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
-
柏林
古月描繪洪荒,共舞風土火水
當今歐洲所盛行的古樂與現代音樂,在許多方面都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如果說現代音樂以精準的記譜法讓演奏者能夠呈現作曲家所要的複雜音符,則外貌單純的古樂樂譜便十分嚴酷地考驗著演奏者的詮釋功力。如果說現代音樂在音樂語言上進行各種實驗與發明,則演奏古樂所要求的乃是熟習數百年前的傳統,將當時的音樂語言運用自如,終能在「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境界裡樹立個人的演奏風格。
-
藝知平台
這群流傳千古的精神病患們!
崑劇《琵琶記.吃糠》裡的蔡婆,她的多疑可能來自極度的貧窮,但也可以詮釋為被迫害妄想症;不停洗手的馬克白夫人,她雖然是莎翁筆下的戲劇人物,卻比真實世界中任何一位強迫症病患更為著名;歌劇《伍采克》裡的醫生總夢想著自己的研究能名垂不朽,他的追求終究是一種狂躁偏執行為;而《蟠桃會》的孫行者興高采烈地模仿八仙的姿態,靈感很有可能來自於現實世界中的杜雷氏症病人。
-
現象‧現場
要重新調味,也要尊重原味
文化交流固然是件美事,但必須認清藝術觀念的不可翻譯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間保持適當的隔閡,甚至有欣賞的障礙(用功的觀眾可以克服障礙),其實不是壞事,相反的,它反映著多元的世界文化與各個文化的主體性,這在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潮流中,是彌足珍貴且重要的觀念。
-
柏林
仲夏夜花園與蠻夷舞曲
頗具現代感的柏林愛樂能不能演奏出道地的古樂呢?由克利斯堤指揮柏林愛樂所演出的巴洛克歌劇之夜,樂評界以「魔法」、「煙火」、「無重力狀態的夢境」等字眼,毫不保留地予以讚揚,今年二月,克利斯堤亦將率領其創辦的繁花古樂團(Les Arts Florissants)光臨今年度的香港藝術節,搬演相同劇目。本刊特邀柏林特約作者為這波古樂風潮留下見證,也讓亞洲的樂迷先睹為快。
-
劇場思考
回返人間的新「扮仙」
昔日的扮仙戲都是以「官話」演出的亂彈戲,「神聖/世俗」就像「大官/庶民」一樣,兩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過,時代在變,仙界的語言、唱腔也在變,榮興劇團的《八仙慶賀》運用了三腳採茶戲與京劇武戲的表演程式,重新賦予亂彈扮仙戲新的生命,成為一齣兼具功能性與娛樂性的客家大戲。
-
戲曲向前走
揮灑通俗近人心,台灣亂彈有看頭
除了歷史劇之外,亂彈戲也像其他的花部戲曲一樣,以直入人心的通俗性打動觀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些家庭劇與小戲,這些劇目的表演風格或細膩寫實、或滑稽鹹濕,筆者認為可能比正統的亂彈戲更具有推上現代舞台的潛力。
-
戲曲
戲曲DNA的拆卸與拼貼
《變》就好比是將京劇的DNA拆下片段,與爵士鼓、新詩、國樂等做些「基因拼貼」,造出一段段小巧的新作品,所陳列的是形式上的各種可能性,而非呈現一齣有頭有尾、有血有肉的戲,距離魏海敏想要開創「中國新歌劇」的心願,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因為:戲曲的程式性、複製性與適應性有如生命體,而新生命的發育卻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
-
柏林
威爾第歌劇在柏林
柏林市國家歌劇院在巴倫波因的領導下,以華格納的歌劇爲重點,近年反而是另外兩間歌劇院比較常演出威爾第的歌劇。喜歌劇院在二次大戰後歌劇導演的發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的製作比較前衛,常揚棄寫實的佈景。由著名的Harry Kupfer所導演的《茶花女》是個叫好又叫座的製作,舞台上鏡子的靈活運用令人驚豔,茶花女死前與愛人的對唱,中間隔著開闔不定的鏡面,她竟然是在跟自己所想像的幻影訣別!她倒地時舞台天旋地轉,瞬然間台上歸於一片孤寂,陪伴紅顏的不過是半抹冷光。Kathrin Kegler設計的《唐卡羅斯》舞台簡潔冷峻,上場門翼幕向舞台延伸爲巨大的黑色屛風,邊緣露出暗紅的半透明壓克力板,像血刃般貫穿全劇。 德意志歌劇院擁有先進的劇場設備,由資深導演Gotz Friedrich製作的《阿依達》及《法斯塔夫》傳統精緻、賞心悅目,在《茶花女》中他運用倒敘手法,前奏曲響起時女主角便已臥病於慘白的床上。Friedrich辭世前一個月首演的《路易莎.米勒》成爲他最後的作品,意義特殊。相較之下,銳意革新的導演Hans Neuenfel對於歌手在表演方面的要求則嚴苛得多,舞台上常會出現令人驚愕的畫面,於二〇〇〇年二月首演的《那布果》引起正反兩極的評價,舞台上黑黃相間的蜜蜂合唱隊與向日葵展現了導演的幻想力,抑或荒誕不經的嘲弄,觀衆最後回報以激烈的喝采、尖叫與噓聲。上述這些製作都將在這次的威爾第音樂節中上演。 文字|蔡振家 柏林洪堡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生
-
柏林
群魔亂舞,威爾第在柏林
在著名的夢遊場景裡,舞台中央微凸的小丘上開啓一方小洞,馬克白夫人掀開孔蓋露出上半身,以種種抽象的姿勢詮釋夢囈的唱詞,令人覺得她好似從頭殼頂端蹦出的一道邪念,蠕蠕而動;當音樂進入最急板,「開了鍋的樂池」中升起裊裊青煙,白髮蒼蒼的指揮舞動手勢,竟也似乎染上了一股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