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看表演的人,每月月初的「功課」就是拿份新出的節目表回家好好盤算勾選一番,但一旦碰上了藝術節,精打細算常就成了天人交戰。藝術節必須針對不同口味的愛好者,經過事先精密的籌劃、包裝,才能排出精采菜單,以誘氣味相投者聞風而至。台灣的藝術節近兩年已具規模,亦有百家爭鳴之勢,不僅顯示出藝術市場的多元化之外,也透露出市場操作及行政規畫的職業水準。
無論你今年是二十、三十或四十歲,祇要你喜愛藝術活動,那麼你對新象文敎基金會想來定不陌生。新象成立於民國六十七年,其前身爲「環境音樂製作所」,以製作國內廣吿配樂及各類活動音樂爲主;成立新象藝術推廣中心後,便將重心轉至藝術活動的推展上。
新象與台灣的表演藝術
早期新象所舉辦之活動並不限於表演藝術,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如《阿瑪迪斯》、《戰火浮生錄》等均是新象引介入台,一九八一年所舉辦的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油畫原作展亦掀起一陣繪畫熱;此外,新象亦首度引進默劇表演、推廣亞洲文化型式(如日本神鼓童、韓國假面舞、印尼伽瑪瓏音樂、斯里蘭卡面劇等),並於一九八三年第四屆國際藝術節中經由衛星傳送,向美國實況轉播由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中國作曲家馬水龍、陳中申作品,將中西藝術合作成果呈現於國際間。
除引進世界各類演藝活動,新象對將國內藝術家推介予國際間,並將蜚聲國際的中國音樂家邀請回國演出更是不遺餘力;引介出國的如雲門舞集、蘭陵劇坊、當代傳奇劇場、復興閣皮影劇團、朱銘的雕塑、徐露的國劇等,邀請回國的則有傅聰、林昭亮、胡乃元、柯錫杰、郭英聲、陳必先等人。
新象的另一重要成績是將「藝術節」概念引進台灣。在此之前,祇有北市交的年度北市音樂季活動,內容亦較著重於國內傳統藝術之推展;新象則是全盤引進西方模式。此一概念之引進,爲台灣藝壇掀起空前的演藝活動狂潮,各經紀公司紛紛成立,競相推出各種藝術節活動,呈現百家爭鳴的熱門景象。在逐年舉辦經驗累積下,漸由毫無章法的大雜燴轉成有系統的規劃,對觀衆層訴求較明確且廣泛,將藝術節內容由小衆文化提昇爲適合全家之共同活動。
藝術生活化
藝術生活化是新象辛苦耕耘的最大目的,爲此,十七年來陸續推出各類藝術節活動,如亞洲戲劇節(1982)、法國偶戲週(1986)、蘇聯藝術節(1991)、爵士.爵士.台北(1992、1993)、環境藝穗節(1988〜)及國際藝術節(1980〜)等。經由各類藝術型態的呈現,拓展國人的藝術領域,如已舉辦二屆的「爵士.爵士.台北」因反應十分熱烈,新象已決定今年將增加台中、高雄二地演出,帶動爵士音樂的欣賞。
藝術節與一般個別演藝活動之最大區別在於前者係經過長期策劃的整體活動,具特殊意義,而後者多係針對演藝團體、個人之檔期而定之個別活動。以新象藝術節爲例,由策劃、成型到推出常須長達二、三年的時間,甚至更長,而籌劃期間又充滿變數,致使主辦單位全面備戰,即使有豐富的經驗,仍不敢掉以輕心。
「新象企劃部分爲國外事務組、國內事務組及資料整理、宣傳組,在決策階層決定節目內容後(節目內容選擇來源有演出團體自薦、董事會決議、請敎專門人士等方式),便召開技術會議、分配工作後分別進行。有時亦須親自前往接洽,以確保檔期無誤。」新象宣傳組組長鄒之牧表示。國外組聯繫藝人檔期,國內組負責租借場地、訂旅館等各項手續,資宣組則整理、發佈消息予各媒體、召開記者會等宣傳活動。藝術節正式開啓,演藝團體、個人陸續抵達,種種突發狀況都在在考驗著每位工作人員的智慧與耐力。「活動結束後,我們最想做的,便是回家睡一覺,但即使是如此小的願望也常做不到,因爲新象每年上半年爲國際藝術節,下半年則爲環境藝穗節,七、八月間又有爵士音樂活動,節目緊湊,使得我們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的確,四十餘人的新象,每年舉辦上百場活動,平均二、三天便一場,若無過人精力,是絕對無法辦到的。
而過重的工作負擔常使得工作人員流失率高居不下,新象自不例外,長期加班、沈重的工作壓力和不算優渥的待遇使得許多人打退堂鼓;但,誠如鄒之牧──這位昔日新象藝術的支持者,而今實際的參與者所言,「留下的都是眞正對藝術活動有狂熱的,是眞正想爲國內表演活動盡一份力的。一項好的節目其影響力常是無形卻持久的,這麼多年後,我依然能感受到當年我看白虎社演出時的震驚、觀賞郭英聲攝影展的悸動,這些記憶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想新象想做的,應該也是如此──讓每個人擁有許多美好的藝術回憶。」
忽焉十六年匆匆已過,爲慶祝成立十七週年,新象特於原有的第十三屆國際藝術節之外,舉辦一項名爲「夢幻十七」活動,邀請這十六年來曾受邀來台演出的演藝團體、個人再度來展藝。
編按:新象第十三屆國際藝術節的活動,請參考本刊每月〈節目掃描〉。
特約撰述|忽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