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德里羅(取自Wiki common)
焦點專題 Focus 文字之外的現代之聲—朱利安.戈瑟蘭 玩家、毛二世、名字

文字背後的現代焦慮與不安

唐.德里羅的小說美學

被譽為美國當代小說四大名家之一的唐.德里羅,作品主題緊扣美國社會的脈動,舉凡資本主義與消費社會、媒體氾濫,或恐怖主義等,都是作品中常見的主題。看起來雖然很政治,但他說他的作品並不政治性,只是將他所感覺到的化作素材。如果深入挖掘,在這些現象背後,他想呈現的都是議題背後的焦慮與不安。

被譽為美國當代小說四大名家之一的唐.德里羅,作品主題緊扣美國社會的脈動,舉凡資本主義與消費社會、媒體氾濫,或恐怖主義等,都是作品中常見的主題。看起來雖然很政治,但他說他的作品並不政治性,只是將他所感覺到的化作素材。如果深入挖掘,在這些現象背後,他想呈現的都是議題背後的焦慮與不安。

唐.德里羅(Don DeLillo,1936-)生於紐約的義大利移民家庭,文學評論家布洛姆(Harold Bloom)將其譽為美國當代小說四大名家之一。除十五本中長篇小說外,亦有數篇劇本創作。

緊扣美國社會脈動  寫出焦慮與不安

德里羅是個十分入世的作家,作品主題緊扣美國社會的脈動,舉凡資本主義與消費社會、媒體氾濫,或恐怖主義等,都是作品中常見的主題。不過若只把他的作品化約為社會批判,便忽略了他身為小說家的自覺。他在訪談中曾提到,他的作品並不政治性,只是將他所感覺到的化作素材。如果深入挖掘,在這些現象背後,他想呈現的都是議題背後的焦慮與不安。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對於後現代情境的反思,儘管他已在為數不多的訪談中不止一次的反對,或者將他的影響上溯至喬伊斯(James Joyce)、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等現代主義創作者,論者仍多將他二○○○年前的作品列入「後現代」的範疇。

跨入廿一世紀的德里羅,在篇幅和風格上都相對內斂許多,不少評論家認為這反映出薩依德(Edward Said)所謂「晚期風格」(late style)。對薩伊德來說,晚期的成熟並不必然代表圓融,「而是充滿溝紋,甚至滿目瘡痍。它們了無甘芳之致、苦澀、扎嘴,不肯只供人淺嘗消遣。」

不圓融的晚期風格  走向議題抽象化

這種碎片性、無法化約的特質,搭配上德里羅不易讀的語句,使他晚期的作品受到讀者較褒貶不一的評價。以他二○○一年的《身體藝術家》The Body Artist為例,處理的多是對於死亡和時間的討論。這種議題抽象化的趨勢,在二○一○年的《最終點》Point Omega同樣明顯。全書沒有過多的劇情起伏,主要由兩個角色在沙漠中的對話構成,主敘事則被兩段一無名男子觀賞一部慢速藝術作品的描述所涵括。

面對這樣一位主題多變又文風詭譎的作家,讀者應該有什麼相應的期待,或者到劇場中觀賞演出時,應該抱持什麼心態?也許放下期待是最好的策略。不對作品有過度的想像,回到最單純的閱讀或觀賞經驗,任憑德里羅帶著你前進。

 

文字|陶俊成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研究生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唐.德里羅作品選介

任何作品摘要都會是片段且不完整的,但這裡還是選擇簡單介紹德里羅幾部早期或知名作品,以供讀者延伸閱讀。

 

《玩家》Players(1977

如何逃脫當代社會的無聊?Lyle和Pammy這對在曼哈頓工作的夫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玩樂」方式。先生意外加入了恐怖組織的活動,而妻子則在外遇中尋求刺激。在訪談中德里羅談到:「恐怖主義是建立在結構上的。」也許真正恐怖的不是爆炸也不是出軌,而是這個結構,以及人們對於結構的依賴。

 

《名字》The Names(1982

《名字》一書是德里羅少數場景設定在希臘的作品,內容主要描述一名美國考古學家Owen Brademas追索邪教組織殺人的故事。他發現,被害者的姓名首字母都和他們所在的地點相合,這種對於語言的執著甚至崇拜,也讓語言本身成為小說的主題之一。

 

《白噪音》White Noise(1985

當死亡不再只是背景音,而是必須直面的現實,我們該如何面對這股恐懼?這本德里羅的成名作描述Jack Gladney這位希特勒研究的教授,原本和家人在美國中部過著尋常的家庭生活,但一切卻因一場毒氣外洩事件而變調。除了這條主故事線外,書中對於學院的針砭和社會的商品化(如書中常被提及的「美國最常被拍攝的穀倉」)也有深刻的著墨。

 

《毛二世》Mao II(1991

書名借用自美國藝術家安迪.渥荷(Andy Warhol)有關毛澤東的一系列作品,搭配上小說以韓國統一教在紐約洋基球場舉辦的萬人婚禮開場,讀者必然會發現這次德里羅處理的是有別於結構或死亡的恐怖,而是群眾。本書描述Bill Gray這位隱居作家如何曲折離奇地涉入一場恐怖攻擊,最後在渡輪上無名地死去。至於Gray是否就是德里羅?讀者可以自行品味。

 

《地下世界》Underworld(1997

這是一本敘事時間橫跨四十年,長達八百頁的鉅著。全書以非線性敘事的方式寫就,主角Nick Shay是個廢棄物處理專家,我們隨著他見證這個由垃圾建構起的後現代地景(postmodern landscape),走過美蘇冷戰的時代背景,也走過如垃圾般的當代生活。書中對於當代美國生活的刻畫,以及籠罩在背景的歷史情境描繪,讓它在二○○六年《紐約時報》近廿五年最佳小說的評選中,僅次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寵兒》Beloved

(陶俊成)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