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牛川海

發表文章 5 篇
  • 民國六十年,首屆「大陸地方戲劇聯合公演」,演出劇種包括川劇、越劇、揚州劇、閩劇、豫劇、評劇、粵劇。
    特別企畫 Feature

    秦腔、川劇在台灣

    歷年來,秦腔、川劇活躍在「大陸地方戲劇聯合公演」及文藝季等活動中,在文化建設的進程上完成階段性任務──以慰鄕情、以續傳承,目前演出已由燦爛歸於平靜,復因兩岸交流,本地團赴大陸聯演或大陸劇團來訪,再度開啓表演新頁。

    文字|牛川海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民國八十一年飛馬豫劇隊推出的《唐伯虎點秋香》由王海玲扮風流才子唐伯虎。
    焦點

    戲曲話豫劇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是河南最主要的代表劇種。二月份,台灣唯一專業豫劇團──飛馬豫劇隊,將由「豫劇皇后」王海玲及大陸「中州第一小生」王希玲領銜在國家劇院演出。

    文字|牛川海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孽緣報》改編不力,但斐艷玲在劇末的詮演,仍具足了天地不仁的愴悲之氛。
    戲曲

    忠於傳說背離原劇的《孽緣報》

    拆解了《伊底帕斯王》的結構,《孽緣報》卻恰恰病在劇幅鬆散以及爲唱、唸、做、打而使出的混身解數。

    文字|牛川海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父(李元昊,右)子(寧令哥,左)之間演出強弱辯證。
    大陸劇場

    西部京劇《西夏王》

    隨著劇情的發展,李元昊的花臉由志高氣昻的鮮艷臉譜,漸變成血氣衰退的素臉;而寧令哥的俊扮則由天眞無邪的本臉,終至血氣迸發的花臉。強亦弱來,弱亦強;《西夏王》敷演了一齣殺皇后、奪子妻、子弑父的性格悲劇。

    文字|牛川海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牛川海(右二)、曲六乙(右三)與秦腔演員合影。
    活動看版

    大陸戲劇家組團訪台

    海峽兩岸開放以來,大陸戲劇、音樂、舞蹈、說唱、雜技等表演團體陸續來台演出,其中戲劇團隊不但數量最多,類別也最多,演出戲碼也最多,有話劇也有傳統戲曲京劇及各地方劇種,如崑劇、河北梆子、川劇、越劇、閩劇、黃梅戲等不下一、二十團,演出更近百場。至於兩岸雙方戲劇團隊在編劇、導演、演員等各方面合作演出,更是有增無減。 此間戲劇學者本著同一傳統文化,以個人身份參與各種戲劇學術會議,訪問大陸戲劇學者,收集硏究資料等活動也同時展開。團體參觀訪問如崑曲之旅、戲曲之旅等參觀戲曲文物、觀賞演出、兩岸學者座談等交流活動也是不絕於途,大陸戲劇學者受邀來台參與學術會議者也陸續增加。 爲因應兩岸戲劇活動的交流發展態勢,由中華戲劇學會主辦,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協辦,陸委會及敎育部贊助,透過大陸「中國戲劇家協會」邀請大陸地區著名學者專家組成「大陸地區戲劇家訪問團」,將於十月十八日展開爲期十二天的活動行程。 「中華戲劇學會」是由此間戲劇學者、專家所組成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戲劇家協會」則是大陸戲劇界組織規模最大,結合層面最廣的戲劇工作者群衆團體,現任主席是曹禺,會址設在北京,在各省市、自治區都設有分會,會員有七千餘人,分別來自二百六十個劇種的近二千多個職業劇團,他們均爲戲劇活動中有一定成就的劇作家、導演、演員、舞台美術家、戲劇音樂家、戲劇評論家、戲劇敎育家以及戲劇領導家、戲劇活動家。 這次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所組成的「大陸地區戲劇家訪問團」計有十四名成員,除隨團行政人員一名,文字記者三名外,其餘十名均爲戲劇各領域著有成就的專家學者。茲介紹如下: 劉厚生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誌》編委會副主任、中國崑劇硏究會副會長、京劇振興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劇協(ITI)中國中心秘書長。四十年代在重慶、成都、上海、台北等地多個話劇團體中擔任劇務、演員、導演、領導人,後又參加越劇導演工作;五十年代在上海市文化局擔任戲曲行政工作,後調任上海京劇院負責人、又任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副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戲劇報》主編,主要從事戲曲改革工作及評論。至今所撰戲曲評論文章約四百篇,主要有:〈論名演員的修養〉、〈推陳出新十題〉、〈劇種論略〉、〈論京劇藝家。 <

    文字|牛川海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 舞蹈

    曾為《薪傳》記譜 舞譜專家雷・庫克1月中旬辭世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較後的城鄉界線→→劉育育:「地方不是城市的附屬」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