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成婷

發表文章 30 篇
  • 「Burning Issues」與戲劇盛會合作論壇,讓劇場人透過議題討論思考表演藝術在現實世界的影響力。
    柏林

    在劇場中討論平權也「拯救世界」

    「世界還能得救嗎?」這是Nicola Bramkamp(策展人、戲劇構作與劇場導演)和 Andrea Tietz(劇場策展人、製作人)於2014年開啟「拯救世界」(Save The World)計畫時的第一個提問。一開始這只是個在波恩-波耶爾地區(Bonn-Beuel)一個廢棄工廠表演空間舉辦的「跨領域藝術節」,針對如氣候變遷等未來課題,撮合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規劃戲劇演出、主題式工作坊與論壇等,邀請在科學機構、研究中心、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的專家學者、獨立藝術家及觀眾一起加入。

    文字|陳成婷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2022柏林戲劇盛會評審團與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Yvonne Büdenhölzer,右下)。
    柏林

    「戲劇盛會」年度十選名單出爐

    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將於5月舉行,過去兩屆因疫情轉線上舉辦,今年若能順應防疫政策,有望實體演出。從全德語區劇場540件作品中選出的10齣邀演名單,掀起不同視角的討論:女性創作者占半數以上,各類跨界非典型的、複合式的、紀錄式的、肢體舞蹈的、音樂視覺的元素輪流成為主角,分工精準、體系嚴謹的「劇院製造」也不再是唯一,獨立藝術家團體與共製模式各起山頭,是這幾年的趨勢。

    文字|陳成婷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柏林的劇院全面實施2G政策,民眾進入室內空間一律出示疫苗或免疫證明。
    柏林

    新政府上台再度迎疫情嚴冬

    德國的疫情實際上從未真正停歇,但民眾對回歸正常生活的渴望,使防疫始終處於被動,僅仰賴政府強力介入約束。夏季的度假人潮回流之後,如同2020年發生過的,又開始了新一波感染高峰,但超出預料地,每日感染總人數居然是去年同時期的2至3倍,截至2021年12月中,單日最高感染人數約為76,000人上下,各邦陸續出現醫療負荷超載、醫療人力及床位不足的現象。期間,德國還經歷了9月26日的歷史性大選,以及漫長的新政府重組協商。12月8日德國新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宣誓就職。新政府重申了聯邦防疫政策,承諾不再封城,並加強疫苗接種率。

    文字|陳成婷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柏林影展夏日特輯,電影《Tina》的露天播放現場。
    柏林

    滾動式解封 文化場域逐步開放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的柏林影展,也順勢發展新的活動形式,推出「夏日特輯」系列,連結柏林不同城區的露天電影院,在原有單元架構下,播放幾乎所有入選電影。

    文字|陳成婷、Sandra Weller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因性別歧視爭議請辭的柏林人民劇院代理總監克勞斯.德爾。
    柏林

    柏林人民劇院代理總監的性別歧視爭議

    柏林人民劇院代理總監克勞斯.德爾利用職權進行各項性騷擾與歧視言論,任職於該劇院不同領域的工作人員紛紛出面指控,其中10位更聯名提交申訴信函,送交柏林參議院文化部,3月15日,德爾即宣布請辭。

    文字|陳成婷、Julian Röder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編舞家樊怡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面對劇場寒冬 尋找展現創意的生存法則 旅德台灣劇場創作者的「疫情限定版」線上作品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劇院關閉,製作腰斬,劇場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突破難關、繼續產出作品?兩位旅居德國的創作者樊怡君與羅芳芸在如此困境中分別完成了舞作《MUDRA》與紀錄式劇場作品《Home away from home》,她們突破了那些難關?又得到了那些支援?作了多少妥協的同時又發現了怎樣的視角?

    文字|陳成婷、Tobias Hoops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2021年戲劇盛會的評審團線上會議合照。
    柏林

    兩部線上作品入選「戲劇盛會」10大年度佳作

    2月9日的線上記者會,由7位來自不同城市的劇評人、策展人或戲劇構作組成的評審團,宣布今年德語區10部「值得矚目」的戲劇作品。

    文字|陳成婷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甫獲聯邦政府續聘的54歲柏林藝術節藝術總監奧伯倫德博士。
    柏林

    柏林各大藝術盛事恐有變數

    為抑制病毒傳播,德國文化及休閒娛樂部門的所有活動將全面取消。2月份柏林影展、5月份的戲劇盛會都可能面臨變數。而柏林藝術節藝術總監奧伯倫德將續任到2026年,顯示此重要節慶機構將繼續其原定路線。

    文字|陳成婷、Fabian Schellhorn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即將前往柏林就任德意志劇院史上第一位女總監的勞芬伯格。
    柏林

    柏林德意志劇院新人事 勞芬伯格成首位女性藝術總監

    在新的限制令下,劇院再度關上大門,雖無觀眾,但劇院仍持續運作,最近柏林德意志劇院將迎來新任藝術總監伊麗絲.勞芬伯格及其團隊,這也是這個具象徵地位之德語傳統劇院的第一位女性藝術總監。她擁有豐富執掌劇院與藝術節策展的經歷,而對德意志劇院這座德語劇院的「大廟」,她表示:「變動是必然的,這樣我們才能是『當代的』,保持老樣子,我想是不太可能。」

    文字|陳成婷、Lupi Spuma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LIGNA所製作的廣播芭蕾舞計畫,讓參與的觀眾隨著耳機的指示起舞,串連成為新的公共景觀。
    柏林

    疫情、政策變動不明 藝術節轉換形式對應

    暑假期間,德國例行有幾個大型藝術節讓觀眾持續參與,但在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下,各種防疫限制中,籌備經年的藝術節活動又如何因應?柏林的國際舞蹈節「舞在八月」今年順勢推出「特別企畫」,邀影來自十八個國家的藝術家推出線上及戶外演出;在工業區魯爾舉行的「魯爾三年展」則將原本邀演節目與藝術家的相關影音文字、圖像資料等,建立為線上檔案庫,提供大眾公開閱覽。

    文字|陳成婷、ZTS Kira Barlach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Swoosh Lieu劇場版Who Cares?的演出劇照,團隊藝術家幾乎獨自包攬了所有的現場演出、音樂聲響與影像的呈現。
    柏林

    紀錄式廣播劇Who Cares? 透過聆聽切入女性主義視角

    在疫情持續、人們減少外出的狀況下,廣播劇這種以聆聽為主的戲劇形式也增加了不少收聽率。以女性主義題材為主的劇場團體Swoosh Lieu和導演Katharina Speckmann合作,於二○一八年在製作的廣播劇Who Cares?也被重新推出,該劇是根據田野調查的訪談素材與錄音重新編作呈現,訪談對象是在第一線從事護理工作的女性專業人員,創作者讓聽眾透過女性視角,重新認識「她們」。

    文字|陳成婷、David Rittershaus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承辦執行柏林紓困方案的柏林投資銀行
    柏林

    為失業藝術人降下及時雨 寬鬆紓困下的疑慮與混亂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五月九日談話影片以「梅克爾確保對文化工作者的支持」為題,簡述聯邦政府重視且將全力支持藝文紓困的決心,「我們想要表達的是:因為您很重要。」在柏林,一位自由藝術家除可由相關協會、工會獲得援助金,還可向柏林投資銀行申請不限資格的緊急援助,申請簡便撥款乾脆,刷新各界對德國機構辦公效率向來冷硬遲緩的印象。但寬鬆撒錢後也有不少狀況,質疑聲浪外,甚至傳出個資詐騙事件。

    文字|陳成婷、Sebastian Rittau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在全德施行「社交接觸禁令」下,所有劇院及大型聚會場所都必須關閉,圖為周末傍晚,空無一人的HAU劇院門口。
    柏林

    因時制宜開發線上方案 劇場三策略維持活絡

    為了防疫採取的封鎖狀態與社交距離考量,讓室內劇場演出幾成不可能,八月卅一日之前的大型活動也確定全面取消,為了維持與觀眾的聯繫,柏林不同類型場館多推出線上方案,或拿出新舊作影像線上播映,或推出社群媒體上的企畫與觀眾維持互動,或企劃劇場外的替代方案演出。上述發展是福是禍,一時都未有定論,但整個劇場生態及語彙都正在改變,也將持續改變下去。

    文字|陳成婷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岡田利規在慕尼黑室內劇院執導的第四個作品《真空吸塵器》獲選入2020戲劇盛會。
    柏林

    戲劇盛會名單公布 女性名額、日本導演獲選受矚目

    今年「戲劇盛會」的獲選名單近期公布,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從去年確立的50%女性創作者保障名額於今年首度實行,名單首次以六席女性導演╱編舞成為多數,而藝術總監布德霍澤也強調,邀演名單中的女導演作品皆是水準之作,並非因為配額制而勉強入選充數。此外,日本導演岡田利規以在慕尼黑室內劇院執導的《真空吸塵器》首次入選也受到關注,引發眾家討論其中意義。

    文字|陳成婷、Julian Baumann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迪亞曼特》的觀眾移動在一個個小木屋前,透過大片透明玻璃與字幕板,旁觀鄰人的生活片段。
    柏林

    人工烏托邦《迪亞曼特》 歷史中無所不在的後殖民寓言

    由阿根廷作家暨劇場導演佩索提及其團隊Grupo Marea共同創作的《迪亞曼特》去年十一月巡演來到柏林,演出現場如同一處虛擬世界的小城鎮,讓觀眾參與了這個來自於拉丁美洲血淋淋歷史循環拼貼而來的資本主義世界預言╱寓言:人工搭建而成真實生活走到盡頭,無以為繼的安全網被人為崩壞後的結局:觀光主題樂園。

    文字|陳成婷、Annette Hauschild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以英、德藝術家為主要成員的Gob Squad,帶來上演已歷經20年的第一個「舞蹈」作品Dancing About。
    柏林

    「後戲劇劇場」廿周年 持續提問中

    由戲劇學者雷曼發表的《後戲劇劇場》一書迄今已屆廿年,對當代劇場提出連串含有政治與社會性質的提問與歸納,深深影響全球數個劇場世代的創作動機與自我定位。HAU劇院籌辦後戲劇劇場廿周年藝術節,邀當代歐陸具代表性的「後戲劇劇場團體」齊集柏林演出,形式多樣的里米尼紀錄劇團也舉辦創團首演廿周年的慶祝演出,柏林藝術學院亦舉辦為期三天的論壇,在不同的主題下討論後戲劇劇場以來的廿年。

    文字|陳成婷、David Baltzer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奧地利藝術家Noëmi Lakmaier在長達10小時的表演CHEROPHOBIA中,被兩萬個氦氣球拉起漂浮。
    柏林

    NO LIMITS藝術節 與目標群眾真正「在一起」

    柏林NO LIMITS藝術節是德國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的身心障礙表演藝術家演出平台,自二○一五年起改為兩年一次,今年邁入第九屆,並首次邀請維也納編舞家圖里斯基為共同策展人,「舞蹈」與「身體」便順勢成為了本次策展論述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邀演作品的所有編創者也皆為身心障礙者,這意味著,身心障礙者是自己的主體,他們決定表演者在舞台上被呈現的樣貌。

    文字|陳成婷、Michael Bause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Jao Moon舞作Everybody can be everybody can not be10月於柏林首演,吸引了酷兒文化族群的高度關注。
    柏林

    編舞家Jao Moon新作 延伸酷兒視角多樣性

    標榜後移民劇場大旗的瑙寧街劇院,多年來庇護支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讓他們有機會表現個人視角與聲音。舞者暨編舞家Jao Moon剛在此發表了新作Everybody can be everybody can not be,一齣論及異國情懷、反抗能量及顯現自我肯定的「酷兒日常」舞作。五名舞者各自擁有混雜又難以簡單歸類的性別、文化及語言和身體語彙,各自表述又同台共舞,去成為自己想望的任何可能,追求模糊界線的解放。

    文字|陳成婷、Wagner Carvalho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MBR組織在柏林市中心發起反右翼極端的抗議活動。
    柏林

    以文化預算為題 極右政黨AfD介入表演藝術生態

    歐陸近年右翼勢力漸盛,在德國尤其以極右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為代表,該黨秉持鮮明的反移民難民、反猶太主義和親納粹史觀等立場,更不吝於以其意識形態來企圖影響文化藝術發聲。該黨於柏林的政客即不只一次企圖藉由提案刪減預算,來打壓與該黨不同立場及為移民難民發聲的劇院。

    文字|陳成婷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發起“GRAVITY ACCESS SERVICES”計畫的傑斯.寇帝斯。
    柏林

    「舞在八月」新服務 推行「觸覺導覽」與「口述影像」

    文化平權已成為世界潮流,讓更多人能親近藝術、體驗藝術,是許多藝術界人士努力的方向。今年柏林的「舞在八月」藝術節也首度正式對視覺障礙觀眾提供了「觸覺導覽」與「現場影像口述」,選了三個節目施行。發起人寇帝斯與其團隊推行GRAVITY ACCESS SERVICES計畫多年,他表示合作的口述員都是編舞家或表演者,熟悉身體感及劇場狀況的他們,更能即席發揮。

    文字|陳成婷、Hagolani.com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