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舞家樊怡君(Tobias Hoops 攝 樊怡君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面對劇場寒冬 尋找展現創意的生存法則

旅德台灣劇場創作者的「疫情限定版」線上作品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劇院關閉,製作腰斬,劇場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突破難關、繼續產出作品?兩位旅居德國的創作者——樊怡君與羅芳芸在如此困境中分別完成了舞作《MUDRA》與紀錄式劇場作品《Home away from home》,她們突破了那些難關?又得到了那些支援?作了多少妥協的同時又發現了怎樣的視角?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劇院關閉,製作腰斬,劇場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突破難關、繼續產出作品?兩位旅居德國的創作者——樊怡君與羅芳芸在如此困境中分別完成了舞作《MUDRA》與紀錄式劇場作品《Home away from home》,她們突破了那些難關?又得到了那些支援?作了多少妥協的同時又發現了怎樣的視角?

聚合舞2021年度製作 身份系列二部曲

《Home away from home》紀錄式劇場

5/7~9  13:00

5/7  20:00

5/8~9  17:00

新北 淡水雲門劇場

2020年3月,全德國劇院面臨第一次的封城閉關,被腰斬的製作不計其數,部分勉力守住首演期程、轉為線上演出的製作,也立刻面臨各種問題,諸如現有硬體技術與人力資源的青黃不接、觀眾對線上觀看的排斥、線上排練與溝通的困難等。之後的這一年,隨疫情起伏,稍有些危機略緩、政策放寬而能見縫插針的日子,把觀眾找回來入座,消化滿溢的節目檔期。各式各樣的入場對策出爐,像是五花八門的社會實驗。從一開始,觀眾須戴口罩入場,但可以在座位將口罩取下,採間隔座位,到近期病毒快篩檢驗普及後,所有觀眾皆須持有當日陰性檢測報告入場,在在都大幅增加劇院與製作方的成本,國際間的流動也幾乎成為奢望。而線上演出的互動方式和平台快速地排列組合、開發與淘汰,也讓電影、戲劇、錄像、遊戲、表演與視覺藝術等等分類跨域的說法開始失焦。演出內容是否符合目標觀眾期待、播放╱執行過程是否流暢躍升為演出順利與否的關鍵,畢竟電腦前的觀眾更為乾脆,只要一個左鍵就可以關掉視窗。

在這樣的變動中,仍然有作品產出的劇場藝術家,究竟是突破了那些難關?又得到了那些支援?作了多少妥協的同時又發現了怎樣的視角?本文專訪兩位旅德多年的台灣劇場創作者樊怡君與羅芳芸,請兩位分享在這般處境下,強調當下感官經驗的劇場作品該如何被「線上化」,他們是如何思考並執行的?而上述的諸多問句,會將我們的劇場經驗推進到何方?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