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茂
-
焦点专题 Focus
共同在此的「我」
当吴兴国在角色/脚色穿越间,用一句「吴兴国,我回来了!这个决定比出家还要难。」然后抹去脸妆、卸下衣著,向观众宣告「我」在此,「吴兴国」回来了。戏曲演员通过行当、妆容等方式去建构与观众间的关系,但其表演行为却造成一种反差──回来的是戏曲演员,还是吴兴国。或许,我们会说当代戏曲以独角戏方式去陈述自身已见怪不怪,像张军《我,哈姆雷特》(2018)、朱安丽《女子安丽》(2019)等;但别忘了那时才二○○一年国光剧团尚未以《阎罗梦》开启「台湾京剧新美学」的时代。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那时此刻——两厅院卅年
当从前、从前成为说话的开场白时,白发不知不觉已爬上两鬓,时间就这么无声息地溜走。回首一九八六年进入两厅院工作,初生之犊不知天高地厚,幸运地加入台湾首座专业剧场和音乐厅年轻的节目企划团队,转眼已卅年。当年戴著安全帽首次走进仿佛太空异域的建筑工地,根本无法想像剧场是什么样子。昏黄灯泡下到处是水泥和钢筋,弥漫的粉尘让施工中的情境显得神秘难以想像,也让年轻的我对这份工作和未来充满好奇;卅年后再次戴著安全帽走进舞台整修工区,黄灯泡被LED灯取代了,那时的年轻菜鸟看过的演出已经超过四千出,且担任曾经仰之弥高的两厅院艺术总监职务,那时此刻的变化竟如此之大。
-
回想与回响 Echo
从「舞踏」到「身心灵」
在台湾也有人提过「舞踏本土化」这个议题,那么台湾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土方巽创立的「暗黑舞踏」,又是对日本从「脱亚入欧」的现代化欲望到军国主义败北的历史,作出以肉身反抗的「社会雕塑」。那么要问的是,「暗黑舞踏」作为一种反抗的行动,台湾的「舞踏本土化」又如何勾勒出以肉身反抗的身体图像呢?
-
即将上场 Preview 无垢舞蹈剧场《花神祭》
缓前行 定静中成就多重时空
首演于一九九五年的《花神祭》,在国际绕了一圈,相隔十五年,终于重回国家戏剧院舞台。排练场上,舞者如台风眼一般,宁静深厚,周围人、事、物仿佛被旋进这股定静之中,成就了一个个无法言说但存在的多重时空
-
艺知平台
挑战跨界,字在主体在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石守谦形容董阳孜的书法「透过文字的形象而有所表现时,他不仅在创造一种美感,也非只与传达某种讯息,更是再进一步激发共鸣」。这次在两厅院开个展,董氏以其一贯举重若轻的笔墨行气和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幅,为这个繁华的空间凝结出安定、深邃的历史感,意在召唤那疏离了中国文化的年轻人的共鸣。
-
戏曲
编导演合一,有突破也有盲点
吴兴国以「演脚色不演行当」的独特方式,同步诠释老生行当的宋江,与方巾丑的张文远,堪称史无前例的大胆突破。不过,「行当」的层次复杂,包含演员表演技艺的训练依据、剧中人物外型分类与人物性格象征等多重含意。吴兴国既然已经突破行当,他的表演当然可以跨越行当的外在限制,但也不可避免地牺牲了行当的内在意义。
-
研习营
七月,大家作伙来跳舞
今年已迈入第三届的台湾国际舞蹈营,在课程方面不但越来越多元,而且顺应潮流,也增开了近来颇受欢迎的街舞与踢踏舞;在参加学员方面,也发现有越来越多非科班出身的肢体工作者来上课,加上他国师生的参与,一个多元活泼的舞蹈交流环境就此成形。
-
剧场思考
搭乘时尚列车,接轨国际舞台
黄文英除了考证「水浒传」故事背景的宋代服装风格,同时也将「十九世纪西方的fashion」注入其中,以使《金》剧的服装有现代感。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所谓的「中国风」,其实乃东、西方美学元素兼容并蓄而成,这种时尚之美,正是西方观点下的一种「国际语言」。
-
舞蹈
另类民族舞的新声
由舞者初尝编舞的阶段,往往较能掌握动作及造形之美,但对整体舞作结构则易流于形式强于内容,若能持续不断的历炼、思考则是指日可待的!
-
舞蹈
冬之舞
冬季适合什么舞蹈?就舞者而言,似乎无不合宜,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之后,热烘烘的躯体已不关季节了;至于观者,应可多少感染一些热力吧!
-
即将上场 Preview
舞跃台湾情 台北民族舞团九三年公演
《鼓之祭》《古韵情》《庆神醮》是台北民族舞团今年公演的三大代表舞作,完整地呈现出台湾本土风格;而整编增添的片段,又赋予戏剧性的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