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舞台(富燦霞 提供)
日本舞 亞洲民族舞蹈系列2日本舞

從精製歌舞伎到沿街舞豐年

一探日本民族舞、民間舞蹈風情

日本舞蹈擁有強烈的民族特性。學習「日本舞踊」必須先學會穿練習衣,即日本人夏天穿的「浴衣」(Yukata),而且也需學習其日常生活禮儀。本文介紹的「棒縛」、及「風盆」便是例證。

日本舞蹈擁有強烈的民族特性。學習「日本舞踊」必須先學會穿練習衣,即日本人夏天穿的「浴衣」(Yukata),而且也需學習其日常生活禮儀。本文介紹的「棒縛」、及「風盆」便是例證。

舞與踊及日本舞踊

幾年前日本的歌舞伎演員坂東玉三郞在台演出的日本舞蹈轟動一時,其極爲含蓄內蘊卻特殊動人的表現、華麗的衣裳、幽幻的舞台令人難以忘懷。透過坂東玉三郞的演出,日本舞蹈的特殊表現形式,想必引起習舞者的興趣。

日本的舞蹈(註1),從字面上來說自古以來分爲舞與踊。「舞」(Mai)是由日語的迴轉運動之發音「迴る」(Mawaru)轉變而來,一般主要以水平迴旋的動作爲多,即使有上下的運動也很少有突發性的跳躍動作,帶有較強的宗敎意味以及給人比較安定、典雅、莊嚴的感覺,以講究含蓄內蘊的抽象化感情表現爲主。「踊」(Odori)相當於中文的「蹈」字,現在與「舞」成對語,有些日本的學者認爲「踊」的解釋應該是和「舞」字的迴旋動作相對稱,是以「上下跳躍的動作爲主」,但這個解釋並不完全。和「舞」相比,「踊」的動作比較自由活潑具寫實性,大多是生活中喜怒哀樂的感情。在日本歷史上,古時期到中世時期(大約八到十七世紀)一般生活中將舞蹈稱爲「舞」,中世末期以後稱爲「踊」,也就是說能劇盛行時期日本人稱舞蹈爲「舞」,「歌舞伎踊」(Kabukiodori,現在的歌舞伎劇形成以前的舞蹈形態)出現以後稱舞蹈爲「踊」的意思。

舞與踊二字一同使用,是在近代由於西洋舞蹈傳入日本,爲翻譯西文〝Dance〞一詞在明治時期以後才出現的新名詞。「舞踊」二字的連用只限於專有名詞,例如日本舞踊、西洋舞踊、中國舞踊、宮廷舞踊、民族舞踊……。「日本舞踊」(Nihon Buyo)(註2)一詞,如上述所說當初是因爲接觸到由外國傳入的西洋舞踊(西洋人的舞蹈),才意識到日本本國的舞蹈爲區別日本舞踊所產生的名詞,而現在一般通稱的日本舞踊簡稱「日舞」則是指比較專業化的日本民族舞,例如:歌舞伎舞踊、藤間流、花柳流、井上流等流派的日本舞踊。由此可知時下日本舞踊的意義範圍與當初的時代意義有所差異。

舞與踊或舞踊的分辨雖然不是絕對的淸楚劃分,不過至今仍舊無意識地被使用,也就是說日本的舞蹈名稱或舞蹈,雖然不是非常明顯,不過有許多仍舊沿襲傳統稱爲XX舞、或XX踊,如仕舞、上方舞、獅子舞、盆踊、阿波踊等等。上列被使用「舞」字的例子中,「仕舞」是能劇學習的基本舞蹈;「上方舞」是指京都、大阪一帶的日本舞踊,與江戶地區的舞蹈樣式不同,其表現多取自能劇中「舞」的宗敎性,具安定、典雅、莊嚴的特色而被區別;換句話說上方舞比較接近「舞」的抽象性表現樣式,江戶地區的舞蹈比較接近「踊」的日常生活表現樣式。「獅子舞」則被認爲是宗敎性舞蹈所以稱之爲「舞」。「盆踊」是各地方民間舞蹈的總稱,「阿波踊」則是四國德島縣的民間舞,也是盆踊中極爲有名的一種。

日本古典藝能中的舞蹈

我們知道藝術是泛指美術、建築、音樂、舞蹈等人類精神的產物,其表現方法,主題可以是各式各樣。在日文中除了藝術一語之外,還有「藝能」一稱。古來「藝」是指擁有將自己內心的感情透過身體表現出來的特殊才能。經過舞蹈、樂器歌謠或戲劇等嚴格訓練,將自己內心的感情以其特殊的才能透過身體表現出來的人叫做「藝人」,很接近中文的「演藝人員」。「藝能」則是前人留下來的藝、或是地方留傳下來的身體精神產物。將藝能一語翻譯成中文的「表演藝術」雖然語義上已相當接近了,但內涵上還稍微有點差距。如以上所說,日本人稱古典傳統的身體藝術爲「古典藝能」,具體的有能、狂言、歌舞伎、文樂(傀偶劇)、傳統歌謠等。

古典藝能的傳承者,除了樂器歌謠的一部分藝人以外,沒有不會跳舞的。古典藝能傳承者都必須從學跳舞入門,例如:能劇演員是由「仕舞」開始學起;狂言也是和能劇一樣從「舞」開始;歌舞伎演員更是講究,大多數的演員都是自滿六歲那一年的六月六日當天開始學習日本舞踊。不僅如此,縱觀日本古典藝能中所穿挿的舞蹈有一個共通的特徵,那就是古典藝能中所出現的舞蹈表現,一開始並不是爲了表演舞蹈而編舞,而是因爲符合劇情中角色的感情高漲到必須以舞蹈來表現心境,而且往往在戲劇結束之前的最高潮以整段舞蹈作爲收場。因此可說,日本古典藝能對舞蹈的詮釋是:一般人的行動並不會像舞蹈一般誇張,舞蹈是因爲人的感情處於某種興奮的狀態下,或是抑制不住高漲的情感才會產生的行動。所以在日本傳統的古典藝能或甚至地方的民間祭典都缺少不了舞蹈。

學習日本的舞蹈

日本的舞蹈擁有它的民族特性和基本形式,但學習日本的舞蹈卻和學習其他舞蹈不太一樣。通常在學習任何舞蹈,大都是從基本動作開始,而無論是學習日本舞踊或是盆踊,都是用記憶一支支舞的方式積蓄經驗。除了屬於日本舞踊中的「新舞踊」,古典日本舞踊或民間的盆踊都脫離不了使用三味線樂器的音樂及附帶歌詞的歌謠。有些人說日本的舞蹈都是幫三味線音樂及歌謠配舞,但自古以來其眞正的內涵是音樂、歌謠與舞蹈同台演出;原來各自獨立的「藝」同在一起演出,音樂、歌謠與舞蹈各個都是要角。

學習「日本舞踊」必須先學會穿練習衣──日本人夏天穿的「浴衣」(Yu-kata),而且通常也伴隨著學習日常生活禮儀。日本舞踊像中國舞蹈一樣多彩多姿,不僅僅是舞碼內容變化多端,舞蹈的表現手法也都各分流派。目前日本舞踊的流派不勝枚舉,少說也有一七〇多種,比較有名的有藤間流、花柳流、若柳流、西川流、坂東流、志賀山流、井上流、楳茂都流等等,其中井上流和楳茂都流是上述「上方舞」中的大流派。

「盆踊」則除了在民間祭典時期親自到當地去學以外,各地方人士都爲了普及鄕土民間舞蹈的盆踊,在當地設立民間祭典或盆踊的保存委員會,並且在大多數都市中設有保存會的分部,以宣傳推廣各地方的風土民情。

坂東玉三郞來台跳過的〈鷺娘〉、〈楊貴妃〉等大多是以表現女性美、女性的情感爲主的舞碼,欣賞過他舞蹈的人,必對其美麗的舞台印象深刻。而至於比較平民生活化、帶有濃厚的幽默性風情的日本舞踊有「棒縛」(Bosibari),以及靠近日本海富山縣八尾町著名的「風盆」(Kazenobon)。

歌舞伎舞踊「棒縛」

歌舞伎舞踊的分類在衆多的硏究者中,有不同的分類法。「棒縛」是從同名狂言劇衍生而來,所以在衆說紛云中基本上都把它分爲「松羽目物」(「物」字相當於「類」的意思)。松羽目物取自能或狂言的劇目內容,改編爲歌舞伎的劇目或歌舞伎舞踊的舞碼,並且舞台裝置也模倣能舞台的特殊背景──由檜木隔釘而成的天幕,畫有老松爲背景,左邊掛有由專人在演員出入場時以棒子將五色的「揚幕」上下舉放,右邊有像茶道中進入茶房小門的「臆病口」。

「棒縛」的故事內容是:經常外出的主人雇了二個酷愛喝酒的佣人,每次出門回家總發現酒窖裡的好酒被二人偷喝,非常不甘心。於是主人將二人的手綁住使他們開不了酒窖的門。沒想到這二個樂觀的佣人仍將酒窖的門打開,高興地一邊喝酒一邊吟詩起舞,樂而忘己。就在這時主人回來,驚評地發現二人不但已經喝得有點酩酊,還公然大聲的吟詩起舞。主人非常生氣,在追打二人之中結束整場的故事。

故事內容和狂言一模一樣,不同的是狂言是「科白劇」,以台詞爲中心的戲劇,以故事及模倣動作爲主,舞蹈佔的比例較少。而被舞蹈化了的歌舞伎舞踊的棒縛,除了狂言的台詞外,又加了許多三味線音樂以及歌謠,在舞蹈動作上也加了武術中的棒術動作以強調其趣味性。舞台服裝以接近狂言的舞台服裝爲主。

民間舞蹈「風盆」

八尾町是位於富山縣中央靠近南方山地的村落。古來以產蠶絲、絲線,日本傳統「和紙」爲中心。八尾町的民間盆踊「風盆」的流傳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日本古來相傳一年之中的第二百一十天爲農家的厄日,以西曆來算這第二百一十天正好是九月一日,也就是稻作在正要收成的季節裡,很容易受到颱風等大自然的災害,使得一年的辛勞都白費。爲祈禱每年稻作的豐收,選定這個傳說中的厄日祭祀大自然,取名爲「風盆」(註3)。

風盆是在每年的九月一、二、三日由全村落大大小小的村民,連續三天晝夜不停地在街頭載歌載舞,主要以晚間的街頭歌舞爲重頭戲,或在大廣場上圍成圓圈而舞,或是順著街一路舞下去。風盆是由「男踊り」(男子舞)、「四季踊り」(四季舞)及「豐年踊り」(豐年舞)三種舞蹈構成。像上述所說一般在街頭歌舞的是比較簡單的豐年舞,新編比較複雜的男子舞和四季舞則大多是用以表演觀賞。許多地方盆踊的旋律都是熱鬧活潑的民謠音樂加上熱血沸騰的動作,大部分是輕鬆活躍的舞蹈爲多。

風盆與其他盆踊最大的不同是其民謠樂器中使用中國樂器南胡的演奏,整個旋律顯得幽怨雅緻,所以其舞蹈也就跟著民謠的旋律一樣緩慢優雅,如此的音樂再加上夜晚星空下的街頭舞蹈眞是令人心曠神怡。風盆的服裝基本上和其他地方盆踊的服裝一樣穿「浴衣」,腳穿日本式白色襪子「足袋」和「草履」,頭上載手編的草帽。由於在舞蹈時,頭上載著草帽而且是覆面而載,只有在某些舞蹈的瞬間才會讓別人看到舞者的臉。

五花八門的日本舞蹈中,「棒縛」及盆踊「風盆」僅是其中的一二種而已。日本傳統和服的樣式不可否認的給身體很多束縛,但實際上日本舞蹈的動作比想像中的還大,反而因爲和服的限制而在舞台上的表現需要更誇張。

註解:

註1:爲防止語言上的混淆不淸,在本文中「日本的舞蹈」、「日本舞蹈」是泛指日本所有的舞蹈,包括日本舞踊和盆踊等。

註2:「日本舞踊」是指日本民族舞,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日本舞。

註3:整個民間祭典稱爲「風盆」。在風盆這個祭典中主要以八尾町民謠「越中おわら節」(Etchuowarabusi)爲中心,配以南胡、三味線等樂器而舞,所以一般當地人或比較淸楚的人稱八尾町的舞蹈爲「越中おわら」較少稱爲風盆。稱它爲風盆並無訛誤,而是使讀者易於了解,故本文只用風盆一詞。

 

文字|富燦霞  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博士班比較藝術論舞蹈學專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