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林社區在三年來運作下,已成爲台北社區界一塊響亮的招牌。(圖爲社區居民在社區公園跳自己編作的社區舞)(張文連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①/表演新生態/民間參與/民間相招來扮戲

藝術進駐,點燃社區生氣

隨著各級機關政府近年來「社區主義」計畫的大力推動,及住民自覺思想的抬頭,-時間台灣似呈現一片社區主義熱的景象。在社區發展中,藝文活動與專業表演藝術活動是不相同的,在此多半是業餘、自娛成份較濃,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近年來有許多社區已自行發展出具專業規模的藝術活動。

隨著各級機關政府近年來「社區主義」計畫的大力推動,及住民自覺思想的抬頭,-時間台灣似呈現一片社區主義熱的景象。在社區發展中,藝文活動與專業表演藝術活動是不相同的,在此多半是業餘、自娛成份較濃,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近年來有許多社區已自行發展出具專業規模的藝術活動。

一九九一年秋天,位於台北近郊的福林社區,以「社區環境改善及民衆參與的實驗」爲議題,開始推動起社區居民參與地方事務,並於次年元月在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敎基金會協助下發行了《福林家園》社區報,對家園營造加以記錄。三年多來不但參與了社區的河濱公園、彩虹白鷺廣場興建工程,並舉辦各種社區日、社區音樂會、社區講座等藝文活動,成立社區媽媽合唱團、社區戲劇社等社團來凝結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及對社區的認同感,讓福林社區成爲台北社區界一塊響亮的招牌。

社區主義抬頭,藝文進駐社區

隨著各級機關政府近年來「社區主義」計畫的大力推動,及住民自覺思想的抬頭,一時間台灣似呈現一片社區主義熱的景象。然不同於國外對社區的淸楚定位,台灣對「社區」的意義及功能仍處於摸索階段。「社區」一詞始於一八八七年德國社會學家杜尼斯(H.J. Tonnies, 1885—1936)所著《社區與社會》一書,書中「社區」係指是一群居住在特定地域的人,藉由自由結合以謀取最大之生活利益,並形成守望相助功能。在國外,社區居民不但直接參與相關之地方議題、形成約制力量,更成爲一國經濟文化發展評估指標。反觀台灣,雖然早期莊園、村落亦具相近功能,但在高度工業化後,此一功能便隨著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而消失殆盡。加上目前的內政機關對鄰里的制式規劃方式,並未將地域特殊性考慮在內,也造成居民對居住地區無認同感,在此情況下,要重新建立社區功能便格外費力。

在社區發展中,藝文活動與專業表演藝術活動是不相同的,在此多半是業餘、自娛成份較濃,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近年來有許多社區已自行發展出具專業規模的藝術活動,其中又以台中縣淸水鎭的成果最爲耀眼,全鎭居民在短短八年間便由一默默無名的小鎭,一躍成爲中部藝文重鎭,甚而凌駕台中。不但成爲八十四年文建會文藝季活動地點,並獲選爲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示範社區。

以藝術活動再造社區特色

淸水鎭上的華笙音樂城二樓是推動小鎭藝文創始地,八年前,在台灣畜產試驗所養了一年豬的獸醫吳長錕回到小鎭來,開起了音樂城。因業務需要,開始接觸古典音樂,從而改變了以往認爲古典音樂是貴族音樂的想法,開始積極向顧客推薦、灌輸古典音樂。累積了一群知音後,三年前正式成立「台中港區音樂協會」,開辦音樂活動。初期,爲了籌措經費,吳長錕亦曾嘗到四處碰壁的滋味,後來他找鎭上商家贊助,以票券做交換,開始了淸水的音樂扎根工作。活動場地也由華笙二樓蔓延到小鎭的各個角落,從一百餘人的小學視聽室到一千人的大禮堂,音樂的種子隨處可見。

在積極推廣音樂活動之外,這群愛樂人又結合了當地其他文化朋友,成立「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從事淸水歷史、文化整理工作,並於去年七月間推出「牛罵頭藝文季」聲名大噪。

相對於淸水以藝術帶起社區的發展模式,嘉義新港則剛好相反。

原在台北開業行醫的陳錦煌,在一次雲門舞集的返鄕演出中,與同爲新港人的林懷民長談後,決定回到新港,行醫之餘,開始新港文化整理及社區再造工作。雖爲土生土長的新港人,陳錦煌初時的推展工作仍遭到一些挫折,幸而在多位熱心地方事務的人士大力協助推動下,小城開始有了新的面貌。每天看診完畢,陳錦煌便直奔「別墅」──一棟木造房屋,和那群熱心朋友商討、策劃活動,並招募小義工幫忙,在短短幾年,將小城改造得煥然一新。

新港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有衆多的文化遺產,陳錦煌便從這兒著手記錄、整理,此外,爲配合新港衆多的民俗活動及一年一度的媽祖祭祀,陳錦煌夥同別墅戰友找來老技師開班,傳授年輕一輩日益凋敝的民俗技藝,如獅陣、北管等在活動中演出,兼及保存和發揚。活動參與者由原先的寥寥數人,漸漸的擴充到整個小城都自發性的動了起來;年度媽祖祭祀盛會,上百萬人湧入新港,在調度得宜情況下,去除以往進香客擁擠現象,上百個小義工也讓街上一直保持淸潔,充份發揮新港精神。

除新港、淸水社區發展案例,尙有台中大肚山理想國、台北淡水等地亦在陸續進行中。

萌芽中的社區藝文社團

而位居首府的台北,在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跨鄰里的社區成立,加上市長陳水扁上任後大力提倡市民主義,更使得社區活動日益興盛,許是因位於資訊衝擊最快速的首都,其共同特色是在社區共同議題之外,可見對藝術文化的關心。

天母天玉社區總幹事張文連本身學過舞蹈,對推廣社區舞蹈不遺餘力,不但邀請身體氣象館王墨林敎導社區兒童認識身體,並成立爵士舞班,從小培養小朋友的舞蹈美感。張文連強調,天玉社區特別重視從小藝術的培養,但不以表演爲目的,「我們走得方向可能和別人不太一樣,學舞蹈不是爲了表演,我們比較常做公益演出,或到附近的啓智學校敎小朋友跳跳舞。」

隔壁三玉里也因地緣關係正計劃與大葉高島屋及誠品書店進行一連串的表演活動,社區總幹事尙淑倩表示,他們希望能藉此讓社區才藝班小朋友及社區中對表演有興趣的居民有一展才藝的機會,進而凝聚社區向心力。其餘如永康、龍安、金龍社區等均不定期推出藝術活動,內容多屬業餘社區才藝團體發表。

除社區自行成立藝術社團外,近年來許多表演藝術團體亦常主動至各社區參與演出,爲業餘的社區表演生態注入新鮮活力,也拓展表演團體的演出空間,形成良性互動,若能加以資源整合,例如:吸收表演團體爲常駐社區團體,由社區提供資源,則對社區及表演團體可收雙贏之效。

在政府鼓勵、民間自覺雙重因素下,使得社區藝文發展雖有日益蓬勃的趨勢,但也遭遇若干難題,如抽象社區與掌實權的里間的權責劃分問題、地方學校及相關單位的配合意願、社區本身之資源整合及居民參與度等,若能就此諸多問題加以解決,對長遠社區藝文發展將更有助益。

 

特約撰述|忽子言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