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洲
-
音乐 接下长荣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
梵志登与台湾结缘 期待携手开创本地古典乐新篇
隶属于张荣发基金会的长荣交响乐团日前宣布,将自2025年起礼聘世界级指挥大师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担任「驻团艺术家」。梵志登享誉国际,曾任纽约爱乐和香港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并以精湛指挥技艺与丰富经验闻名于世。此次合作计划为期两年,旨在提升乐团演奏水平,同时促进台湾古典音乐的发展。 梵志登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指挥生涯超过40年,曾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巴黎管弦乐团等世界顶尖乐团合作。他以极高的音乐素养和短时间内提升乐团表现的能力著称,曾多次吸引欧洲皇室成员亲临现场聆听。 实际来台湾前,梵志登提到欣赏了长荣基金会执行长钟德美带给他的长荣海运「EVER MAX 长极轮」的首航影片,让他感到佩服也印象深刻。除了长荣交响乐团演出的背景音乐外,他也发现基金会还有营运长荣海事博物馆,同时有文化、音乐等社会慈善事业的理念与价值,与自己相当契合。实际上,他在过去25年也持续经营关怀自闭症儿童的帕帕基诺(Papageno)基金会,从利他、行善的角度出发,是他决定与长荣交响乐团合作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在这次来台演出前,梵志登提前10天就抵台与长荣交响乐团进行了很多交流,一周内就彩排了6首交响乐曲。他透露:「选择的交响曲广度也非常可观,包括莫札特第40号、贝多芬第5号、柴科夫斯基、马勒等交响曲,希望借由乐曲的曲风及不同困难度,让我对乐团有进一步认识,因为它们各有特色与难度都不一,在这期间内就能了解长荣交响乐团音乐家的能力。」排练中一定会听见优劣,但他说:「我很像侦探一样保持正面的态度看待。我认为即使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乐团都一定有它可以进步的空间,我期待大家齐心合作,每天往前进步一点点。」
-
焦点专题 Focus 巴黎秋天艺术节艺术总监
法兰西斯卡.可和娜:跟现实连接,做政治(可能)做不到的事
全球化的今日,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是当前艺术工作者的标准配备,而艺术节则是包含观众、创作者、策展人、机构等跨文化沟通最直接的场域之一。国家两厅院与瑞士洛桑维蒂剧院联合制作的《这不是个大使馆》首登法国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巴黎秋天艺术节(Festival d'Automne Paris),今(2024)年11月将在巴黎MC93文化中心演出。艺术总监法兰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是决议该艺术节共制这档跨国制作的重要推手,成为巴黎秋天艺术节开办52年以来首档台湾共制节目。 巴黎秋天艺术节经常与各国艺术节和主要文化机构合作,邀请作品除了欧陆,也经常横跨韩国、南非、中国、巴西、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国家,致力让各种差异被看见,打造跨文化沟通的平台。现年46岁的法兰西斯卡本身也是跨文化沟通的老手,究竟义大利裔的她是如何思考这个法国老牌艺术节的未来走向?今年艺术节(除了有2024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韩江《素食者 文字|张慧慧
官网限定报导 2024/10/28 -
焦点专题 Focus 国家场馆为何、如何建立起「背后的一群剧院」?
三个重点,解析两厅院近年国际连结发展策略
在布拉瑞扬、阿爆、杨乃璇、王宇光等艺术家在法国夏佑国家剧院的「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演出之前,新生代编舞家周宽柔与导演洪唯尧在今(2024)年7月,也先后来到法国,参与亚维侬艺术节「不可能的传承」艺术家培育计划(Transmission Impossible)。这是这个法国最古老的艺术节的首度尝试,让合作的全球伙伴各自推举该国的创作者参与,分两梯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并与各国创作者共创呈现阶段作品。 周宽柔与洪唯尧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各自在一周内密集看艺术节演出、直接与主创者对话并与各国创作者交流、创作,虽有语言隔阂、交流时间太短等障碍与限制,但都不妨碍他们用感官、用身体去尝试理解不同的对话对象,在异国语境中去思考与回答「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 洪唯尧分享:「这次经验让我更发现国际合作有很多机会跟可能性,也让我更思考创作不该只限在台湾,创作应该不受地域、文化差异的限制,应该要关注世界,乌克兰、黑人种族、生态都跟我有关。」 无论是「夏佑体验:台湾焦点」或「不可能的传承」艺术家培育计划,台湾艺术家在这些国际舞台演出、驻地交流,与世界产生关系,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是国家两厅院。两厅院国际发展组组长高作珮表示:「国际发展组成立时目标就不仅推制作国际巡演,国际场馆结盟合作内容是很多样性的,将艺术家交换与合创共制都考虑进来,希望能参与制作流程的前期,从研发、制作、呈现到巡演,建立循环。」
-
摄影手札
未来还是有机会聚在一起的
我与舞蹈空间的缘分很久很深了。 我1996年大学刚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加入舞蹈空间当舞者,后来出国念书、跳团,有将近10年的时间待在美国。2005年回台办双人舞展,也是在皇冠小剧场。2006、2007及2021年帮舞蹈空间编了3次舞,《庇护所》则是我帮舞蹈空间编的第4个作品,也是第一个不用「读谱编舞」的作品。 作为舞蹈空间最后一个自制节目的编舞者,会不会压力很大? 其实我无论在发想或编创《庇护所》时,都还不知道舞团即将要转型或停止自制节目的决定,所以就是平常心,尽量编。因为已经是第4次帮舞蹈空间编舞,所以对舞团文化与编制有一定的了解,工作算是有效率,也在愉悦的氛围中,逐步完成这个题材我并不擅长的整晚创作。 这么多年来,舞蹈空间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舞者与创作者,我觉得跳舞的身体会变老,但跳舞的脑袋是可以一直运作下去的。舞蹈空间的实验与创新DNA,有留在我跟每个舞空人的身上,即使以后舞团的性质或任务不同了,但我相信当平老师需要我们的时候,未来还是会有再聚在一起脑力激荡、通力合作的时刻。 现阶段还是希望老师把身体顾好。我相信即使是舞蹈教育推广,也是需要创意与编舞,未来还是有机会聚在一起的。 〈忍痛放弃营运补助 暂离创作舞台 舞蹈空间舞团转型 专注浇灌艺文沃土〉
-
新锐艺评 Review
倾听剧场中不同的我与我们
3位各自领域的专家,来到舞台上成为表演者,他们的人生背景和代表性创造了整个剧场架构,以纪录剧场的形式描绘台湾的外交现况。从3人轮流叙述自身的故事开始,带出台湾不同国族认知的源起和冲突,描写台湾在外交上的现实困境,在剧场中设立一间大使馆,观看我们可以如何在困境与冲突中探寻自身价值和共处方式。 由3位专家所带出的代表意识,是提到台湾国家议题时最直接的3个选项:退休外交官吴建国,对两岸关系看待抱持著「认祖不归宗」,在政府单位完成外交生涯;台湾数位外交协会理事长郭家佑,成长于台湾意识开始寻思的年代,透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推动外交;曾在国外求学多年的音乐家王思雅,来自带起台湾风潮珍珠奶茶的商业世家,在台湾意识与推崇合作的理念之间拉扯,是想要中华民国还是台湾,抑或是尚未准备好走向任何一方? 《这不是个大使馆》已在欧洲几个城市巡回,可以想像在台湾和台湾之外演出时所承载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件事是相通的,就是必须在舞台上呈现最忠实的台湾,并且充分包容各种声音后,留给观众充足的感性和理性空间。 台上仅有3位表演者,就已经有3种拉锯的国家意识,现场有将近1500位观众,而台湾民族组成和历史的复杂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作品在面对台湾观众的时候,能否给予所有声音平等的位置会是一项挑战,碍于表演者选择及篇幅上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原住民在剧中是透过影片提及,在上述3种立场选择的背后,还有许多民族和历史因素的不同认知,需要同时保持关注与宽容。 在国家意识这个话题上,作品呈现是相对平和的氛围,包括结尾也暗示著「共好」的讯息。剧中吴建国与郭家佑有为了政治立场的争论,但那些争论不是激愤的,而是举出一个「我不同意」的牌子,再接下来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提示了一种愿意接纳的包容性,在极易造成社会分歧的议题上,可能没有唯一解答,但必须不停寻找更好的讨论方式。 而为了能够达成趋近理性的讨论,3位专家人生故事的感性成分在这里扮演了很大的作用。开头不小篇幅的自我介绍,清楚讲述了每个人的理念与情感为何产生,透过日常口吻的分享,终于能够在不先带有政治偏见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所经历的成长时代,他的生活甚至热情理想,是如何建构他对世界的认知还有对台湾这块国土期望的不同。这些故事能够做到消弭人与人之间不理解的相互伤害,拉近相异立场共同对话的
-
音乐 欢庆20周年
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 广邀各大乐团首席来台献演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所主导的Taiwan Connection(以下简称TC)音乐节,今年已届20年,为欢庆这特别的一届,音乐节以「再启伟大」为题,规划了数场经典的音乐会,包括两场室内乐团巡回、室内乐系列I与II各3场巡回、一场轻松自在场演出,以及由胡乃元、知名莫札特诠释权威钢琴家罗伯特.列文(Robert Levin)主讲的活动。让乐迷在享受演奏家精湛演出之余,更能贴近作曲家深层的构思与内涵。 细数过往,胡乃元表示在TC创立前一年,他在国家音乐厅演出舒伯特的作品,隔天跟严长寿总裁去东部,才开始讨论TC的成立与否,因此舒伯特的作品对音乐节来说有著特别的意义。最初从室内乐二重奏到六重奏的规模,成长到2007年有弦乐团的组合,到2009、2010年合作没有指挥的交响曲,「一路以来在台湾做音乐、并把音乐做到最好,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 虽然最初与严总裁的起心动念是「把好的音乐从音乐厅带出去」,但渐渐地,胡乃元也希望「将好的音乐从外面带进来。」因此他开始邀请外国音乐家来台湾,与本土音乐家一起交流至今。今年适逢20周年,音乐节不仅邀请音乐家,更大量邀请各大乐团首席一同来台演出。如纽约爱乐首席黄欣、 纽约爱乐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洛杉矶爱乐长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低音管首席柳成权、前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乐团单簧管首席赵仁赫等超过10位重量级演奏家。 纽约爱乐大提琴前代理副首席派崔克.吉(Patrick Jee)分享:「去年第一次来TC就很惊讶没有指挥,一般团员不会频繁地在排练过程中发表意见,但在这里不管是首席或最在最后一排成员,每个人都可以在排练时表达自己的想法。音乐家们非常投入在音乐中。」他在纽约爱乐已经工作多年,但从未有在TC这样的感受,在心中留下非常温暖的经验。
-
音乐
坠入名为《玫瑰骑士》的情网
由奥地利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Hofmannsthal)撰写剧本,德国作曲家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谱曲的歌剧《玫瑰骑士》,可说是其艺术成就的绝顶之作。故事内容描绘18世纪的维也纳贵族间有个特别的仪式:向心仪对象提亲时,要派名为「玫瑰骑士」的使者递送象征纯洁爱情的银制玫瑰花作为定情信物。好色的欧克斯子爵,将与新兴贵族法尼纳年轻的女儿苏菲结婚,请身为威登堡元帅夫人的表妹玛莎琳物色玫瑰骑士,夫人推荐年轻贵族欧大维。而当英俊的欧大维见到美丽的苏菲,剧情有了意外的发展。为了诠释这部经典作品,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rkl)携手国内外著名歌手,更特邀于德国、日本都有丰富歌剧指导经验的太田麻衣子担任导演,此次以「半舞台形式制作」(Semi-staged)形式呈现,作为NSO 2023╱24乐季压轴好戏,值得观众期待。 Q:太田导演与马寇尔指挥似乎相识多年,请谈谈合作的经过? A:我在德国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担任导演助手时,认识了马寇尔指挥,陆续有过几次合作。去年在东京演出史特劳斯的歌剧《和平之日》,则是我初次以导演身分与他合作。马寇尔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也具有深厚的知识,和他一起工作很开心。这次的工作确定后,为了场勘,去年我特地来台聆听马寇尔指挥NSO演奏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音乐会,当时和马寇尔、乐团、工作人员等,开会讨论这次演出的事宜,也勘查了舞台。 Q:您以往是否有过执导《玫瑰骑士》的经验? A:这是我第一次执导《玫瑰骑士》。我进入歌剧世界不算早,以前是舞者,偶然机缘下与歌剧相遇。当时周遭每个人都很喜欢《玫瑰骑士》,极为夸赞,但我尚未看过,实在不懂为什么,心想:「还有其他更优秀的歌剧吧?」可是在初次欣赏《玫瑰骑士》后,「不得了!」我坠入情网。或许是因为一开始不以为然,喜欢上之后,这份喜爱的心反而更强烈。
-
回想与回响 Echo
走进跨时空的《青.白一念》
朱安丽是跟我合作过的戏曲演员,从她在现代剧场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在传统.戏剧的技艺是很具实力的,帮助在现代剧场呈现了一份有品质的表演功夫,这是我在参加过各种外国表演工作坊的演员身上,所看不到的一种成熟的风格。这次她在中山堂光复廰与长笛演奏家华姵,合作演出《青.白一念》,我看到DM令好奇心油然而出,于5月12日下午亲赴现场观赏。 她们的表演舞台是非常朴实的,只利用了光复厅原本二楼的回廊,及左右对称的斜梯作为穿梭的空间,及正前方搭起的一块平台,观众既可以近距离看到朱安丽眼神细腻流盼的情感,从回廊或斜梯上,亦可感受到演员形体在远视之下造成一种立体的美感。简单的灯光照明与下午室外光线从天窗投射进来,遂使观赏空间充满一种自然的现实感。 就在这样一点都不如梦似幻,反而带有真实既存的表演空间,上演了这出不是原本戯曲的呈现,却又混合了以长笛为主,配合西塔琴、古筝甚而打击乐的复音效果,烘托出白蛇的旦角漫漶著缱绻悲绝的唱腔,在戏曲本已秉赋节奏错落有致的雅音上,朱安丽的唱作表现可说是已达丝丝入扣的境地,与白蛇相依为命的青蛇虽由长笛演奏家华珮串演,相对于传统曲艺的旦角唱功,无论是唱腔或道白,她皆以长笛细腻、浓密的音韵回应,并通过大提琴的协奏迤逦出极具现代意味的旋律。尤其华姵在长笛吹奏上滚滚荡出即兴悠扬的气韵,这是难得一种在听觉上所感受到的声音飨宴,当场聆听无论朱安丽的唱腔或华姵的长笛,不只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惊艳感,更让听觉完全沉醉在这样优美的音乐之中。 我在观赏这场《青.白一念》的演出现场,深深感受到两位女性表演艺术家运用了她们独特的阴性情感,在与许仙、法海所代表无情无理的男性权力对抗时,表达了女性之间相互倚靠的孤独却共生的情感。曾看过无数白蛇传不同的故事版本,不管电影或戏剧都有过不同手法的演绎,但这一次看到的《青.白一念》却令我对这段熟悉的故事有重新的体会,细究原因,不能说不是跟朱安丽及华姵双旦的精采演出有关。
-
戏剧
永恒且共同的当下
今年TIFA推出《黑》与《镜:KAGAMI》两档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的作品。《黑》改编自法籍作家塔妮亚.德.蒙泰涅(Tania de Montaigne)的书,诉说无名英雄克罗黛特.柯尔文(Claudette Colvin)在民权运动史上遭世人遗忘的一生。观众戴著HoloLens 2这款可以看到数位影像叠加在现场物件上的MR眼镜在展场中自由游走,故事中主角或人群的行为,以数位影像叠加在现实具体物件(像是椅子、窗户、屋内装设)上的方式,创造出明确的时空脉络,推动并定义了叙事在公车、法庭、街道、虚构的美好世界这些不同场景间的转变。观众可以穿梭在故事之中,甚至可以与剧中人物并肩坐在公车的座椅上,或者与民权运动者一同上街,抗议审判不公。 相较于《黑》在柯尔文生命史与美国民权运动史的不同时空之间转换,《镜:KAGAMI》则是坂本龙一留给后人的最后一场独奏音乐会,整场表演都以坂本龙一的钢琴弹奏作为主要场景,伴随著曲目的变化,影像及气氛只是效果与相应的视觉化表现而已。虽然观众可以戴著Magic Leap 2眼镜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移动,但在这个表演中,多数人的移动幅度都不大,往往是选定了一个特定的位置之后,就几乎不变换位置地看完整场表演。
-
新锐艺评 Review
厘清此时此刻的困境
里米尼纪录剧团《这不是个大使馆》的核心是一个虚构情境:「如何在瑞士洛桑建立一座台湾大使馆?」而接踵而来的各种问题,促使对话发生。与虚构情境相反,每个表演者的发言,小至自我介绍,大到国族历史,每段经历都是真实的。演出中,有3位主要表演者,立场各异,时而合作、妥协、时而引发冲突。表演者的论述颇具代表性,是在提起政治时,声音最大的3个族群:吴建国并没有否定台湾主体性,但想法、作法保守,对中国文化抱有憧憬。郭家佑是中生代代表,积极争取台湾的主权和独立性。王思雅因家中从商,对政治议题不愿直接表态。吴建国和郭家佑积极表态,拿出「我不同意」板子,反对对方,王思雅也会举出「不予置评」板子;各方在舞台上精采辩论,展现在台湾社会,人民对言论自由高度容忍。 各个立场的论述也运用丰富的剧场语汇表达。整场演出都使用即时投影,将介绍台湾时摆放的微型布置投射到舞台后方的布幕上,展现台湾日常,让舞台调度更具动能、增加趣味性,弥补非专业表演者肢体表现的不足。音乐让表演更具吸引力,吴建国演唱了《国歌》(可能被认为是极端爱国主义者)、《中华民国颂》(画面配上慈湖公园的蒋中正铜像,像是在看过去的一场幻梦)。现场演奏的台语歌曲《雨夜花》则代表台湾人民的弱势处境。最有趣的场景,当属利用打太极的动作以及影像,点明保守派与积极派的你来我往。台湾主体性和独立性无法公开表明的困境,被化为剧场语言:演出最后,舞台上有3个大灯,分别是「宝」、「岛」、「国」,3个字始终无法同时亮灯,便是目前现状。
-
舞蹈
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隘口
那一年我到了爱尔兰西端的莫赫悬崖(Cliffs of Moher)。 沿著高矗崖边的山径步行,起初犹不知仅隔几步之遥,临海即是欧洲最高的悬崖,最高点高出大西洋的海平面214公尺。等到站立于可以俯瞰壮阔波澜大西洋的崖边,才会因其高度有点晕眩,脚底发麻。一时雾散云开,海鸟遨翔,那些崎岖风蚀的崖石,才从海平面向上层层叠叠展露其历史皱折下的面貌,海涛风涌拍尽,白色浪花飘散。 麦克.基根-多蓝(Michael Keegan-Dolan)与舞蹈之家(Teaċ Daṁsa)所创作的《界》(MM),原文为凯尔特语(Gaelic),最常见的用法是指山路隘口或超越大型地理障碍的最简单途径(注1),既可援引为跨越「过去」的罣碍,指向「未来」可行的路径,相对地,时间在此难以简单线性地去区分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即是未来,而未来亦可能是回归原初,循环回旋,而人性的爱欲情仇仍然依旧轮回不已。
-
摄影手札
睽违五年 美丽不安的现代传说《毛月亮》再现
寓言来临的末日派对 月光晕开未知之途 上帝的手随处涂鸦 人性与科技随之起舞 这场充满奇妙与美丽的身体寓言源于天文现象「月晕」,又称「毛月亮」。当郑宗龙第一次看到月亮周围泛起银白色光晕时,深深著迷。他心中想著,有一天要为它编一支舞。 古语「月晕而风」,暗喻事物即将转变的征兆,睽违五年,《毛月亮》再度于舞台上映照虚实。 2019年,郑宗龙与冰岛摇滚天团席格若斯Sigur Rs合作,将空灵既躁动的音乐横跨在无尽舞台;艺术家吴耿祯和世界剧场设计大奖的王奕盛,打造LED拼接巨型萤幕,穿透在迷幻的音乐氛围里。80片的萤幕像月亮牵引著浪潮般浮沉、翻转或横移,舞者以汗水、肌肉及全身力量与之对话,以原始纯粹的身体动力,突显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哉问:如果我们可以透过萤幕上的几次轻触,满足各样需求和欲望,那么身体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身体本身能够回答。 大疫之后,所有计划都被迫取消,《毛月亮》仿若预言,肉体重新拓荒。2024年,恍如隔世,这场交织人性、科技和身体的派对再次降临。舞者化身为兽,姿态蛰伏,欲望呼之欲出,引领观众围观这座巨幅的身体地景,也藉著月光看照自身。
-
新锐艺评 Review
曲判30,古调新传
1991年河洛歌子戏团推出「精致歌仔戏」《曲判记》,登上国家戏剧院舞台,成为「现代剧场歌仔戏」代表作。30年过去,唐美云歌仔戏团重新推出,保有原本剧情结构与唱词,改良演出节奏、提升舞台美学、薪传戏曲新秀,要让过去轰动的歌仔戏传奇,重新迎接新生代观众。 叙事节奏迎合当代观众 舞台美学打造不朽经典 早年河洛剧本多以大陆闽剧剧本移植,《曲判记》为张哲基、林芸生原著,后由石文户导演修编成闽南语宾白与唱词,此次旧戏新编,唐团青年编剧陈健星也参与其中。相较于1991年演出,2023年经典再现,剧情更动不多,唯二变化在于更换妹妹严秀屏得知兄长杀人之次序,不再以「线式叙事」,改「同台并演」,删减调戏渔女之情节,让妹妹在上舞台目睹惨事,作为序幕;过去有段胡御史求情严辉以及刘剑平向严辉辞别上任之幕,此次演出则改以严辉念白带过。这些改变让故事宛如倒叙法,埋下伏笔,不拖泥带水,节奏冷热交替,虽脱离不出「事随人走」之叙事程式,尚保有大量独白式唱段,却运用叙事节奏调节角色冲突与事件推移,达到抒情与情节平衡,符合当代观众感受。 过往舞台较为简陋,多以整片布景为主。而新世纪戏曲现象,著重提升动画、灯光、舞台美术设计,丰富戏曲美学。于是场景以片景、布幕动画改良呈现,诉诸相近色调配合,并运用圆弧阶梯组成让舞台空间感更立体真实,甚至能为演员演出服务。 传统文武场融合西乐之设计,一直是唐团令人惊艳之处。而此出戏将换场音乐「交响化」,点缀悬疑不安、平稳中紧张之气氛。在「承接传统」的价值上,把所有音乐空间留给最传统的七字仔、都马调、变调仔,一曲都马调从慢中快板、散板、摇板灵活运用,大量唱段相接轮转他调,回归最原始锣鼓点,流窜浓厚歌仔味,即便唱念节奏稍作修改,也不失风华。 歌仔戏编剧生态蜕变提升 新秀承功展演自身风采 对比当年歌仔戏编剧人才缺乏,「剧本荒」严重,多为移植对岸之剧本进行修编,当时故事多以顺叙为主,人物塑造较为平面。如今,台湾已有杰出戏曲编剧人才,剧情也多见「互文效应」、「双线叙事」,常以「人性」挖掘人物,与过往大不相同,反映出歌仔戏编剧生态急速蜕变提升。 此次重现采取上下半场不同演员「双演」:林芳仪与唐美云共演刘剑
-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于魁智X李胜素X王安祈
30年时空映照,25年京剧奇缘(下)
王:两位合作至今25年,不仅没分开过,更得到无数观众喜爱,是京剧史上重要纪录,合作默契怎么这么好,有最喜欢合作的戏码吗? 于、李:喜欢的太多了 于:早在正式合作之前,我们曾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的戏曲晚会同台,当时她还在山西京剧院,我在中国京剧院,彼此不熟,只知道她是位好演员。 我们两人能合作,首先要感谢剧作家贡敏老师,是他力荐胜素,再加上那时我们同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在这两大契机下,促成合作。我们配合得十分默契,最重要原因是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艺术追求方向很接近,观众看我们在台上表现的音色、调门、台风等等各方面很搭,我们彼此也觉得合作时能发挥顺畅,找到表演上的共鸣。 王:两位个性都很好,有没有在塑造人物上发生过冲突? 于:我有时比较主观,想法比较跳跃,胜素性格跟梅派艺术风格特别像,非常沉稳淡定,无论遇到什么样大问题,她都不慌不惊。 排练时候,我会直接说出「我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她可能不认同,但不会当下反驳我,会给我留面子,让我先发表,排完后再告诉我,她是怎样理解人物的情绪、性格、场景,我可能哪里理解得不对,有时我的理解会跑偏而不自知。 再来,我有时在台上会比较冲动。所谓冲动是指我在后台听见锣鼓声响就兴奋,手脚会发热出汗。我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听到锣鼓,我的手脚不出汗,那就是我的艺术生命要结束了。虽然我已经尽量控制自己保持稳定,但偶而受现场气氛影响难免波动,她会平和提醒我「别卯上,别猛」,把我的热气火气降下来。不管台下有多大领导,多少观众,多么热烈的回应,她总是心静如水。这么多年下来,我受她影响也慢慢学会调节情绪,特别是舞台上的感觉。 李:我举个例子。2004年我们在北京演出大型史诗交响京剧《梅兰芳》,他饰演梅兰芳。我说:「师爷爷发展和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手势,生活中肯定会磨戏,扮演师爷爷生活面时,可以加一点手势的表现力。」遭他抗拒,说:「我唱老生的,这手法指了这么多年,要我兰花指,实
-
回想与回响 Echo
从演出谢幕之后谈起
「谢幕」的理所当然 在剧场漫长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谢幕」这件事,演员在演出结束之后,不会回到舞台上,接受观众表达谢意的掌声与鼓噪。依据剧场史家的研究,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谢幕」,大约开始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剧场,其缘起并不是演员的意愿,而是应观众的要求而生,甚至会有拒绝「谢幕」的演员,在离开剧场回家的路上,遭到「愤怒」观众的追逐。 当「谢幕」在19世纪流行开来,终于成为表演者与观众共同接受的惯例与默契,大约再没有人会对「谢幕」的必要性,或对「谢幕」的意义舞台上下两方对彼此表达谢意,有所疑虑,或抗拒,无论我们对演出本身的评价如何,都可以接受谢幕作为演出一部分,对舞台上下双方的重要性。 换言之,我们都认为演出结束之后的谢幕,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谢幕」这件事,真的是这么理所当然的事吗? 在音乐剧《热带天使》的谢幕之前,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谢幕」之可为与不可为 7月30日,台中国家歌剧院,《热带天使》演出结束之后,就是一般性的谢幕:演员依照事先编排的顺序与方式上场,回应观众的掌声,编导上台与观众分享创作心路历程,发表感谢名单,同时如莎士比亚时代的报幕人(chorus)一样,跟观众提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性。接著,编导宣布演出团队特别为当天观众准备了「彩蛋」:男女主角演员在第一次谢幕之后悄然下台,此时换穿正式礼服再度上台,与观众分享他们如何因戏结缘相恋,最终走入礼堂的精采故事,并且将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全场观众的哄然之中,开始播放两人交往的花絮影片,剧场顿时变身为婚宴广场,「谢幕」也不再只是「谢幕」。 《热带天使》的谢幕活动,虽然特别,但其实不是特例,而是本地剧场近来某种趋势的展现:演出谢幕段落,愈来愈复杂,也愈来愈不「单纯」,开放、鼓励观众拍照打卡上传,邀请观众同框合影,编导上台分享创作心得与周边商品讯息,几乎已是常态,唱名感谢赞助厂商,宣布票券摸彩中奖名单,「支持艺文」与「业务配合」无缝接轨,已无扞格,剧场会不会真的不再只是「剧场」? 另一个愈来愈常见的趋势,是编导在上台与观众分享创作历程的同时,会不厌其烦地跟观众说
-
新锐艺评 Review
在梦里什么都有,但现实不是梦
《梦与阴影》模糊黑夜与白昼的界线,以「梦」为创作起点,在超现实的夜里,探索潜意识的存在。借鉴于佛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以及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和马格利特的作品发想文本的发展。作品运用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当代马戏元素与肢体对话,揉和进河床剧团的意象剧场,试图在两者不同的领域中,寻找马戏和戏剧结合的跨领域舞台。 梦与阴影中光的流动性,运用马戏道具呼应象征 《梦与阴影》企图运用多元表演的形式,展现别于一般所认知的演出形式,马戏道具在梦中呼应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于阴影中光的流动性:圈,环绕在长白衣服女人身旁定格的环,寻找定格中快慢的时间变化;环,在军人手中的环,转换队形横列玩出不同节奏的层递;光影,不断绕圈的灯车,营造一圈又一圈变化中视觉影子暂留的画面。 有好几度画面围绕在不断的圈中环绕,使笔者想著重蹈覆辙的夜晚,夜晚再一次来临的意象画面,似曾相识却又些许不一,画面与道具的对话,在色彩鲜艳的光影变化中,加上诗文的吟唱,丰富视听与氛围的感受性,但在梦的画面与画面中,缺少其中重要的连结性,使感官体验存在但却不完整,时常会被拉回现实,陷入造梦者的惯性手法中,察觉后,再一次被惊醒。 现实不是梦,马戏与戏剧的舞台上的共感平衡 对于整体来说,河床剧团与FOCA这次的跨界合作,跨入双向的领域中,找到中间共同的平衡点外,也在特技身体与各项道具的结合之间,建立不同的质感、剧情以及灯光呼应,并在意象剧场中视觉建构的画面中,找到转化和改变的可能性,但打开了一个出口后,必定会有裂缝的出现。 当技术不再只有技术,那还有什么存在?马戏身体和道具的解构再重组中,或许比起拼图般地拼凑各片段,积木的层次堆叠会是更好的表现方式,或许更激进且大胆的尝试,会借由群体演员的相互定位,在走动交错的步伐之间穿插关联性,免于落入一样的牢笼解答同样的问题。因为笔者在此作品中可见白衣少女是主角,但并未连结整体的发展脉络,在这场梦中的表现中著实可惜。 在这个世代中,把一件事说好╱做好很不容易 在醒来之余,仍有画面在脑海中的余韵:落在群体与个体之间、舞台景观陈设的选择之中、以及表演者望向那一盏灯的刹
-
新锐艺评 Review
人性的讽刺与控诉
《钦差大臣》是一个关于冒充身分、控诉人性的贪婪与腐败的故事,取自于俄国作家果戈里 1836 年的经典讽刺剧作《钦差大臣》,Kidd Pivot现代舞团8位舞者,搭配专业演员录制的台词对白,再次重现这场揭露人性丑恶的官场风暴。 寓言、小说、散文、新诗不同的表演形式中,有人说话,有人听到,有人读见,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流动著上千万种的表现手法,在这迈向跨领域的多元舞台上,真正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实在不容易。 叙事方法重新拆解,找到新的观看焦点 编舞家克莉丝朵.派特(Crystal Pite)与剧作家强纳森.杨(Jonathon Young)重新拆解来自1836年的《钦差大臣》剧本,运用后设戏剧(metatheatre)的概念「关於戏剧中的戏剧」,利用第3人称的戏剧创作探讨戏剧本身的问题,或是于第2段文本里,「角色一」(figure one)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第4面墙,在每一个指令中窥探人物的动作转变,这同时也接引至角色存在的核心并影响画面的重新建构。 当叙事方式重新解构后,便会引领观者进入新的观看视角,笔者难以置信在后设概念、戏中戏及文本台词的搭配建构下,舞者如同演员,在一来一往的对话里,能完全地「接住」每句台词,完美运用肢体语言去进行对话,玩出语言在舞蹈中新的可能性,笔者曾观赏编舞者派特过往的作品《各自表述》,在此作品里各方面的加总精湛表现,让剧作《钦差大臣》以新的生命体活于舞台上。 台词与指令之间,灯光与舞蹈完美卡点结合 从开场第一幕明灭不定的灯光下,市长和秘书对话的情境画面,延伸至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加入,表演者以浮夸的表情张力和惊人对拍的台词互动,身体语言在快速的灯光变化下,动作的卡点区分人物内心想法和真实世界的对比,舞者在日常动作下与舞蹈之间的转换极其俐落乾净,仿佛每一拍的动作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才能在台词与指令下做到别于舞蹈以外、更多象征不同个性角色的表现空间。 第2段删去台词后,「角色一」(figure one)对白只剩动作指令的片段,舞者褪去了角色的建构,在没有服装下,纯肢体成为大量语言之后(第1段)的调和剂:再一次重来的剧情、再一次的队形步伐、以及再一次剖析的动作指令,
-
新锐艺评 Review
10年小太阳
2014年,「安徒生与莫札特的创意剧场」 于中山堂将林良经典散文集《小太阳》搬上舞台,以《小太阳:一个家的音乐剧》为题。2023年,10年回望,台中首场演出谢幕时,制作人提到10年来的改变,包含自身成为母亲,包含历经生离死别及与家人间的互动等,进而影响《小太阳》的重新演绎方式。而提及《小太阳》原作曲者刘新诚已离世,更一度哽咽。10年《小太阳》,除了制作团队的回望凝视,观众又如何看待? 《小太阳》以〈一间房的家〉开篇,此文以「窗户外面是世界,窗户里面是家」开篇,突显家空间的意义。「只有一个房间的家」(意外搭上时事话题),无论哪一版本,皆是舞台的核心。林良在书序中言(2013麦田版),自己最珍视的篇章有二,其一是〈一间房的家〉;无论2014首演或2023新版,都掌握故事由房间启始的意义,区隔屋里屋外,阴湿城市与温暖家屋。作家另一珍视篇章为〈小太阳〉,两次舞台版本皆善用此篇,并皆撷取〈南下找太阳〉的故事,使原书「小太阳」的象征意义得以具体化。而新版更突显阳光的无所不在,月色也透过小演员之口定义为「夜晚的太阳」;林良在书中所述「书桌上开凤梨罐头」一句,戏剧透过「访问师母」的方式带出〈滋味〉一曲,新版更在戏剧首尾的夫妻对话中皆加入此桥段,凤梨罐头曾是台湾的黄金传奇,颇有突显家庭生活金澄酸甜及台湾时空背景的效果,且与「小太阳」互为辉映。
-
舞蹈
滚动于踩线又旋即转弯的动态之间
How to choose tomatoes? How to find the best and nature tomato? 这是今年5月底,于牯岭街小剧场上演的《TOMATO》开场,创作者周宽柔以正经又带点戏谑口吻为观众讲解: 「首先是叶子」⋯⋯ 「再来是形状」⋯⋯ 「用手摸摸看」⋯⋯「硬的不一定是好的」 「底部」⋯⋯「如果番茄的底部有些凸起,表示它有点调皮」(注) 周宽柔献声但未现身,对应其语音在观众面前以手语展演的是表演者吴志维。他身穿红色西装外套,坐拥整箱等待著被评估为「好的、纯洁的、天然的番茄」,如同美食专家般为观众展示番茄的拣选撇步。《TOMATO》的开场引人发笑,也暗藏著不安。不安在于,以戏谑态度切入性剥削意涵;以及,这要带我们往哪里去? 若要总括《TOMATO》创作策略:除了明显的戏谑以外,则大概是分岔。这个分岔,展现在作品叙事上,以及身体与物件的关系上。就叙事而言,《TOMATO》常常滚动于即将陷入刻板印象或理所当然的方向上,却不时小拐一下,或乾脆转个弯。好比藉挑选食材的料理语境,处理核心物件番茄,就某种理所当然的发展来看,这位美食专家大概会透过其视觉(观察形状)与触觉(触摸表皮、掂秤重量)拣选出最优秀的番茄。然而,真正「被」进入料理阶段的番茄,其实是由身穿防护衣,并藏匿于现场即时影像背后的操控者Zito Tseng丢给吴志维的。也是因为Zito的出现,我们发现,几分钟前吴志维身后看似「配合」展示的影像片段,其实自成一个世界。而这个经由影像所中介的世界,可能才是欲望生成的主要动力。因为接下来被吴志维削皮、吸吮、咀嚼品尝的番茄,都不是他亲身拣选的,而是被框架好甚至被决定好的「选择」。
-
音乐 TICF23 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
暌违3年实体回归 国内外合唱好手齐聚
由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所主办的「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在3年疫情期间以线上结合实体等方式维持艺术动能,在今(2023)年夏天终于能全面恢复实体举办。音乐节预计于7月28日至8月6日举行,除了邀请斯洛维尼亚、瑞典、土耳其、菲律宾等顶尖合唱乐团与台北爱乐合唱团等10余个台湾优秀团体全台演出外,也同步举行台北国际合唱大赛、国际合唱音乐营及午间音乐会等精采活动。 这次邀演的4个国外团队中,有两支首度访台的队伍:瑞士男声合唱团ZERO8与土耳其流行与民谣人声天团博斯普鲁斯人声乐团(A Capella Boğazii)。ZERO8的团名取自于斯德哥尔摩电话区域号码08,甫于今年4月获得欧洲6大赛之一的「马里博尔国际合唱大赛」总冠军。他们的演出除了有传统合唱曲外,特别的专长是融合流行金曲、「理发厅合唱」(Barbershop)、黑人灵歌、爵士紧密的和声与福音歌曲等元素,加上合唱的动作、表情,赢得评审青睐。而来自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人声乐团,台北爱乐合唱团音乐总监古育仲介绍;「这是一个擅长演唱A Capella 的团队,他们的音乐特色非东方五声音阶,也非西方大小调。由于国家位于欧亚之间,并且有回教穆斯林的影响,他们的音乐非常特别。」执行长丁达明也表示:「2019年在一个比赛看到他们的演出就非常惊艳,原本就想邀他们来,无奈因为疫情才等到现在。但到现在他们仍旧是第一个来到台湾的土耳其合唱团。」该团的演出将有土耳其传统歌曲改编,也有世界各国流行、民谣经典的曲目以飨乐迷。 由斯洛维尼亚顶尖学府组成的卢比安那音乐院合唱团(KGBL Chamber Choir),在2018年到访台湾时便造成轰动,创造出好口碑,影响了台湾合唱界。丁达明说明:「斯洛维尼亚国家文教基金会举办相当多艺术活动,艺文风气相当蓬勃。合唱大赛也受关注,全国200万人口中,就有四分之一有过合唱经验。」而这次音乐会的彩蛋,还有台湾的交换生李汶锜,在与指挥暨作曲家学习之后,将回台首演他创作的台湾民谣。暌违10余年再度访台的菲律宾圣多玛斯合唱团(UST Singers),则是国际大赛的常胜军,古育仲介绍:「他们是一支大学的合唱团,长年在外演出,参加过很多合唱比赛,征战四方。」上次访台演出时曾在下半场演出纽约百老汇最卖座的音乐剧《 绿野仙踪女巫前传》(W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