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館的公共性實踐.五向度總整理
特別企畫 Feature 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 場館體檢:圖表篇

場館的公共性實踐.五向度總整理

 

國家兩廳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牯嶺街小劇場

空間開放度

表演藝術圖書館閉館整修升級規劃重開;全新售票系統試營運。

開放式建築、場館空間導覽,以及每天免費入場觀賞的「光之曲幕」,另設NTT數位學苑。

以榕樹為意象,以樹洞、迴廊、草地等造型和空間營造公共氛圍並規劃公眾藝文活動。

以藝術創作突破現有空間限制或觀賞習慣的開放性。

民眾依附度

對特定觀眾規劃輕鬆自在場、對障礙者提供口述影像、情境字幕、易讀本節目冊等,並增加青少年劇場體驗。

成立專責藝術教育部,並對中台灣都市以外的蛋白區蛋殼區規劃推廣服務。

在地觀眾比例略高於外地,然年輕族群比例較低。

除了藝文團體外,也積極與周邊店家合作提供會員服務,並提供幼齡族群專門導覽與劇場工作坊。

藝術家連結度

強調與藝術家為夥伴關係、新增節目研發階段,投入經費並視階段性成果決定是否演出並投入後續資金。

新增節目研發階段,並提供資金使節目完成後續製作
;對中部藝術家有創作提案計畫以及孵育計畫提供藝術家創作經費。

開發高雄在地創作題材的系列「高雄雄厲害」。

外租開放性高(無審核評鑑)、對演出團隊提供技術層面的顧問諮詢。場租的租金低、售票壓力也較低。

展演回應度

強調不同時期節目的品牌定位,支持以台灣文化、當代觀點為基底的創作;主辦節目國內外比例為7:3。

節目主題強調科技藝術、親子與音樂劇、大師經典;主辦節目國內外占比為6:4。

以高雄為文本推出節目,並將演出擴展到高雄各角落;與國際場館共同製作累積工作人員經驗。

場館定位為創作的先鋒、許多節目均有新媒材的衝撞融合與呈現,以及社會現實的考察與思辯。

特定公共議題

希望與國內外建立合作模式健全產業生態;設定「人人共融、多元思辨、未來公民培養」等三大目標。

觀點在地化、發展中部劇場平台與中部劇場創作基地,使台中的創作者和團隊能回台中扎根。

提供公共鋼琴服務、規劃素人藝術家為演出者的「武營歐普拉」活動等。

以「打開再打開」的募資計畫重新啟動觀眾與牯嶺街的對話關係、尋找劇場打開的不同可能性。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