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策展狂想之四:即興時空機2041-2011
時間:卅年後。科技發明讓所有今日電影情節變得可能,可以讓人回到過往任何年代的粒子轉換時空機隆重登場。 時常在思考「即興」所可以爆發的能量有多少?它只能是特定時間與空間環境的即時感知投射嗎?如果卅年後,我們有了可以隨心所欲的「粒子轉換時空機」,那將可以有一個完全突破的展演模式。時空轉換模式設定在二○四一到二○一一年間,受邀展演者可以任意地回到這卅年間的任何時間與地點,但在每個新時空只能停留三分鐘,在停留時間裡可盡情的即興演出。活動期間,每天晚間的十一點到十二點,將同時有一百組受邀藝術家可進入時空機中,飛奔回逝去的卅年間,進行兩千場次的時空串流。首位被邀請的表演者是已年屆五十五歲的Lady Gaga。她已脫離流行音樂圈,而成為全職歌劇演唱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時空回流之中,她重溫了當年驚世駭俗的瘋狂時代。 「即興時空機 2041-2011」借助科技的文明進展,讓記憶與歷史的定義曖昧化,發生在歷史中的特定人物、時間與事件,不再安分地組合在一起,它變成可重組的拼圖,也是無預警的介入。這個介入,引發歷史的震盪,格格不入的各種人事時地物,顛覆了人類發展的文明。與其將「即興時空機 2041-2011」看成是一個時代科技成就的藝術展演實驗,不如將它稱為促進人類文明毀壞的爛點子。今日瘋狂安樂享受的各種爆炸資訊與過去昨日無人聞問的歷史,最後都將毀壞於某個臨界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日本錄像藝術家
黑川良一 以「聲音視覺」創新感官體驗
在當代藝術領域迅速竄紅的日本錄像藝術家黑川良一,是日本科技生活蓬勃發展的時空成長的一代。出生於一九七八年的他,二十一歲展開創作並發表作品,領域跨足影音整合創作、錄影裝置、跨領域藝術、現場多媒體演出。其作品以精準的電腦語言掌控度,完美結合聲音及科技影像的寬廣世界。黑川良一的「聲音」與「影像」是一體的,無法分割。近年來應邀參加奧地利、英國、加拿大、西班牙國際各大數位藝術節,被譽為新媒體藝壇上閃亮的一顆明星。 此次演出,黑川良一將與留法作曲家王思雅及國內知名打擊樂家吳思珊合作。演出將抽離傳統打擊樂器的表演形式,將以裝置呈現聲音與錄像的關係,處理聲音及錄像的重疊、流動、消失及互動,並以時間來呈現層次感,彷彿在黑暗的水域中漂流,展開一場視覺及聽覺之旅。本刊邀請當代藝術創作者王俊傑,透過電子郵件訪問黑川良一,透過他的創作經驗,挖掘如何在聲音與視覺的跨領域創作中,從理性的科技語言召喚感性的內在情感經驗,營造全新的感官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解碼
多元視點 建構劇場蒙太奇
《安徒生計畫》舞台上靈巧的空間變換與影像視覺呈現,基本上呼應了劇中人物(通常一人扮演多個角色)的「多視點」角度,它有如電影中的蒙太奇,不斷地溶疊交錯進出藉由不同視點的交叉敘述,推進故事結構,讓觀眾與舞台上的角色,不斷環視環境與時空,進而逼近劇作核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藝術
視覺藝術 推動文明的無限力量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降,德國的現代藝術,承襲德國表現主義與包浩斯(Bauhaus)以來的風格特質,在理性堅韌的外衣下,蔓延著自我省思氛圍的氣息,它通過各式各樣的創作表現手法,從「向歷史再反省」的角度,碰觸官方亟欲遮掩的傷痛,其前仆後繼的批判精神,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達到頂點。
-
回想與回響 Echo
西方的東方熱潮與偏見
長久以來,一波波在西方發生的東方熱潮,當中所夾雜偏見的總和,或許正反映在目前對日本文化的狂熱上。
-
柏林
後德國表演藝術情報
德國的再度統一對原來的東、西德文化藝術發展有何消長呢?西德統一的代價之一是經濟蕭條,文化預算被大量刪去的結果,導致許多原先依靠政府供養的藝術單位或團體得另想出路;原西德的表演團體受到原資本主義架構下系統的影響,過去的經驗反而變成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舊包袱,而原東德的狀況則正好相反,新來的制度與變化恰好給予她一個全新的開始,像從無到有,可以自己定位出一個幾乎毫不受拘束的、任何可能的新方向。 現代劇場在新的社會結構下自然是變化劇烈,但最有趣的要算是,一般總被認爲保守的古典歌劇劇院了。以東、西柏林的兩個最重要大歌劇院來說,西柏林的「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在兩德統一後,爲了應付東邊的強大競爭與日益流失的觀衆,他們做了許多調整(積極製作新劇目,發行雜誌等),但舊有的陳腐人事是無法輕易調整的,也因此,所推出的新劇目都極失敗。而東柏林的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則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新生動力,他們邀請聲譽正隆的芝加哥愛樂交響樂團總監巴倫波英(D. Barenboim)任音樂總監,並連續推出了華格納的《帕希法爾》Parsifal、《女武神》Die Walkre等重份量的大製作,參與演出的藝術家都是一時之選外,最重要的是,每齣老劇目都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感,他們試圖讓古典歌劇走出封閉貴族娛樂的印象中。像《帕希法爾》的故事背景不發生在中世紀,而是在太空艙裡;節目單不再是藝術家的大頭照,而是厚數十頁的論文書。 本年度東柏林國立歌劇院推出的第一個新製作是理査.史特勞斯的《艾蕾克塔》Elektra。這齣由希臘神話而來的單幕歌劇,向來被認爲是極難處理的作品之一,包括它所連續出現的多義象徵、不協和音與傳統旋律間的風格整合,還有非一般女高音所能勝任的高難度演唱技巧。此一新版《艾蕾克塔》便是在義大利藝術家科內利斯(Y. Kounellis)的新象徵主義舞台裝置中營造了一個具多種衝突的危機氛圍。或許,劇中封閉式的謀殺與復仇情節亦正勾勒了兩德再度統一後的藝術現況。只是我們不確定,結局是否會像劇中的艾蕾克塔那樣,因過度驚駭而死去。 文字|王俊傑 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