色,以一人之力撑起全剧演出。 即使下了舞台,在演员之外,他依旧有多重身分,是老师、伴侣、儿子,也是自己。或许并不是因为他是剧场男神所以善于百变,而是每个变化的面向与个性,才构成林子恒。
-
特别企画 Feature
创作是有机的,跟赛事一样——专访张汶皓,网球教练的A面与B面
身为欧洲四大贵族运动之一的「网球」,除了争输赢的运动本质,更多是展现参与者品味与地位的象征。然而来到2020台北白昼之夜《台北室外网球公开赛》演出现场,长官与部分观众受邀坐上的VIP观众席,复刻的贵族长桌不仅附餐,更直接取代球网置身赛场正中间。标榜的超近距离临场感受,实则是随著球在头顶来回凌空飞过的沉浸式惊险体感,谁都说不准下一秒球会不会往自己身上扑来,直接从观赏式的刺激升级为触身的紧张感。 这场带点荒谬喜剧成分的演出,延伸自舞者张汶皓的影像作品《最后的晚餐》,除了复刻真实的网球公开赛,注入剧场手法扭转表演性,创造新的观赏性,更放大赛事专属的有机与不可预期,成功地碰撞出独特的观赏模式。
-
戏剧 扩充实境,扩充想像
XR作品《之间》 扩充剧场触手可及的诗意
前几年一则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Joan Streisand)相关新闻,吸引了河床剧团艺术总监郭文泰的注意这位大明星在访谈中坦承因无法承受失去爱犬的悲伤,于是抽取其基因,另外复制了两只狗继续陪伴自己。 曾经,死亡是人类无可避免的结局。郭文泰回忆小时候对死亡模模糊糊的印象,「知道自己再也看不到这个人了」,但来到教会听著牧师传讲「耶稣是爱」,却更加不解甚至沮丧:「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会失去所爱之人?」这或许就是死亡的真相。随著年岁渐长,他也逐渐理解「再亲近的人,终究也会离开,有一天连自己也会离开」。然而死亡与生命,实际却是一体两面。 因著对生命的眷恋,人们抵抗死亡。「综观人类历史,我们听过德雷昂(Juan Ponce de Len)美洲探险,寻找青春之泉以求长生不老的故事;近期也有传说华特.迪士尼死后将头颅冷冻,期待未来科技能让他复活。」郭文泰说。这些故事或许难以置信,但芭芭拉.史翠珊复制爱犬,却是真切发生了。当科技模糊了死亡所代表的「终点」,甚至成为有钱人某种特权,人们又如何重新看待生命与人性?这令人深感不安的问题,成为河床剧团与PHI工作室(加拿大)、欧纳西斯文化(希腊)合作推出最新XR作品《之间》的创作原委。
-
戏剧
以别的形式叙说—该如何对抗权力呢?
「2/28」、「9/11」、「3/11」,某些数字因为是历史上特定事件的发生日期,因此人们记住了它们,这些数字与事件的印象形成紧密的连结。泰国导演维帢亚.阿帕玛在其代表作《父亲之歌(5月的3天)》为首的一系列作品中,采取了将泰国政治史上重要的日期放进作品中的策略,将舞台上叙述的故事赋予别的层次。譬如标题「10月6日的派对」让人想起1976年10月6日发生的泰国法政大学大屠杀事件,虽然作品中没有直接提及此事件,尽管如此,观众还是会根据日期所联想到的事件,来解读舞台上所讲述的故事吧。 这样的策略反映了泰国的某种状况,在泰国与政治相关的发言会被视为批评皇室,犯下冒犯皇室的不敬罪,因此许多艺术家采用了这样的策略,但是据说近年来情况正在改变。改变开始于2020年的示威活动,当时学生们公然批评皇室并要求改革。既然可以直接进行政治批判,那么使用隐喻的意义为何?《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这部作品便是源自艺术家的自我反省。身为导演,我是否也借由使用物件来进行比喻的手法,压抑自我的身分认同?跟那些一直遭受批评的执政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
新锐艺评 Review
舞蹈的飨宴 思想的碰撞
作品的核心主题围绕集体和个体的张力展开。10位舞者通过脚步舞蹈(footwork)这一源自街舞和俱乐部文化的元素,结合传统欧洲民间舞蹈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舞蹈语言。这种对比鲜明的风格,既表现了集体生活的协调与统一,又揭示了个体在集体中的割离与孤独。最触动我的是,作品不断提出的问题:「我们希望保存什么?我们希望改变什么?我们又该遗忘什么?」这些问题深刻地引发了我对文化身分和历史遗产的思考。每个人在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的角色既复杂又微妙,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断在作品中展开并反复碰撞。在舞蹈的表现上,作品充满了自由与能量。舞者的动作与鼓点的呼应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那种自由奔放的舞蹈风格让人感觉到一种无法抑制的生命力。然而,随著演出深入,我也开始感到作品中的某些动作和节奏过于冗长,尤其是那种耐力式的重复性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产生了视觉疲劳。虽然这种耐力的展示显然意在强化集体性和团结的主题,但它有时让人觉得过于沉浸在单调的节奏中,缺乏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 音乐的运用无疑是《狂履》的一大亮点。鼓手和电子音乐家透过结合传统和现代的音乐元素,塑造了一个充满张力和变化的声音环境。鼓点强烈有力,与舞蹈的动作相辅相成,使整个作品在气氛上更加紧张和动感。而电子音乐的变化则为作品增添了更多层次,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既现代又充满历史感的舞台空间。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让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也不断强化了作品的政治性和情感张力。但在一些段落中,电子音乐和舞蹈的节奏感并未完美契合,这种「对抗」似乎有意在传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却也让我感到某些时刻的艺术表现稍显碎片化。政治性是《狂履》的另一层面。作品通过反法西斯、反资本主义的主题进行表达,尤其是在舞者以红色布料遮面、象征共产主义旗帜的舞蹈符号中,传递出强烈的政治立场。虽然这种直接的政治宣言令人印象深刻,但也让我感到有些过于生硬。在某些视觉表达和政治符号的使用上,作品显得更像是公开的政治呼号,而非透过艺术手段去激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政治立场的强烈表露,在某些时刻让我产生了「说教」的感觉,缺少了更为细腻和隐晦的艺术表达。尽管如此,作品中的政治性仍然能引发我对当下社会、身分认同以及集体记忆的深刻思考。 当然,作品的艺术性和政治性的结合并非没有挑战。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政治性过于强烈,甚至有些压迫感;而另一
-
焦点专题 Focus
张震洲:准备好无限量的子弹,确保不错过任何一刻
「我想先说明,我是属于媒体摄影,跟一般的剧照师不太一样喔。」张震洲开门见山地说。 大众传播学系毕业,因兴趣使然而后才开始学习摄影。虽是如此,在业界,张震洲是出了名的舍得花钱在器材上的摄影师,无论远景近景都有其专门的相机,采访当日,他才聊到自己近日买了一颗镜头,「大概50几万,可是从那个镜头看过去,真的连很小的细节都能捕捉到。」说到这里,他神采飞扬,若不是今天没带这颗镜头出门,他或许早就将之架上,想让人一睹远景的细节丰采。 花时间等待的刹那 事实上,在踏入表演艺术拍摄之前,张震洲在摄影技术上下了很多功夫。 他在大众传播上学习的是文字能力居多,关于摄影等事,都是日后自己找资源取得。换句话说,他的「舍得花钱」不只是器材上的,也是学习层面上的意义。 「虽然网路上的资料很多,但我自己摸索无法判断对错,想说乾脆学一个正统,就报名了摄影课外拍,从初阶一路学到高阶,前后大概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张震洲回忆,那两年间他拍的多是景物,且是季节限定之景,「冬末春初之际有樱花,特殊节庆有烟火,不同的气候也会对应不同群鸟的来去。」他细数,且无论是拍摄的主角是什么,其共通点都是:你得花时间等待。 「比方说要拍烟火,从早上7点你就要过去占位置,现场还要看天的脸色,一张照片背后花的时间难以估量。」张震洲说。 却不知是否因为这层缘故,日后他进入《PAR表演艺术》杂志工作,所拍摄的内容相对驾轻就熟,毕竟现场所需的不再是无止无尽的等待,而是分秒必争的捕捉。 所谓「媒体摄影」,出席的场合多是在活动、记者会现场,张震洲解释:「若得进剧场拍摄,多数团队都还是会有自己的『主摄影师』,因此我一般会退在他的后面,不会有太激烈的移动,尽量把最大的空间弹性交给主摄影。」 过去学习摄影,他的对象都是风景,而此刻,剧场则是充满故事的风景,以张震洲的话来说,那是:「所有事情都准备好发生的地方。有服装,有舞台,有光线,还有情感,就算没有办法卡在最好的位置,还是有机会等到充满张力的一张照片现身!」
-
焦点专题 Focus
关于摄影,张震洲还想说的是……
除了表演相关的作品之外,其实我一直很喜欢拍运动类、非常快速的东西。不过运动摄影其实很不容易入行,团队一定是认识你才会找你,比起技术,可能更多倚靠的还有机缘。国际球赛的证件申请难度尤其之高,就以大联盟来说好了,一般台湾媒体是进不去的,门槛重重。所以若问起我现在还有什么「想拍、没能进行的」,大概就属这类吧?在此之前,只能勤练摄影了。你知道,若有一段时间没拍照,反应也是会变慢的吗?像是12月底,各种大戏告终,到过年前那段时间,演出非常少,你就会发现自己拍摄的反应力变得迟缓了些。所以,摄影师某个部分大概也像是运动员、像是表演者一样,没有上场的日子也不能怠慢,没有戏的时候我还是拿著摄影机在街上拍照,手指、脑袋的反射性动作要每天累积的,毕竟,很多景物只是闪神一下,就再也看不到了。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4年度现象:02.演出取消直指票房惨淡?
无关疫情?依旧疫情?台湾剧场面对成本、行销与天灾的多重考验
自2020年起,剧场演出取消的原因近乎都与COVID-19疫情有关,举凡因应不同阶段的防疫策略,而被迫调整的各种演出规范,包含演出团队人员确诊、染疫者足迹而有清消需求、国外创作团队的隔离天数等。 但在2021年7月后,随著三级警戒的管制逐渐松绑,时而升温、时而稳定的疫情也因确诊数、疫苗覆盖率、防疫疲劳等指标,让防疫慢慢回到日常,而剧场再次开放,甚至因疫情间相继取消的演出陆续重返,导致场馆、演艺团队、观众等都开始难以消化整体量能。2022上半年,疯戏乐工作室在台中国家歌剧院巡演的《当金莲成熟时》宣告:「离《当金莲成熟时》台中首演剩下10天不到,我们的票房只有一成,加上疫情持续扩散风险益增,在这剧团从未面临过的压力与困境下,为了及时停损与止血,我们必须取消在台中歌剧院3场的演出。」除疫情之外,「票房」成为压垮这场演出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也撕开了探讨台湾剧场票房结构的一条缝隙。 直至2024年,「演出爆量与票房惨淡」始终是近几年台湾剧场的年度现象,特别是《PAR表演艺术》在2022年虽归结出两则年度现象〈全球通膨危机,观众荷包空票房也空〉、〈难敌本土疫情骤升,表演艺术票房一片惨澹〉,但其实是从不同因素来探究台湾的剧场票房。而近期则是在资深媒体人江昭伦写下〈台湾剧场出大事了!〉(注)一文后,耸动标题助燃了业界对此现象的焦虑与恐慌,甚至是无助与无奈。 整体来说,近两年(2023-2024)因票房惨淡而取消演出场次的比例其实并不高,却显而易见地呈现于售票系统、剧团公告里,是有别于过往的。同时,也愈来愈难以完全归咎于疫情,探究背后成因的必要性与日俱增,进而成为现今观察剧场的重要指标。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4年度现象:04.「台湾焦点」全球遍地开花
聚焦「 」,揹著文化外交的国家大旗,然后呢?
时间推回到2024年11月24日晚间,东京巨蛋球场,世界12强棒球锦标赛冠军战现场,9局下一出局,来自台湾的中华队(Chinese Taipei)对战在国际赛中夺得27连胜的日本队,投手丘上台湾进攻,一个一垒上的再见双杀,击败了各界看好的日本国家队。睽违32年后,球场上再度响起了中华奥会会歌(即国旗歌),这次是冠军。 代表台湾出赛的中华队在国际赛事首次夺冠,不仅彻底翻转了国际间对于当前台湾的棒球发展超越日、韩、美等职业联盟的认知,更振奋了所有海内外台湾国人的士气。台湾队长陈杰宪在击出决定性的三分全垒打跑回本垒之际,在胸前球衣应列出国家名称的空白处频频比划「Taiwan」。 这支球队所展现的韧性可能是台湾整体的缩影,而他在球衣胸前空白处的比划,也是长久以来台湾隐身在各种国际场合、不能说出名字的切身之痛。 台湾的可见与不可见,文化体验的万花筒 随著全球疫情结束,届满两年的光景,多个欧陆及亚太地区国际艺术节及剧院,不约而同马拉松式地推出以「台湾」为名的艺术节和节目专题,他们看见台湾的什么?在台湾文化部及驻外馆处等政府资源的挹注加持下,这些策划聚焦台湾当前表演艺术动能,呈现岛屿多元文化风景的活动,又成就了什么? 2024年10月,法国夏佑国家剧院(Th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与国家两厅院合作「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 #2: Tawan)系列活动,剧院总监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受访时表示,现场气氛「刚刚好」可以全然感受来自台湾的艺术与文化。而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则认为,近几年台湾跟欧洲可说是重新认识,「过去欧洲对台湾的印象可能停留在30年前,现在透过艺术文化作为沟通桥梁,会发现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一致的。」 同年8月,德国威玛艺术节(KunstFest Weimar)推出「台湾焦点(Taiwan Fokus)」系列舞展。艺术节总监汉姆克(Rolf C. Hemke)访台期间接触超过30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4年度现象:06.舞蹈空间舞团转型
从老牌舞团转型,谈现今扶植团队面临舞蹈创发环境之处境
2024年最震撼台湾舞蹈界的消息,莫过于成立35年的老牌现代舞团「舞蹈空间」于10月底宣告放弃国艺会每年约500万的资金补助(演艺团队年度奖助专案,前身为文建会╱文化部扶植团队政策,本文简称为「扶植团队」),自愿转型为自筹营运的教育推广型舞团。消息一出,「台湾又少了一个专心跳舞的舞团」大概是舞蹈圈中最常听到的感慨与不舍。但从团队经营的立场而言,「专心跳舞(指舞团长期培训专属舞者)」在当今台湾舞蹈艺术展演环境里,究竟是被拥有32年历史的扶植团队政策所引导的传统美德,还是对舞蹈生态快速变迁的不识时务?笔者从一个专业观众、教育者、拥有7年扶植经历的创作者立场,分享近年对扶植团队面临现今舞蹈创发环境之处境观察。 近几年来,台湾各地表演场馆、艺术节、创作平台变多,舞蹈工作者的表演与创作机会都因此增加。演出爆增是舞蹈环境蓬勃发展的表征,但细探究底的话,每个制作的工作╱排练时数则是大幅减少。创作者与舞者「为了生活」或「环境所逼」都只能「接case」般一档接一档地跑江湖,平均两个月转换一个工作环境,同时接3档或4档演出以上的抢手表演者也大有人在。这或许是整个大环境变迁的影响,大家不再走专一工作的传统路线,纷纷改为多工与团队合作的共创模式。舞蹈表创的形式与题材也变得更广,从素人到专业科班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同时,创作者为了能因应不断缩减的制作时程,结构上以片面取代完整、自我探索取代专业性的表述,提问式、概念式与结构即兴编舞逐成显学。因此,当需要时间淬炼及稳定营运培育下产出的舞者身体表演性不再吃香、年轻舞者普遍不愿意被单一舞团绑约受限时,团队是否有需要加入或留在扶植体系是值得思考的。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4年度现象:07.「小剧场」题材暴增,是精神重现、抑或历史倒错?
我们与小剧场的距离
关于1980年代小剧场,皆于90年代初完成、出版的两本书,钟明德《台湾小剧场运动史:寻找另类美学与政治》及王墨林《都市剧场与身体》,一右一左地主导两种小剧场论迄今,前者视产官学文化体制的完成为未来,后者则始终将文化体制当作辩证的对象。近40年来,两者之间自然并非以均衡的相对之势并存,而是在由前者所导向的主流生产线日益扩大的地平线上维系消长的张力、创造抵抗的空间。挪用韩国政治受难者申荣福对黑格尔「正反合」的批评:「『正题』经由『反题』而被扬弃成『合题』是很少见的;比较常见的反而是正题毁灭反题,或反题取代正题。」(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回顾2024年诸如人力飞行剧团重演「河左岸剧团」时期黎焕雄第一部剧场作品《闯入者》、获得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艺术未来行动专案」第一期奖助,由EX-亚洲剧团、身声剧场、阮剧团联合出品的「神鬼人间道台湾剧场未来式」,还有再拒剧团於戏曲梦工场推出的《走吧!野草》等,都程度不一地(再)缔结各自与(想像的)小剧场之连结。只是结果令人尴尬,却也再度揭示「小剧场」从来不是一个规范性意涵所能框定的名词,而更是在与「绝对意义的不在」的动态辩证之中,逐渐自明、再前进的审美及历史意识。 拼贴了梅特林克独幕剧《闯入者》(Intruder)与卡波特短篇小说《美莉安》,近40年后重演的《闯入者》,邀请吴子敬合导,主要负责〈序场〉、〈第一幕 梅特林克的「闯入者」〉,并增写〈第四场〉及处于幕间的〈间奏〉,蠢动著「有什么要说」的欲望。到了下半场,又回到黎氏的「内向」风格。若彼时是在浑沌未明的时空,以虚无和初老的青春伸出触摸时代的手。那种自探索欲望发动的身体性所牵引的言说感性,创造了开放性的暧昧感知;此刻却在现实丕变的语境下,窘困于不知如何开放的封闭言说回路。美莉安不再「恐怖」,而是「荒谬」。从此延伸的另一话题,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于上半年发布「艺术家深度阅读」的方针,将以剧院之力,有计划地重新阅读、推介资深剧场创作者。分别在2024年台北艺术节发表作品的黎焕雄与王荣裕,即为首波名单之二,来日推行如何,值得观察。
-
音乐 接下长荣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
梵志登与台湾结缘 期待携手开创本地古典乐新篇
隶属于张荣发基金会的长荣交响乐团日前宣布,将自2025年起礼聘世界级指挥大师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担任「驻团艺术家」。梵志登享誉国际,曾任纽约爱乐和香港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并以精湛指挥技艺与丰富经验闻名于世。此次合作计划为期两年,旨在提升乐团演奏水平,同时促进台湾古典音乐的发展。 梵志登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指挥生涯超过40年,曾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巴黎管弦乐团等世界顶尖乐团合作。他以极高的音乐素养和短时间内提升乐团表现的能力著称,曾多次吸引欧洲皇室成员亲临现场聆听。 实际来台湾前,梵志登提到欣赏了长荣基金会执行长钟德美带给他的长荣海运「EVER MAX 长极轮」的首航影片,让他感到佩服也印象深刻。除了长荣交响乐团演出的背景音乐外,他也发现基金会还有营运长荣海事博物馆,同时有文化、音乐等社会慈善事业的理念与价值,与自己相当契合。实际上,他在过去25年也持续经营关怀自闭症儿童的帕帕基诺(Papageno)基金会,从利他、行善的角度出发,是他决定与长荣交响乐团合作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在这次来台演出前,梵志登提前10天就抵台与长荣交响乐团进行了很多交流,一周内就彩排了6首交响乐曲。他透露:「选择的交响曲广度也非常可观,包括莫札特第40号、贝多芬第5号、柴科夫斯基、马勒等交响曲,希望借由乐曲的曲风及不同困难度,让我对乐团有进一步认识,因为它们各有特色与难度都不一,在这期间内就能了解长荣交响乐团音乐家的能力。」排练中一定会听见优劣,但他说:「我很像侦探一样保持正面的态度看待。我认为即使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乐团都一定有它可以进步的空间,我期待大家齐心合作,每天往前进步一点点。」
-
焦点专题 Focus 巴黎秋天艺术节艺术总监
法兰西斯卡.可和娜:跟现实连接,做政治(可能)做不到的事
全球化的今日,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是当前艺术工作者的标准配备,而艺术节则是包含观众、创作者、策展人、机构等跨文化沟通最直接的场域之一。国家两厅院与瑞士洛桑维蒂剧院联合制作的《这不是个大使馆》首登法国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巴黎秋天艺术节(Festival d'Automne Paris),今(2024)年11月将在巴黎MC93文化中心演出。艺术总监法兰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是决议该艺术节共制这档跨国制作的重要推手,成为巴黎秋天艺术节开办52年以来首档台湾共制节目。 巴黎秋天艺术节经常与各国艺术节和主要文化机构合作,邀请作品除了欧陆,也经常横跨韩国、南非、中国、巴西、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国家,致力让各种差异被看见,打造跨文化沟通的平台。现年46岁的法兰西斯卡本身也是跨文化沟通的老手,究竟义大利裔的她是如何思考这个法国老牌艺术节的未来走向?今年艺术节(除了有2024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韩江《素食者 文字|张慧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28 -
焦点专题 Focus 国家场馆为何、如何建立起「背后的一群剧院」?
三个重点,解析两厅院近年国际连结发展策略
在布拉瑞扬、阿爆、杨乃璇、王宇光等艺术家在法国夏佑国家剧院的「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演出之前,新生代编舞家周宽柔与导演洪唯尧在今(2024)年7月,也先后来到法国,参与亚维侬艺术节「不可能的传承」艺术家培育计划(Transmission Impossible)。这是这个法国最古老的艺术节的首度尝试,让合作的全球伙伴各自推举该国的创作者参与,分两梯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并与各国创作者共创呈现阶段作品。 周宽柔与洪唯尧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各自在一周内密集看艺术节演出、直接与主创者对话并与各国创作者交流、创作,虽有语言隔阂、交流时间太短等障碍与限制,但都不妨碍他们用感官、用身体去尝试理解不同的对话对象,在异国语境中去思考与回答「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 洪唯尧分享:「这次经验让我更发现国际合作有很多机会跟可能性,也让我更思考创作不该只限在台湾,创作应该不受地域、文化差异的限制,应该要关注世界,乌克兰、黑人种族、生态都跟我有关。」 无论是「夏佑体验:台湾焦点」或「不可能的传承」艺术家培育计划,台湾艺术家在这些国际舞台演出、驻地交流,与世界产生关系,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是国家两厅院。两厅院国际发展组组长高作珮表示:「国际发展组成立时目标就不仅推制作国际巡演,国际场馆结盟合作内容是很多样性的,将艺术家交换与合创共制都考虑进来,希望能参与制作流程的前期,从研发、制作、呈现到巡演,建立循环。」
-
摄影手札
未来还是有机会聚在一起的
我与舞蹈空间的缘分很久很深了。 我1996年大学刚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加入舞蹈空间当舞者,后来出国念书、跳团,有将近10年的时间待在美国。2005年回台办双人舞展,也是在皇冠小剧场。2006、2007及2021年帮舞蹈空间编了3次舞,《庇护所》则是我帮舞蹈空间编的第4个作品,也是第一个不用「读谱编舞」的作品。 作为舞蹈空间最后一个自制节目的编舞者,会不会压力很大? 其实我无论在发想或编创《庇护所》时,都还不知道舞团即将要转型或停止自制节目的决定,所以就是平常心,尽量编。因为已经是第4次帮舞蹈空间编舞,所以对舞团文化与编制有一定的了解,工作算是有效率,也在愉悦的氛围中,逐步完成这个题材我并不擅长的整晚创作。 这么多年来,舞蹈空间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舞者与创作者,我觉得跳舞的身体会变老,但跳舞的脑袋是可以一直运作下去的。舞蹈空间的实验与创新DNA,有留在我跟每个舞空人的身上,即使以后舞团的性质或任务不同了,但我相信当平老师需要我们的时候,未来还是会有再聚在一起脑力激荡、通力合作的时刻。 现阶段还是希望老师把身体顾好。我相信即使是舞蹈教育推广,也是需要创意与编舞,未来还是有机会聚在一起的。 〈忍痛放弃营运补助 暂离创作舞台 舞蹈空间舞团转型 专注浇灌艺文沃土〉
-
新锐艺评 Review
倾听剧场中不同的我与我们
3位各自领域的专家,来到舞台上成为表演者,他们的人生背景和代表性创造了整个剧场架构,以纪录剧场的形式描绘台湾的外交现况。从3人轮流叙述自身的故事开始,带出台湾不同国族认知的源起和冲突,描写台湾在外交上的现实困境,在剧场中设立一间大使馆,观看我们可以如何在困境与冲突中探寻自身价值和共处方式。 由3位专家所带出的代表意识,是提到台湾国家议题时最直接的3个选项:退休外交官吴建国,对两岸关系看待抱持著「认祖不归宗」,在政府单位完成外交生涯;台湾数位外交协会理事长郭家佑,成长于台湾意识开始寻思的年代,透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推动外交;曾在国外求学多年的音乐家王思雅,来自带起台湾风潮珍珠奶茶的商业世家,在台湾意识与推崇合作的理念之间拉扯,是想要中华民国还是台湾,抑或是尚未准备好走向任何一方? 《这不是个大使馆》已在欧洲几个城市巡回,可以想像在台湾和台湾之外演出时所承载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件事是相通的,就是必须在舞台上呈现最忠实的台湾,并且充分包容各种声音后,留给观众充足的感性和理性空间。 台上仅有3位表演者,就已经有3种拉锯的国家意识,现场有将近1500位观众,而台湾民族组成和历史的复杂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作品在面对台湾观众的时候,能否给予所有声音平等的位置会是一项挑战,碍于表演者选择及篇幅上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住民在剧中是透过影片提及,在上述3种立场选择的背后,还有许多民族和历史因素的不同认知,需要同时保持关注与宽容。 在国家意识这个话题上,作品呈现是相对平和的氛围,包括结尾也暗示著「共好」的讯息。剧中吴建国与郭家佑有为了政治立场的争论,但那些争论不是激愤的,而是举出一个「我不同意」的牌子,再接下来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提示了一种愿意接纳的包容性,在极易造成社会分歧的议题上,可能没有唯一解答,但必须不停寻找更好的讨论方式。 而为了能够达成趋近理性的讨论,3位专家人生故事的感性成分在这里扮演了很大的作用。开头不小篇幅的自我介绍,清楚讲述了每个人的理念与情感为何产生,透过日常口吻的分享,终于能够在不先带有政治偏见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所经历的成长时代,他的生活甚至热情理想,是如何建构他对世界的认知还有对台湾这块国土期望的不同。这些故事能够做到消弭人与人之间不理解的相互伤害,拉近相异立场共同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