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 Brenner
-
伦敦
导演阿米特.夏尔玛将接任布仑特区窑剧院艺术总监
位於伦敦西北边布仑特区(Brent)的窑剧院(Kiln Theatre)于上月中宣布,阿米特.夏尔玛( Amit Sharma)将接替茹巴辛姆(Indhu Rubasingham)担任该剧院艺术总监,会于今年12月1日就任。夏尔玛现为窑剧院的联合导演,曾在伯明罕剧院(Bermingham Rep)担任联合导演,也曾任曼彻斯特皇家交易所剧院(Royal Exchange)联合艺术总监。近期最为人知的作品包括在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执导的《有两颗心的男孩》(The Boy with Two Hearts)。 在窑剧院工作一年半的夏尔玛表示,他在过去这段时间亲身体验了窑剧院作为布仑特社区文化中心的重要性,是本区人民的灯塔,将伦敦、英国和国际各地的观众带到这个区域,也把属于这个区域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窑剧院最近制作由现任艺术总监茹巴辛姆执导的《威尔斯登的太太》(The Wife of Willesden)就把这个伦敦西北边的故事带到纽约上演。茹巴辛姆对夏尔玛来说有重大影响力,将接棒的他不仅感到兴奋也诚惶诚恐。 有身体缺陷的夏尔玛在舞台与银幕上一直坚持聋哑人士与身障人士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2020 年他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当时国内前50间最受政府补助的剧院组织的领导阶层中,有色人种仅占 8%,他说:「这前50间剧院有几间是由聋哑身障人士领导的?还是我们要扩展讨论到100间?150间?身障人士常说:『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要替我们做决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句话付诸实践,从剧院组织领导阶层做起。」 窑剧院董事会主席表示,他们在近 40 份申请中,对夏尔玛的艺术愿景感到印象深刻,认为他对当地社区文化的理解深远,也具备从本土连结到世界的能力。茹巴辛姆也表示:「我非常钦佩和尊敬夏尔玛,他是个正直、有正面价值观、又充满才华的艺术家。」
-
伦敦
露西.佩柏剧作《作用》重制演出,探讨药物与人类情感
风靡全球的电视剧《继承之战》(Succession)其剧作家之一佩柏(Lucy Prebble)的作品《作用》(The Effect)上月于英国国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重制重演(revival),这个发生于狭小临床实验室里的4人戏,承载著关于药物与人类爱恨情仇等重大提问。 2012 年《作用》的首演也是在国家剧院,当时佩柏犀利的笔锋就令人印象深刻。11 年后,佩柏稍微调整了原作以契合目前观众熟悉的文化语汇,而导演洛伊德(Jamie Lloyd)俐落大胆的手法更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身穿白色运动服的演员埃西杜(Paapa Essiedu)和芮索儿(Taylor Russell)在一项新型抗忧郁药物的试验中认识彼此,他们坠入爱河,但同时也像迷宫里的老鼠一样,怀疑自己对对方日益增长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药物里的多巴胺所引起的。而观察两位受试者的精神科医生则身著深色衣物,虽未使用药物,但两个医生对彼此的情感及自身的情绪困扰,在与受试者的情绪状态对照下,则提供观众对人类如何产生与控制情感与情绪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观察。 舞台设计吉摩儿(Soutra Gilmour)把演出场地雷托顿剧院(Lyttelton Theatre)变成双面舞台,舞台地面则以克拉克(John Clark)设计的 LED 灯光组成,演员站在台上时完全没有影子,更加深了「实验室」的科幻感。如同洛伊德近年作品,《作用》也在近乎空台的空间,仅用光影和演员与空间的关系来玩弄戏剧张力与节奏,4位演员紧凑的能量推拉与极其精准的语言使用,让观众屏气凝神90分钟,最终暗场时得以喘口气并大呼过瘾。这出戏里有浓浓的情感,但同时也愤世嫉俗地质问,当医学研究与科技如探针般解剖人脑的各种行为时,我们人类所有的情绪与情感是否仅仅是一堆化学物质反应的结果罢了。
-
奇切斯特
保持距离的《渴求》 再度封城下的哀伤共鸣
位于英国南边的奇切斯特节庆剧院十月底推出新制作莎拉.肯恩的《渴求》,原本就计划现场演出同步直播,在英国二度封城后就只留直播形式。整出制作从排演到演出都按疫情下的社交距离准则完成,演员在台上不仅没有肢体接触,彼此也保持至少两公尺距离。四个演员各自在跑步机上活动,暗示了各角色困在自己的内在里,于虚无无目的的现实中持续呢喃。
-
伦敦
导演希尔-吉本斯 接任「黑德隆」巡回剧团总监
曾任杨维克剧院副艺术总监的乔.希尔-吉本斯,日前由巡回剧团「黑德隆」宣布将接任该团总监。希尔-吉本斯近期作品是英国国家歌剧院与德国乌帕塔歌剧院合作的歌剧《费加洛婚礼》,曾对古典作品毫无兴趣的他,在一次德国剧场参访之旅后大大改观,也成为其创作的转捩点。接手黑德隆剧团,希尔-吉本斯表示:「等不及要与队友们共同质问「我们在这个世代的身分是什么」,并持续挑动和刺激我们的观众。」
-
伦敦
《马尔菲公爵夫人》 聚焦女性命运的心理惊悚剧
阿尔美达剧院导演芙雷克娜尔的《马尔菲公爵夫人》,重新诠释英国剧作家约翰.韦伯斯特的作品,以令人眼花撩乱的手法将这个十七世纪的悲剧翻转成令人紧张的心理惊悚剧。这个描写跨越阶级之禁忌爱情的故事,导演重新剪辑的脚本以快速且流畅的清晰手法呈现韦伯斯特字里行间的诗意。而剧中被谋杀的女人形象是这个制作的核心,即使在戏末随著剧中男性角色的死去,台上音乐仍透露女人们遭受背叛的叹息。
-
纽约
同志戏剧新一章 《继承》用力向前人致敬
在《平常心》、《美国天使》等同志戏剧经典之后,能反映当前同志生态又有历史眼光的新作何在?来自伦敦的《继承》近期在纽约演出,七小时长度俨然史诗级作品,内容包括爱滋、川普、婚姻平权、Black Lives Matter、房地产仕绅化、火岛派对等,相当切合时代脉搏,剧作家罗培兹在剧中「用力」对前代同志致敬,只可惜内里却肤浅浮夸,虽触及各样话题,却没有一个谈得深。
-
伦敦
俄国特务遭毒杀事件搬上舞台 黑色笑点展现政治荒谬
前俄国特务利特维南科在英国遭人以钋201毒害的事件,由英国剧作家露西.佩蓓儿改写为《一帖极其昂贵的毒药》一剧,并搬上伦敦老维克剧院舞台。这出剧以在「真实历史事件」与「故事」间来回穿梭的手法叙事,并探索「历史事件」作为「故事」的各种可能性。佩蓓儿透过微小的生活细节、看似愚蠢的笑料,强烈地突显了这个惨剧核心的荒谬性。
-
伦敦
杨维克剧院《树》 在欢乐派对与悲伤记忆间共舞
由杨维克剧院的艺术总监奎俄玛与英国知名演员暨 DJ厄尔巴共同创作的《树》,带给观众特别的剧场体验。这出剧从厄尔巴的专辑《曼德拉》出发,故事围绕著一个在伦敦出生长大的混血青年凯伊罗,跟著他回南非寻根的足迹,观众围著巨大的半岛舞台,全程站立观赏这个透过对话、音乐与舞蹈传递的故事。在这短短一个半小时,《树》让观众在欢乐的派对与悲伤的过往间切换,也提出对特权与身世来历的辩证。
-
焦点专题 Focus
反应当下政治现实 不与时代脱节的剧场
伦敦阿尔美达剧场二○一六年复排的《理查三世》,由该剧院总监鲁伯特.古尔德执导,并邀到两位重量级明星演员雷夫.范恩斯与凡妮莎.蕾格烈芙主演。由于理查遗骸的出土,也让这位争议君王的面貌更具争议,古尔德此版选择将这一切争议无声地融入舞台美学,墓地的意象从头至尾贯穿全剧,暗示著观众每个阶段的理查剪影其实都只是一步步走向注定的结局;而首演于英国脱欧公投之际,也与当下时局产生对话,让剧场再度扮演映照现实的明镜。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性别改写 观演翻转
伦敦的莎剧演出可说是各色各样、菜色丰富,这个春天在伦敦,就有赛门.戈德温让女演员演要角的《第十二夜》,被希尔-吉本斯演绎成爱情恶梦的《仲夏夜之梦》,被剧界喻为天才型人物的导演罗伯特.艾克执导、明星安德鲁.史考特主演的《哈姆雷特》,还有比利时导演伊沃.凡.霍夫组合三出莎剧的《罗马悲剧》等,各有特色的舞台呈现,让人看到莎翁剧作历久不衰、与时俱进的魅力。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明星粉丝大队进剧场,剧场行销新考验?
作为戏剧之都,伦敦除了有各式各样经典与创新制作可观赏,更难得的是有不少影视巨星选择在此登上舞台,也同时吸引了他们的电影粉丝踏入剧场。这些追星的「首观族」兴奋地享受与偶像在同一时空的时刻,观赏态度与老剧迷当然不同。而如何让这些新世代的粉丝们也能因此对其他剧场制作感兴趣,绝对是剧场行销人员的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