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郁慈

發表文章 5 篇
  • 吳可久
    特別企畫 Feature

    圖書館建築空間與閱覽方式演進小史

    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曾說:「建築形式是分析建築物本質後得出的結果。」圖書館建築的本質為何?這如何影響圖書館的建築形式?人、書本、建築空間的關係是如何建構又重構? 本刊邀請目前任教於臺北科技大學、長期研究圖書館建築的吳可久教授分享古今中外的圖書館建築空間演進,與時代趨勢下的公共圖書館的轉型之道,期能從圖書館建築的各層面觀察,梳理人和圖書館的空間關係。以下概分為4個不同階段:

    文字|吳可久、王郁慈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楊士慶
    專題

    楊士慶 逛街找靈光 「有趣」就是我的關鍵字

    打開楊士慶的作品集網站,濃厚的手作感馬上抓住觀者的視線,拼貼物件與手寫手畫的文字與線條,似乎更觸動人心底層根本的想望。從唱片封面到演出海報,楊士慶的設計會從逛街開始,在各種材質的集散地尋索創意靈光。 曾為動見体《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台南人劇團《大動物園》與楊景翔演劇團《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等演出打造主視覺,楊士慶說他喜歡做表演藝術的案子,因為相較其他類型的設計案,案主在乎戲劇作品要傳達給大家什麼,願意接受設計專業的新想法,對畫面的接受度高,設計師的發揮空間也相對豐富。而他也希望透過幽默、有趣的設計得以讓更多人、甚至越過同溫層的門檻,願意出門進劇場看戲,或購買一張實體專輯。

    文字|王郁慈、許斌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工作室中的陳世川。
    專題

    陳世川 以簡馭繁 「客觀」幫創作者面對市場

    操刀過《我的少女時代》、《刺客聶隱娘》、《行者》等多部電影的海報,陳世川以個性獨特的主視覺標準字與簡約的畫面令人眼睛一亮,成功讓作品在觀者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為布拉瑞揚舞團舞作《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而寫的標準字,是他腦中一直想著海邊奔跑的布拉舞者肩上的漂流木,再轉化為充滿個性的線條,力道十足。 扛下主視覺重任的設計師得綜合行銷與創作兩端的意見,陳世川說:「我可以用很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創作,又能很自戀地去創作,我可以站在中間。」這個客觀就可以體現在視覺上面,也較有機會成為更吸引人的畫面,而設計要做的,就是幫創作者想像面對市場的個性,幫助他轉換和翻譯。

    文字|王郁慈、許斌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三大獎項得主合影,(左起)陳以軒、曾彥寧、黃思農、林欣怡、田孝慈、Helmi Fita、王序平、李慈湄。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應當代社會 展現世代新態度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於六月六日公布得獎名單,從十七組入圍作品中選出並頒發三項大獎:視覺藝術獎由陳以軒個展《委託製作》拿下,表演藝術獎頒給王世偉主創的《群眾》,年度大獎則由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奪得。本屆的創作作品彰顯了一種「世代的新態度」,展現出當今創作者「面對嚴肅議題,以直面真實的手法,帶給觀眾巨大的想像和開放的解釋空間」。

    文字|王郁慈、林鑠齊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廖小子
    特別企畫 Feature

    廖小子 整理是我的藝術

    說起廖小子的設計,常聽到的形容詞是「很台」,但卻又有著獨特的美感,熟悉又疏離。小子的作品元素常取材自生活角落,他說,街頭上的東西看久了其實很有趣,並非不存在所謂的美感,而是美感沒被雕琢出來,「將自己生活周遭的觀察轉譯後帶入作品,是一個『找不完』的過程。就像在淘金一樣,要是沒經過淘洗的過程,這一切可能就是大家眼中的廢土,可是如果我在裡頭找到一兩顆金子,那就是附加價值啦!」小子笑說。

    文字|王郁慈、許斌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