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姿宇
-
戲劇
娜拉出走之前呢?
《乘上未知漂流去》由成員背景豐富的團隊「二律悖反協作體」打造,主要講述本劇演員妍青的外婆劉華英,在20世紀初的華人離散故事,敘事在華英的生命歷程切片和妍青作為演員本人的自剖獨白間來回接駁。本作有極強的技術、設計及敘事野心,唯在技術形式的嘗試及文本編寫方面,或有待發展。 耳機劇場與身聲分離:從屬於敘事的再現 技術形式上,本劇最引人注意的是表演全程除開場約10分鐘前導外皆讓觀眾戴上頭戴式無線耳機,以現場即時音效播送到觀眾耳中,包含對演員聲音表演及物件造音進行即時創作的形式,嘗試打造沉浸式的劇場體驗。 團隊具備成熟的聲響即時創作能力,精準掌握聲音場域,例如對演員即時造音的音頻循環、改聲效果、不同音層間的平衡,皆處理得恰到好處。《乘上未知漂流去》的技術調度對台灣觀眾來說召喚了兩種當代劇場表演形式:耳機劇場和身聲分離。 前者早前有2017年德國里米尼劇團的《遙感城市》、2019年臺南藝術節《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不易遺忘的聲音們》等(註1);團隊方面,再拒劇團從2016年起便有「漫遊者劇場」系列創作至今。誠然,這類作品多以遊走形式,強調耳機聲景與環境空間的互動,且多非現場而採音頻預錄演出,與《乘上未知漂流去》在劇場黑盒子演出,重即時反饋有形式上的差異,這使得本作同時帶有「身聲分離」的效果觀眾看演員在台上唇齒掀動、手上操作各種物件,但造音物與觀眾的身體距離,並未反映在聲音對觀眾顯現的效果上,耳機取消了身體的物理距離,看不見的訊號共振使得聲聲響響猶在耳邊,觸手可及。
-
戲劇 羅伯.勒帕吉✕機器神✕馬戲工廠《砰!》
比摔角更摔角 馬戲高手轉譯的劇場奇觀
大貓熊與摔角能有什麼關係?2002年,英國法院宣判了以大貓熊作為識別物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與「世界摔角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訴訟中,贏下了WWF縮寫的商標權。自此,大貓熊與摔角分道揚鑣,後者更名為「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職業摔角公司,以其名揭示了摔角作為一種娛樂的重要向度。 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團隊「機器神」(Ex Machina),以及魁北克「馬戲工廠」(FLIP Fabrique)這次帶來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新作《砰!》(Slam!),便是以摔角娛樂為主題。勒帕吉與機器神對台灣觀眾來說應不陌生,上次來台是2023年的《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更前幾次演出包括《在月球的彼端》(2020)及《887》(2018),勒帕吉及機器神標誌性的舞台場景設計、燈光安排及強大富麗的敘事張力,盡顯於這幾部作品中,劇場風格也十分適合中大型劇院空間。不過,《砰!》(Slam!)以其摔角娛樂的內容,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看戲體驗。
-
戲劇
重構物件意義 提煉微物之光
「歷史是一種敘事,由現實與記憶建構而成。有些故事總是被一再複述,有些則任人遺忘。」這是泰國導演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在《捉迷藏》(尋找導演的七個那個)(Juggle Hide (Seven Whatchamacallits in Search of a Director),後簡稱《捉迷藏》)中提示的歷史觀點,也恰如其分地為本劇下了註腳:這是場關於歷史多重敘事、敘事對象,以及敘事媒介的演出。 阿塔瑪的作品向來與他身處的泰國當代語境息息相關,多盤整表演、政治、日常生活間往往幽微又千絲萬縷的連結,繼8月在2024臺北戲劇節演出《曼谷公寓》後,阿塔瑪與泰國「為了什麼劇團」(For What Theatre)在今(2024)年秋天藝術節帶來《捉迷藏》。本作於2023年在日本京都首演,阿塔瑪自陳這是對導演身分的檢討、回顧(註1),要檢視身為導演,自己如何將意義加諸不同物件上,當他的作品時常以政治權力關係為主題時,阿塔瑪希望這次能反身地思考在劇場內,導演又如何形同另種形式的權力宰制者,並以劇場內的物件為例,進一步探問:若被宰制的物件可以「回應」,它們會說什麼話,又會怎麼說話?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地方紋理
當劇場與地方相遇 多重形式的對話
在處理地方紋理的劇場製作中,劇場創作者與在地環境、文史、住民的互動關係是多樣的,地方紋理不是鐵板一塊,它或被改造以融入劇場,或與劇場發生協商關係得以對話,甚至也可能被完全架空、挑戰,重新賦予新的敘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劇場的生命與地方的生命,也因此有了平實的交會與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