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汗青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製作人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人的移動日誌
陳汗青:信任、長期經營與連結──談疫情之後的台日共製《誠實浴池》
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而言,《誠實浴池》是疫情後首個能夠實體進行雙向移動與交流的國際共同製作作品。 在與日本第七劇場完成為期3年的交流計畫後,莎妹劇團再度與日本藝術家展開合作,這次鎖定對象是原本就活躍於日本與歐洲的「庭劇團Penino」編導谷野九郎,經由數年時間的醞釀,才終於踏上正式的創作過程。兩位導演皆擅長於書寫原創劇本,並且對於空間上的設定充滿想法,作品風格經常獲得截然不同的評價,而這次兩人採取共同編劇、共同導演的創作方式,自然會讓曾經看過兩人作品的策展人及觀眾更加充滿好奇。 但相較於台灣觀眾對國外表演藝術充滿渴望、積極期待再次迎來國際作品的氛圍,日本的劇場生態在疫情後反而處於一種緩慢而凝滯的狀態,並且出現嚴重的觀眾斷層問題。根據東京都生活文化局於2022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3.8%的觀眾表示在疫情後劇場觀賞頻率下降,甚至完全未曾進過劇場,其中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受到的疫情影響最為明顯。此外加上「不完全燃燒世代」對於團體認同的斷裂與消失,也加速了劇場觀眾的缺席。 部分日本媒體以「不完全燃燒世代」一詞,稱呼在新冠疫情期間(2020至2022)正值學生時期或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這群於1998至2004年前後出生的年輕人,在人生階段裡最常被描繪在日劇或動漫題材的青春時期,失去了「全力燃燒」的機會,包含文化祭、甲子園、校外教學、畢業典禮,甚至是面試活動與社會化的過程,都因為疫情而被取消或轉為線上進行。對他們而言,從小貫徹的興趣失去了展現的舞台、甚至從求職到工作前期都不曾踏入過辦公室因為缺少與他人「共同燃燒」的群體經驗,產生強烈的喪失感與缺乏目標。 在這樣的背景下,難以對由團隊齊心合作的劇場創作形式產生認同感,而在數位劇場及其他媒體盛行的情況下改變了參與藝術與娛樂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因為這樣的缺憾與空白,表演藝術反而更有機會成為讓人重新尋回熱情與連結的平台。因此,如何重新找回流失的劇場觀眾,並吸引年輕人進場,便成為劇場營運方的重要課題。
-
焦點專題 Focus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製作人聚會,成為分攤煩惱、思考未來的充電站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空間局限的劇場實驗者們
走出劇場,街頭、森林、山邊、水濱,處處都可能是劇場!國際上許多表演藝術家以天地為舞台,呈現不受空間局限的創意,就讓我們來認識數個來自歐陸與日本的表演團體,略探他們的創作面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世界的亞洲 尋找個人與體制的平衡
六月中下旬,應台新藝術獎之邀,日本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前節目總監相馬千秋特地來台擔任該獎國際決選評審。從二○○九年至二○一三年擔任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的策展工作,相馬千秋展現了她開闊的視野,讓藝術節成為亞洲創作力的開放平台,並鼓勵創作者與社會的對話。趁此機會,本刊商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熟悉日本劇場的林于竝老師專訪相馬總監,一談她對日本、台灣與亞洲表演藝術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