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英除了考证「水浒传」故事背景的宋代服装风格,同时也将「十九世纪西方的fashion」注入其中,以使《金》剧的服装有现代感。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所谓的「中国风」,其实乃东、西方美学元素兼容并蓄而成,这种时尚之美,正是西方观点下的一种「国际语言」。
从表演舞台上所使用的文化符码,就可以看出各个剧团给自己的艺业和事业所勾勒出的愿景。众多的外台歌仔戏、布袋戏剧团,大概一辈子都没想过演给庙口以外的人看,或者,像写实色彩浓烈的屛风表演班,因为渴求的是共同经历台湾当代变迁的同胞的共鸣,故前进海外市场的步伐踩得相对谨愼。不过,和各行各业一样,民间剧团也有锐意开拓海外版图者,他们往往必须摸索出一套易于沟通的国际语言,以便在异文化圈促销自己。
西方观点的传统
从经常代表台湾出使欧美各个国际性艺术节的团体,如云门舞集、当代传奇剧场、汉唐乐府、优剧场等身上,我们看到「最传统的正是最国际性的」的策略,在以欧美为主的表演市场中奏效。只不过,此一被西方人认同的所谓「传统」,并非从中国的老祖宗那儿接过手的,而是这些表演团体以中国文化符码为素材所创造的一套视觉审美观,这套审美观是建立在西洋的美学上,也就是说,创造过程中美与丑的取舍,是以西方的观点为依归。他们的服装、舞台设计和肢体语言,对西方人来讲充满异国情调,但这份异国情调之所以有趣,主要还不在于它是异(中)国的,而在于这个传统其实是以中国母文化的素材包装出西方品味的中国「传统」。因此,西方人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对其产生赏心悦目的感受,隔阖小,接受度自然高。
拿京剧来说,由军中剧校科班传承下来的台湾京剧应该最传统,但从过去的军中剧团到现在的国光剧团,出国演出主要都还在克尽慰劳侨胞之责;反倒是由科班出身的吴兴国所创立、曾被传统京剧界目为异类的当代传奇,因擅于操作「最传统的正是最国际性的」的策略,在海外打出了名号,成为台湾的国际品牌之一。
创团之作《欲望城国》在海外被广泛接受,对艺术总监吴兴国而言是无心插柳。他坦承当初之所以潜入莎士比亚找题材,实为了「逃避」老一辈戏迷严苛且保守的批评,没料到引用西方经典的文本,让剧团日后到莎翁的故鄕英国演《欲》剧时,不必解释「戏曲把旗子举起来就代表战争」,因为「原著《马克白》一开头就是战争,外国观众一看就懂」。
与国际接轨的时尚
共同的文本是一种共通的语言,但没有共同的文本,上述的「传统」也足以包装出与国际接轨的语言。以当代传奇即将推出的新戏《金乌藏娇》为例,《金》剧乃撷取京剧老戏《乌龙院》之〈坐楼〉、〈刺惜〉等折子,续以昆、京皆有的〈活捉〉而成,这个描述阎惜姣与宋江、张文远之间爱欲纠缠的戏,在很多老戏迷心目中有「戏包人」的经典级地位。不过,当代传奇会挑上它,是著眼于它的戏剧张力颇具国际卖相(注1)。吴兴国不但将以风格强烈的麒(麟童)派老生演法来诠释宋江,在景气并不好的情况下,熟稔西方品味的制作人林秀伟仍按一贯的国际规格来制作这座现代「乌龙院」,制作班底包括:上海「张爱玲纪念图书馆」的设计者登琨艳任舞台设计,侯孝贤电影的美术指导黄文英任服装设计,为国内各类重要团体主要作品设计灯光的林克华任灯光设计,在多位美学名家共襄盛举下,当代传奇宣称「要把老戏变成时尙」。
《金》剧的时尙感,来自于登琨艳去繁就简、以「大气势」的禅风做成的舞台,也来自穿在演员身上、与演员的表演合为一体的服装。以电影《海上花》获得金马奖和亚太影展最佳美术设计奖的黄文英表示,中国传统服装并不讲究线条、腰身,而剧团却言明要她打造一个「让人第一眼看到就会爱上她的颓废浪漫的阎惜姣」,为了达成此一目的,黄文英除了考证「水浒传」故事背景的宋代服装风格,同时也将「十九世纪西方的fashion」注入其中,以使《金》剧的服装有现代感。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所谓的「中国风」,其实乃东、西方美学元素兼容并蓄而成,不仅刚涉足舞台的黄文英用这样的概念作设计,在剧场界已居大师地位的叶锦添替包括当代传奇、汉唐乐府在内的许多表演团体所设计的服装,其实也是因此而令人觉其美,这种时尙之美,正是西方观点下的一种「国际语言」。
民间剧团以观众为尊
民间剧团演什么、怎么演,攸关剧团设定的目标观众。同样是老戏新作,台北新剧团因为选择在台湾、大陆发展,执行长辜怀群坚持京剧程式就像一套符号学,剧团应该「在保持京剧的自体性的前提下发扬其可塑性」(注2),循循善诱观众来学习这套符号。而当代传奇,则因为放眼更大的海外市场,故即使将经典老戏作成时尙,难免招来两面评价,然而当时尙有助于和国际接轨时,得与失之间,当代传奇必然已有所定见了。
诚如吴兴国所说的,当传统引不起人的兴趣时,你说它再怎么好、怎么美,都没有意义。对民间剧团而言,观众至上,观众爱看什么,剧团就「玩」出什么,至于传统戏的原汁原味怎么保存,所有的民间剧团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那不是我的责任!」
注:
1.吴兴国曾在巴黎召开的「戏剧研究会」上,向与会人士讲述《乌龙院》的剧情,结果反应热烈,使其萌生「再造乌龙院」的想法。
2.参见「辜公亮文教基金会2002年新老戏」节目书之〈京剧与葡萄〉一文。
(本刊编辑 施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