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大廈的招牌劇《阿波羅尼亞》與《茶無此人》的演出海報。
    上海

    音樂劇蓬勃的背後:演員要演多少戲才能養活自己?

  • 阿喀郎.汗以當代視角解構19世紀芭蕾經典,深刻探問資本壓迫下的身體與靈魂,摘出原作中隱而未見的社會階級與性別權力結構。
    舞蹈

    阿喀郎.汗攜手英國國家芭蕾舞團重構經典 《吉賽兒》首度登上台灣舞台

  • 世界傳奇舞后妮娜.安娜妮婭舒薇莉被盛讚為史上最偉大的12位芭蕾舞之一,目前已卸下舞者身分,擔綱喬治亞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引領舞團來台演出。
    舞蹈

    傳奇舞后妮娜.安娜妮婭舒薇莉領軍 喬治亞國家芭蕾舞團重現《天鵝湖》

  • 黃韻玲
    焦點人物

    黃韻玲 早一點或晚一點,我或許就不會去演

香港artmate-藝術家廣告圖片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雜誌
  • Subscriptions數位全閱覽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表演藝術年鑑
      2.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3.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4. 表藝文摘
      5. 達人系列
      6. NSO發現系列
      7. NSO歌劇系列
      8. 特刊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訂閱電子報
:::

忽子言

發表文章 3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進駐,點燃社區生氣

    隨著各級機關政府近年來「社區主義」計畫的大力推動,及住民自覺思想的抬頭,-時間台灣似呈現一片社區主義熱的景象。在社區發展中,藝文活動與專業表演藝術活動是不相同的,在此多半是業餘、自娛成份較濃,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近年來有許多社區已自行發展出具專業規模的藝術活動。

    文字|忽子言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 台灣

    新象十七

    對於喜歡看表演的人,每月月初的「功課」就是拿份新出的節目表回家好好盤算勾選一番,但一旦碰上了藝術節,精打細算常就成了天人交戰。藝術節必須針對不同口味的愛好者,經過事先精密的籌劃、包裝,才能排出精采菜單,以誘氣味相投者聞風而至。台灣的藝術節近兩年已具規模,亦有百家爭鳴之勢,不僅顯示出藝術市場的多元化之外,也透露出市場操作及行政規畫的職業水準。

    文字|忽子言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台前幕後

    鋼琴的親密愛人 音樂廳調音師劉嘉哲

    掌聲,永遠不屬於他;出場,也永遠只在「中場休息」時。調音師──一份寂寞卻富有的工作,劉嘉哲「坐擁」兩廳院二十四部名牌鋼琴,令人羡慕卻也有其辛苦的一面。

    文字|忽子言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導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Tax Id number 00973926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