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砰!》(Stéphane Bourgeois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戲劇 羅伯.勒帕吉✕機器神✕馬戲工廠《砰!》

比摔角更摔角 馬戲高手轉譯的劇場奇觀

2025 NTT Arts NOVA 羅伯.勒帕吉機器神馬戲工廠《砰!》

2025/3/7~8  19:30

2025/3/8~9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大貓熊與摔角能有什麼關係?2002年,英國法院宣判了以大貓熊作為識別物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與「世界摔角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訴訟中,贏下了WWF縮寫的商標權。自此,大貓熊與摔角分道揚鑣,後者更名為「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職業摔角公司,以其名揭示了摔角作為一種娛樂的重要向度。

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團隊「機器神」(Ex Machina),以及魁北克「馬戲工廠」(FLIP Fabrique)這次帶來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新作《砰!》(Slam!),便是以摔角娛樂為主題。勒帕吉與機器神對台灣觀眾來說應不陌生,上次來台是2023年的《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更前幾次演出包括《在月球的彼端》(2020)及《887》(2018),勒帕吉及機器神標誌性的舞台場景設計、燈光安排及強大富麗的敘事張力,盡顯於這幾部作品中,劇場風格也十分適合中大型劇院空間。不過,《砰!》(Slam!)以其摔角娛樂的內容,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看戲體驗。

《砰!》(Stéphane Bourgeois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PAR360期年度特刊重磅發行廣告圖片

不是「模仿」摔角!劇場體現摔角的奇觀性

劇如其名,《砰!》強調聲情感官,比起前幾部來台作品著重以精美舞台調度,發展緻密編織的情節敘事,本劇更接近一套演員的身體實驗:讓熟練馬戲特技動作的演員,來扮演摔角選手會怎樣呢?除演員身體的實驗外,勒帕吉在訪談中也直陳,《砰!》彰顯摔角運動作為一種面向大眾的娛樂—— 一如WWE之名——因此本作更強調觀眾參與的重要,就如同一場摔角比賽缺少觀眾的鼓譟、噓聲、吶喊便難以成立一樣,《砰!》希望觀眾注入觀看摔角比賽的熱情,與台上演員一起投身這場摔角的嘉年華式喧鬧喜劇。

浸淫於魁北克濃厚的摔角文化中,勒帕吉注意到當代摔角比賽娛樂表演化的趨勢,選手在台上有著鮮明的角色形象,熟悉摔角符碼的觀眾,一眼就能認出選手的擂台服裝與姿勢情態,是正派(Babyface)還是反派(Heel)形象,比賽中誇張的肢體動作、表情、動作編排和情勢高低起伏,更是牽動撩撥觀眾的認同和情緒張力;換言之,當角色扮演、故事情節的引人入勝,成為摔角比賽吸引觀眾的看點時,摔角本質上與劇場有了深深的親近性。

勒帕吉直陳:「摔角就是一種劇場表演。」在此,《砰!》的演出不是對摔角的模仿,觀眾不是在看演員「表演」摔角、模仿摔角動作,因為摔角就是劇場,《砰!》是要體現摔角隱含深刻的戲劇奇觀性。

版面資料庫-試閱活動廣告圖片
《砰!》(jfsavaria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用馬戲介入摔角,加乘表演效果

誠然,這樣的創作立場引來的追問是,既然如此,何不看「真正」的摔角比賽,而要進劇場看戲呢?

本作對摔角的重要創造,更在於引入馬戲演員的身體。來自馬戲工廠的演員,在排練中與摔角指導一同工作,試出適合個別特技表演風格的摔角選手角色,馬戲演員優雅、柔軟靈活的身體,在摔角擂台上不只突顯摔角如何是種對人體限度的挑戰,還更進一步地綺想、戲耍、推鬧摔角身體的極限——還能再多扭曲彎折、摔得再多重、跳得再多高?馬戲演員身體的介入,並未使摔角不似摔角,幾乎是摔角的潛能,是在這種混種表演中被激發。

此外,《砰!》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成功與否、摔角比賽成立與否,高度取決於觀眾在場的投身,勒帕吉強調,《砰!》理想的舞台配置是環繞座位,觀眾在擂台周圍看比賽。不過,這並非意味著,本作製造出的劇場觀眾,必然與現實摔角比賽的觀眾重合,《砰!》召喚同時處於被劇場幻象欺騙與不信之間的觀眾,而兩邊的投身都不減真實。一方面,當代摔角便有這種戲劇化的傾向,觀眾明白許多場上的勝利歸來、俯仰去回,都可能是編寫好的劇本,但那奮不顧身的撲擊、靈巧的躲閃、乍現的暴烈鋒芒,仍有其驚心動魄;另一方面,馬戲也如此,它之能使人安坐其位卻又撩人心緒,在於觀眾明白特技動作經過精心設計,但其呈現仍危險刁鑽,表演遊走在失重與輕盈讓人心癢難搔的邊界之間。馬戲身體介入摔角,更加乘了表演對觀眾造成的效果。

《砰!》最終揭示的是摔角的奇觀不僅限於擂台上,更是摔角娛樂的方方面面,本劇最後就像團隊對觀眾的淘氣眨眼,在這個環繞摔角而生的奇觀世界,燈亮處都是為了博人一笑,走進劇場時放鬆身體,備好嘉年華心情,貓熊也可能出現在摔角台上,誰知道呢。

《砰!》(Emmanuel Burriel 攝 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2/24 ~ 2025/05/24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