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淳任
表演藝術聯盟專案研究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1
從「藝文振興」到「文創投資」,重新省視資源分配與投注
2022年尾,隨疫情正式結束,如何振興受創甚重的藝文產業成為文化部施政的關注焦點之一。前文化部長李永得當時的規劃,是參考國外提供青少年藝文體驗券的機制,以及疫情期間發放「藝FUN券」的經驗,以國家兩廳院的OPENTIX售票系統為基礎,編列兩億元預算,提供18歲的青少年一年1200元文化體驗券,透過青少年的文化消費作為疫後振興的機制。 隨後,行政院推出了「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案」,文化部在新任部長史哲大力推動下,向行政院爭取於特別預算中,從2023年起連續3年編列10億、8.7億、3.7億,合計約22.5億,作為疫情後台灣藝文振興所需的預算。文化體驗券在史哲的規劃下,由特別預算挹注7.5億,正式以文化成年禮金為名,將適用對象擴大為18至22歲的學生。學生可透過手機APP領取1,200元的文化幣,用於看展覽、參與現場演出、買書、看國片、購買文創或工藝品等藝文消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全球通膨危機,觀眾荷包空票房也空
表演藝術界經歷了2020年與2021年的二級與三級警戒考驗,就在以為疫情逐漸退去的2022年,豈料劇場雖然開門了,觀眾卻沒有如想像的一起回來。 2020年之前,有一定行銷經驗的團隊,搭配已經累積相當口碑或名氣的節目,開賣後搭配一定行銷模式,即可大致上預期在什麼階段可以賣到什麼程度。如早鳥票階段即有一定的銷量,中間幾波行銷可以再推一點,到演出前可以再推多少到7、8成甚至完售。但今年的狀況卻是,過去想得到的行銷方式都用了,票房不動就是不動,或集中在演出前,使團隊的現金流與周轉出現相當大的壓力。票賣不動之餘,團隊的演出成本還節節高升。 在各種大環境因素交錯下,就演變成各種因票房不佳而取消的公告,頻頻在新聞與社群媒體上出現。所以,大環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怎麼影響消費者購票意願? 被疫情墊高的世界通膨危機 其中一個原因,來自疫情之後各種因素導致的通貨膨脹,墊高了觀眾的生活成本,連帶使觀眾可用於休閒育樂的支出下降。這個通膨不僅影響美國、歐洲及中國等大型市場,也透過全球化的貿易體系影響台灣。 為什麼會物價上漲如此迅速?疫情期間各國的封鎖與隔離機制,大幅降低了國際的貨品生產與配送效率。疫情封鎖結束之後,這個供給效率並沒有跟著回到疫情前水準,需求卻因為開放陸續回升,於是就在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先墊高了一波物價。這個衝擊在世界主要生產來源之一的中國取消動態清零政策前,仍然會持續一段相當的時間。 供給短缺之外,各國在陸續開放後,在振興機制或以白話講,各種形式的發錢或低利貸款機制造成市場上有更多錢在流動的狀況下,推高了各種服務的價格。有媒體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的數據,表示美國與歐洲的物價上漲,除了肇因於生產中斷導致的大宗商品上漲,有一半是來自「慷慨的振興措施」與家庭支出轉變。(註) 歐美國家的服務業在疫情的復甦,也讓服務提供者出現強勁的勞動力需求,並在大家都需要人力回到服務現場的前提下,帶動了薪資成長。薪資成長本應是件好事,但在這個時間點,薪資成長帶動的消費力增加,只讓原本就趕不上需求的供給,把各種價格再一次的墊高。薪資的上漲不僅讓企業必須提高產品的價格來支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gital Strategy
從疫情前後的數位轉型、紓困政策,定錨台灣2025表演藝術發展方向
近年數位科技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造成了各種衝擊與機會,而政府為了讓台灣經濟在這個浪潮下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成長,而提出了一套影響政府與社會各層面的施政計畫,包含各種軟硬體建設、人才培育、商業模式輔導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圖表篇
場館的公共性實踐.五向度總整理
國家兩廳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牯嶺街小劇場 空間開放度 表演藝術圖書館閉館整修升級規劃重開;全新售票系統試營運。 開放式建築、場館空間導覽,以及每天免費入場觀賞的「光之曲幕」,另設NTT數位學苑。 以榕樹為意象,以樹洞、迴廊、草地等造型和空間營造公共氛圍並規劃公眾藝文活動。 以藝術創作突破現有空間限制或觀賞習慣的開放性。 民眾依附度<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探自身啟動連結 建立亞洲社群平台
作為引進國際藝術新潮流與打造台灣為亞洲創意樞紐的重要場館國家兩廳院,面對歐美國家夥伴對「亞洲」觀點與創意的探尋,開展了「Asia connection計畫」,期待成就一個亞洲夥伴可以共享網絡與資源的平台。今年首辦「Asia connection論壇」與東亞劇場拼圖展演,論壇中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柬埔寨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分享對「亞洲連結」的經驗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