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仙慶賀》中插入了小戲形式的 《三戲白牡丹》,成功地將京劇與亂彈戲的劇本改為三腳採茶戲的演出風格。圖為飾白牡丹的江彦瑮(右),及飾其(唐郡威 攝)
劇場思考 最PAR!/劇場思考

回返人間的新「扮仙」

從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八仙慶賀》談起

昔日的扮仙戲都是以「官話」演出的亂彈戲,「神聖/世俗」就像「大官/庶民」一樣,兩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過,時代在變,仙界的語言、唱腔也在變,榮興劇團的《八仙慶賀》運用了三腳採茶戲與京劇武戲的表演程式,重新賦予亂彈扮仙戲新的生命,成為一齣兼具功能性與娛樂性的客家大戲。

昔日的扮仙戲都是以「官話」演出的亂彈戲,「神聖/世俗」就像「大官/庶民」一樣,兩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過,時代在變,仙界的語言、唱腔也在變,榮興劇團的《八仙慶賀》運用了三腳採茶戲與京劇武戲的表演程式,重新賦予亂彈扮仙戲新的生命,成為一齣兼具功能性與娛樂性的客家大戲。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兩岸戲曲大展」之《老樹開嫩花》

7月15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戶外劇場

數百年以來,漢人社會中的民間戲曲演出通常是爲了慶祝廟中神明的壽誕,因此,台灣的野台演出,無論歌仔戲、布袋戲、採茶戲,在正戲之前通常會先有一段源自亂彈戲的「扮仙」,例如《三仙白》、《醉八仙》等,大意是敘述神明華誕、衆仙齊來祝賀云云,這類的儀式劇以酬神爲目的,劇情單調(註),對一般觀衆的吸引力並不大。

日前爲了慶祝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週年,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在台北的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獻演了一齣喜慶味道濃厚的《八仙慶賀》,此戲雖然取材於扮仙戲《醉八仙》,但劇中融合了《呂洞賓三戲白牡丹》與《八仙過海》等戲的情節,這樣的拼貼,大幅提高了劇情的完整性與娛樂性,使之成爲一齣符合現代觀衆口味的扮仙戲。

小戲與武戲的銜接

《八仙慶賀》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爲三段:頭一段是小戲形式的《三戲白牡丹》,呂洞賓度化白牡丹爲何仙姑,湊足了八仙之數,共赴蟠桃盛會;第二段是扮仙形式的《醉八仙》,八仙在蟠桃會上喝得酩酊大醉;第三段則是武戲形式的《八仙過海》,敘述八仙罷宴而歸時擾動東海,與鲤魚仙子大戰一場。在扮仙前面綴以小戲、後面綴以武戲的戲劇結構,涵蓋了三種完全不同的風格,這樣的銜接方式其實有傳統可循,例如台灣亂彈戲中的《王大娘補缸》(京、崑劇中稱爲《百鳥朝鳳》),便有著典型的「小戲→武戲」 的演出方式。小戲與武戲的表演風格、鑼鼓氣氛等,雖然有相當大的落差,不過,兩者在戲曲演化中卻產生了有趣的「共生」,這或許也透露出傳 統戲曲敘事結構的「環節性」,各個段落其實保有自身的獨立性,以及拼裝、拆卸的靈活性。

傳統的客家戲中並沒有《三戲白牡丹》這齣戲,榮興劇團這次的演出,參考了京劇與亂彈戲的本子,融入三腳採茶戲的科諢,以及「答嘴鼓」的對唱形式改編而成。劇中,曾先枝與傅明乃分飾藥店老闆與呂洞賓的小僮,這兩位經驗老到的演員演起小戲來,眞是十分自然、道地,而青年演員李文勳、江彥瑮所飾演的呂洞賓與白牡丹,京劇風格的做表也相當賞心悅目,兩人一來一往的鬥口,在「老山歌」、「老腔山歌」、「平板」、「什念子」中次第加快,流暢的音樂與詼諧的台詞,將「答嘴鼓」的傳統發揚得淋漓盡致。

後段的《八仙過海》移植了京劇 「打出手」等武打程式,由團員劉麗株展現劇校坐科多年的武功實力。雖然客家戲早在民國二十年代的改良戲時期,就已經有些演員能夠「打出手」,但此次《八仙過海》有陣容整齊的武行與武場樂師搭配,畢竟精采流暢得多,而這段武戲也帶動全場熱鬧的喜氣,讓觀衆盡興而歸。

發揚傳統的音樂處理

中段的《醉八仙》原爲亂彈福路系統的扮仙戲,敷演八仙在王母娘娘的壽誕上暢飮萬年瓊漿,醉態百出,身段十分可愛。有不少扮仙戲的唱腔都是北曲曲牌,但在《三仙白》、《醉八仙》的演出裡面,習慣上只以嗩吶演奏曲牌,演員並不開口唱詞,因此,便顯得有些「嗩吶聲揚、衆神呆立」 的冷場。這次的《八仙慶賀》復原了該劇中各曲牌的唱詞,不僅讓衆仙有聲皆歌、無動不舞,古老的北曲穿插在「糶酒」、「賣什貨」等採茶調之間,更顯出它的脫俗風致。如《醉八仙》的「黃龍滾」詞曰:「呂純陽酒量高,何仙姑年方少,他二人並著香肩,他二人並著香肩,對著胸腮相隨相抱,漢鍾離怒目微看,漢鍾離怒目微看,鐵拐仙顚狂就把葫蘆翻吊,果然是一醉萬愁消」,衆仙嘻笑怒罵、載歌載舞,一洗扮仙戲面無表情、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

榮興劇團的音樂設計,一向致力於發揚亂彈戲的唱腔,深諳北管的創團團長鄭榮興在幾齣客家大戲中運用了 「疊板」、「打更調」、「緊平板」、 「緊十二丈」等較高深的亂彈唱腔,這些唱腔不僅歌仔戲不曾拿來使用,就連專業的北管樂師也不一定熟悉。鄭榮興雖然在學時主修理論作曲,但在客家戲的音樂設計上並不作興編腔創調,反而回歸到戲曲音樂「以既有曲調來書寫」的傳統,發揚客家音樂的甕底陳香,並致力讓瀕臨失傳的亂彈唱腔重返舞台。

觀賞榮興劇團的戲,其中的一大享受便在於聆聽韻味濃郁的文場伴奏,團中的琴師謝顯魁與鄭水火,在筆者心目中,都是台灣戲曲音樂界的絕頂高手,每次聽他們伴奏客家歌謠與亂彈唱腔,總覺得琴音犀利如劍,劍氣縱橫、忽呑忽吐,令人心神俱醉── 在布袋戲、歌仔戲界一片精緻化、國樂化的風潮中,能在客家戲中聽到醇正的「活奏」音樂,常令筆者有一種久旱遇甘霖的深刻感動。

娛神更娛人的扮仙戲

民間演戲總少不了各種慶祭場合, 昔日的扮仙戲都是以「官話」演出的亂彈戲,「神聖/世俗」就像「大官/庶民」一樣,兩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過,時代在變,仙界的語言、唱腔也在變,榮興劇團的《八仙慶賀》運用了三腳採茶戲與京劇武戲的表演程式,重新賦予亂彈扮仙戲新的生命,成爲一齣兼具功能性與娛樂性的客家大戲。此戲雖然只有十分陽春的燈光佈景,也沒有傳達什麼深邃的思想,但場面熱鬧、科白風趣,成功發揚了客家歌謠與北管曲牌的音樂傳統,這樣一個低成本、高娛樂性的製作,往後應能在各地的演藝廳與廟口野台上演不輟,成爲一齣人神共賞的現代吉慶劇。

註:

扮仙戲中僅有《蟠桃會》具戲劇衝突,唱腔與做表較為精采,不過此戲取自全本《寶蓮燈》中孫行者赴蟠桃會的一段,原本並不是扮仙戲。

 

文字|蔡振家 柏林洪堡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生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