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豫剧团70周年团庆大戏 《镖客》召唤武侠的多重宇宙
为庆祝成立70周年,台湾豫剧团将推出全新武侠风格大戏《镖客》,以「人生70才开始」的心态,将70年的岁月,在传统与创新间取得平衡与发展契机,替豫剧在台湾生根、然后开花结果,找到「台湾豫剧」的最好诠释。
为庆祝成立70周年,台湾豫剧团将推出全新武侠风格大戏《镖客》,以「人生70才开始」的心态,将70年的岁月,在传统与创新间取得平衡与发展契机,替豫剧在台湾生根、然后开花结果,找到「台湾豫剧」的最好诠释。
今年台湾戏曲艺术节突破以往惯例,首次推出双旗舰制作,不仅有秀琴歌剧团携手传艺金曲奖得主张孟逸、古翊泛共同谱写歌仔宫廷大戏《凤凰变》,更邀请传艺金曲奖最佳年度作品奖新科得主真快乐掌中剧团创作首档小表演厅旗舰制作《壵》,以不同量体将经典传统、新编创作和实验前卫呈现在观众面前,描绘戏曲未来的多种可能。
由台北市立国乐团(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CO)承办的「台北市传统艺术季」(简称传艺季),自1988年开办以来,今年堂堂迈入第36届,自3月12日起至6月18日止,3个多月期间将有34场次的精采节目,内容涵盖歌、乐、舞、剧等艺术表演形式;这个于每年春季举办的艺术季,是全台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艺术盛会,受到艺术界瞩目与期待,更吸引各地观众热烈支持与青睐。台北市文化局局长蔡诗萍今年更莅临主持开幕「起鼓」仪式,特别演出令人热血沸腾的《男儿当自强》,宣告2023台北市传统艺术季正式揭开序幕。
恢复国际交流后的2023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首档节目由西班牙编舞家布兰卡.李(Blanca Li)创作的VR沉浸式体验《巴黎舞会》揭开序幕,演出将于2月18日至3月4日在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登场。成为「智慧剧场」是两厅院近年的重要目标,此次更与VIVE Arts携手合作,透过VIVE全身追踪及实景娱乐技术结合数位科技和现场舞蹈,这场美轮美奂的VR华丽冒险掀起观众抢购,开卖不到一周即完售。
2023年是云门舞集创办50周年,艺术总监郑宗龙宣告首波计划,包括在台湾推出两个重要作品,创办人林怀民1978年经典之作《薪传》于春季巡演全台六城市,秋季则邀请日本艺术家真锅大度实验身体AI运算,创作崭新作品《波》。随著全球边境开放,国际剧院及艺术节积极邀请云门演出。2月甫于新加坡华艺节演出《十三声》获得观众热烈回响,年底则将带双舞作《毛月亮》与《十三声》至欧洲巡演,包括第13次再返伦敦,将是《毛月亮》的欧洲首演。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则将在3月推出以云门舞作为策展核心的跨域影展,让观众于大银幕上重温云门的精采舞作。
为推动国家语言发展并结合传统戏曲推广,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今年首次办理全国级传统戏曲竞赛「歌仔上青-2023年全国歌仔戏比赛」,将于3月6日起至4月30日止开放报名。
英剧《黑镜》编剧查理・布洛克说:「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这句话促使编舞家许程崴灵感乍现,由生死议题走入生活,创造出《死线》这出舞作。
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副教授张启丰策展的「2023台湾戏曲艺术节」,将自4月6日至5月28日止,以「英雄.超时空」之名,集结12组戏曲及跨界团队,汇聚台湾戏曲中心,邀观众一起「芝山论戏」。
纸风车剧团2023年《哪吒闹龙宫》,原订于1月14日演出,文化部与纸风车为了孩子们可以安心看戏,宣布1月13日紧急加演一场。纸风车这几天密切关注天气消息,预报显示周六晚间约90%的下雨机率,挂心孩子们无法在下雨的天气自在的看戏,因此,紧急协调各部门单位调整工作行程,增加工作,连夜彩排,让周五加演可以顺利举行。
演出结束至今,我无法放弃去思考全剧的8景在意象、剧情上的关联,有没有可能故事间不仅是材质、肉身的联系,而有更深的意涵?毕竟这是搞砸的那一天,而不是搞砸的那8天。 走进实验剧场,手术室和投影的画面冰冷地出现在舞台上,演出开始时,两位穿著手术衣的演员例行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相较之后出现的各种血腥解剖,他们的神色过于淡定,人与偶的关系在这里开始维持了一段巧妙的距离。 从解剖开始,可看见本剧有以死讲生的企图。肉体腐烂的时间连结了第1、2景的叙事结构,而从尸体的肠子里分化出的小人偶,亦成为了自我矛盾对立的起点,他们没有相亲相爱到最后,留下了一点遗憾。下一景所有矛盾的意象已离开身躯,破碎的关节被绑到手术台,而腐坏的尸体任由鸟食。前两景作为铺垫,也是最有时间顺序连接的两个部分,不如往后几乎是由剧情介绍所说的「社会新闻」所构成。故事开头先给了观众一个对于死亡的疑惑: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死是什么味道? 往后4景分别是4个据说由社会新闻改编来的事件,在我看来却充满反思与宽容,对于搞砸一天的那群人的宽容,并引起自以为过得正常的人们反思。虽然我无法看出4景前后的逻辑及安排的用意,仍能看出在题材选择上有异中求同的巧思,竞争而自相残杀、过度敏感而不断消耗自己、因为与他人不同而不被理解、独一无二的自己没入人群后不被关心扭曲的偶、角度各异的投影,以及手术台创造的疏离感,让观众觉得看著一群荒谬的、边缘的个体,但其实这些状况是现代人的通病,每个人都会遇到搞砸一天的时候,一生也被这些困扰纠缠著,4个看似疏离的个案在剧后仔细思考,其实可以归结出一个大众的共相,提醒著观者,也抚慰著所有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不断搞砸每一天的人。被解剖的血腥身躯,搭配空灵的歌声,带给观众的可能是不安、焦躁,也可能是平静,对我而言,为了防备过于挑战的画面而武装的心神,在演出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反而给了我更适切的角度看待舞台上的生命,以及背后映射的自己。 除了剧情结构外,另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人与偶的关系,偶作为实验性极强的演出材料会获得许多注视,然而人与偶的互动更是代表了整出剧中,观看与被观看的角度。首先是两位演员上台时的轻松神情,以及往后8景彷如例行公事的动作,为本应不寻常的剧情故事、戏偶操作铺上了寻常的背景,仿佛暗示著观众:这些问
集合各时代音乐先行者,多样的演出形式在普遍音乐会中独树一帜,独奏、弦乐四重奏、男声合唱并与影像、灯光、舞台设计等剧场元素巧妙融合。以音乐作品和影像搭配而言,佛瑞的钢琴五重奏(第二号C小调作品115第三乐章)一曲别致,弦乐圆滑奏是徐徐微风、钢琴音色是点滴阳光。调整呼吸感受风和光,心跳在田园风光里颤动,随著萤幕影像变化体认:「原来曲中的阳光是夕阳。」光、涟漪和摇曳草丛的影像使我联想到T.S.艾略特诗作〈焚毁的诺顿〉第一节:「池塘充满阳光照射的水╱池面在阳光的中心闪耀著」,最后的长音是夕阳余晖、也是心灵回归平静。 导演在演后座谈中谈及这场飨宴的核心概念。其一,听觉如何建构空间。梅湘《时间终结四重奏》第三乐章〈群鸟的深渊〉便是空间感建立明朗的一环,灯光调暗、单簧管孤寂声线划破空气的那刻,领悟:「啊,原来我们是集中营里的囚犯。」低头将视线放低、感受音乐和灯光所营造的空间,单簧管乐音稳重又飘渺,忽近忽远令我有种乐手位子不定的错觉。同时,曲子与萤幕影像相符,使人隔著音符望见枝头上起初雀跃的鸟儿、又共同坠入后段的无力深渊。其二,看见框架、突破框架。此概念以奥利维洛的弦乐四重奏《为特里.赖所写的70个和声:弦原理沉思》贴切举例,与传统演奏方式大为不同,作曲家以文字记谱、没有任何音符,演奏家要依凭文字指引和自身想像进行演出。走上舞台时,中提琴手脱下外套披在椅背上,使我联想起黄丽群散文〈怎样的生活〉中脱下外衣的挣脱意象,预示了解开束缚、重新建立作曲与演奏之间的关系。观赏乐手一面在音乐中即兴、一面在舞台上四处走动,有音群快速的时刻亦有留白、有站有坐有各种姿势,这时我体认到,乐曲和乐手的「游走」不限于音符或舞台而是突破整个「空间」,完美契合了突破框架的概念。 《先行:无框的灵魂》有著面貌多样的作曲家,他们是各时代音乐领域的先行实践者,选曲有些与平常对作曲家的既定印象有所出入,在演出概念中带给观众新颖感官体验。终曲梅湘《时间终结四重奏》第五乐章〈赞耶稣永恒〉回应到音乐会主轴,聆听感受是时间无止境和沉稳安宁,提醒我们时间往前走的同时,蕴藏其中的历史精神和意义都将共同前行,如结合听觉与视觉的盛宴《先行:无框的灵魂》,透过独特演出,跨越的不只是时间和形式更是灵魂立体丰盈而无框。
被誉称「当代李斯特」的以色列钢琴家鲍里斯.吉尔特伯格来台,即将为观众带来拉赫曼尼诺夫C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浦罗柯菲夫C大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吉尔特伯格在抵台记者会上畅谈这2首20世纪初的经典曲目,并现场即席演奏最喜爱的乐作片段。
台北市立国乐团与全民大剧团再度携手翻转历史,推出全新古装音乐剧《大画昭君~观落雁》,由指挥家吴瑞呈执棒北市国乐团演奏,作家张大春作词、谢念祖编导、李哲艺作曲;资深音乐人黄大炜、演艺人员孙协志、方宥心、罗美玲,舞台剧演员周明宇、林斌、吕绍齐及可爱小演员胖球、张城熙同台演出。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迎接开馆后第一个圣诞,结合艺文与节庆,构筑出以马戏为主题的欢乐气氛,包含3档国内外马戏节目,以及儿童游乐设施、市集、公共表演、祈福圣诞树、VR体验等,有得看有得玩有得打卡,每个年龄层都可以找到留下美好记忆的方式。
顽剧场创作者黄凯临自法国贾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E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tre Jacques Lecoq)习成归国后的第一个长篇创作《月亮妈妈》,于2015年台湾首演,并于2016年前往法国、新加坡、上海等地巡回演出,灵活运用在法国及自义大利即兴喜剧习得的养分,演出佳评如潮。7年后,黄凯临迈入不惑之年的新阶段,经过这些年的表演与创作的沉淀累积,站在不同人生阶段、生命观看角度的视野,重新阐述关于记忆、回忆与生命的消逝,全剧几无语言的使用,全然透过精准掌控的肢体表演、层次丰富的表情渲染、细致灵动的戏偶制作,以及「默剧」、「小丑」、「面具」等元素,温柔探问生命中面对「失去」的必然课题。
在踏入云门剧场、欣赏第9届超亲密小戏节那天的上午,我参与了一个以互动式及沉浸式展演为主题的线上讲座现场。主讲人如数家珍地细数国内近几年沉浸式展演的佳作和趋势,彷若这就是国内表演艺术产业的未来式,是剧场艺术在疫情持续冲击、娱乐型态改变等各方逆境夹击之下的突围之道。而令人省思的是,同样是以高互动、近距离、非典型演出形式为号召的超亲密小戏节,今年却已是最后一届。 首发于2010年的超亲密小戏节,可说是国内非典型剧场和实验性展演的指标品牌。从最初结合微型剧场与街区导览的概念,将数个小型的物件、偶戏作品放置在咖啡馆、图书馆,甚至是宫庙、巷弄老屋之中;到今年结合线上与线下,划出「包区」(晴光市场周边)、「包厢」(云剧场),以及解构云门剧场空间,以动态美术馆为概念策画的「包栋」。第9届超亲密小戏节透过不同层次的观看距离回应被疫情时代打乱的剧场生态,同时维系多年如一日的关照让观演双方保持著「亲密」的距离,在空间与时间皆「小」的篇幅里,经历作品的诞生与覆灭。 2014年之后超亲密小戏节改以双年展的形式运作,自认剧场常客的我总是与它擦身而过,直到今年,我才终于赶上第9届超亲密小戏节的「包栋」。没想到这唯一的一次拜访,竟已是这场奇幻旅程拉下终幕的时候。 结合各种观看角度的「动态美术馆」 因为节目序与动线规划的关系,演出时间最短(仅约10分钟)、位置离验票入口最近的《茧》(余孟儒作品);和放在相对位置、可不限时间体验的《肌构》(郑嘉音作品),很自然成为大多观众最先选择欣赏的展演。 《茧》中,饰演工匠的表演者一边工作,一边不自觉地唤醒一个四肢不全、消瘦如枯枝的偶,流转出人、物之间的幽微情感;《肌构》则引导观众把一个个鲜红地吓人的血包放上秤盘,恣意摆弄人偶的四肢,营造诡谲又趣味的黑色幽默。 这两个作品或许最为符合一般观众(譬如我)对于亲密小戏节的既有期待精巧但完整的篇幅、物件与偶与演员编织的多元视角、和极近距离的观演关系。他们温柔地将观众的视线收束在戏偶与物件的细节处,让情节与表演者不再是唯一的焦点。那些文本之外的机关部件、滑轮绳索,被自然地拉抬至与文本之内的事物同样的观看高度,让这些冰冷的造物透过观众的
9月21日,巴黎奥运暨帕奥筹备委员会(Cojop)宣布由托马.乔利(Thomas Jolly)担任开闭幕式总导演。继2004年希腊编舞家帕派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之后,张罗4年一度普世庆典的责任终于再度由剧场人主导。这位迈入不惑之年的后起之秀,2年后能否创办一连串融合体育精神、城市特色、文化风采、时代趋势的艺术飨宴,撼动全球观众的目光? 乔利以马拉松式的莎剧改编惊艳法国剧坛。他不仅热爱经典文本,数次挑战许多人认为不可能搬演的「案头剧」,也善用丰富的视觉与声光效果,获得不少年轻观众的青睐。近4年来,他以青年导演之姿企图征服亚维侬教皇宫,又入主昂热河岸戏剧中心(Quai Angers),成为法国戏剧界最受人瞩目的耀眼新星。 从2021年春天开始,巴黎奥运筹委会就开始遴选负责开闭幕式的导演,乔利从70多位表演艺术、电影界、时尚圈等专业人士中脱颖而出。筹委会赞许乔利捍卫法国剧场的传统价值,又贴近主流文化,完全符合2024巴黎奥运突显脉络相承、兼容并蓄的目标,主席Tony Estanguet强调:「乔利导演上的非凡成就证明他熟知如何打破形式分野,将艺术提升到最高层次。」 历经恐怖攻击、圣母院大火等种种磨难,巴黎奥运筹委会希望借由2年后的体育盛事让全体国民感到骄傲与团结。总预算目前高达约42亿新台币的巴黎奥运开闭幕式将以塞纳河作为策画主题与叙事轴线。一连串节目将从体育场出走,沿著贯穿城市的12公里河岸铺展开来,一步步回溯法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乔利而言,怎么发展流动性的叙事景观、如何化名胜古迹为舞台场景、要创造出何种动人又充满诗意的视觉效果等,都是他跃跃欲试的挑战。
晓剧场2022年度新作《战士,乾杯!》为作家黄春明文学作品,首度授权剧场演出,由致力于诠释经典文学的晓剧场导演钟伯渊执导,本周末于万座晓剧场演出。晓剧场继无障碍文学推广计划《鱼猫》,再度牵起黄春明与钟伯渊导演联手合作;《战士,乾杯!》从2019年启动,导演更走访好茶部落进行田野调查,历经2年的发展,终于在本周发表,随著鲁凯古调,在迷醉虚实之间,重现鲁凯石板屋内凝结的文化意义。
梦境往往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心理,而在半梦半醒间做的「清醒梦」,则让梦境与现实生活更贴近。由新锐服装设计师李柏辰发想,结合编舞家田孝慈、音乐创作者王榆钧联合创作的《与清醒梦》,将替所有观众带来视觉、美感、心灵上的全新飨宴,仿佛走入一场虚实难辨的美丽梦境。
舞蹈空间舞蹈团原定5月份演出的《勥3》因疫情改为线上影像呈现展演,历经5个月的酝酿,延伸对压力的反弹,以旗舰版《虎克定律》进军2022桃园铁玫瑰艺术节。英国科学家虎克的力学弹性理论「虎克定律」说的是:「施力愈大、等待愈久,其生成的爆发力则愈强。」但艺术家不是要开物理课,而是将其转为实实在在的人生。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