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五年參與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演出起,竹屋啓子舞團便積極發展各種與亞洲舞者、樂者合作的作品。藉著融合異文化的特質,呈現出多樣化的作品空間。
剛落幕的第二屆「東京國際舞台藝術祭」的舞蹈及戲劇及傳統能樂等活動,在鄰近涉谷的世田谷新興劇場中,散發著未盡的餘溫。微寒的空氣中仍帶有新鮮的木材刷漆的味道,除了座位間隔稍嫌狹窄外,它可說是符合現代社會的流行劇場。
這棟被稱做「綜合鐵塔」的建築,除了官方的文化設施之外,裡面被擺飾了各種流行光鮮的服飾、物品、畫廊、書籍、藝文、辦公室,像一座與生活緊緊相扣的百貨中心。搭上電扶梯,迎面而來是各項展出活動的售票專櫃,再上去,才是這座大樓的主角──世田谷公共劇場。
前衞十足的C.D.C.
「東京國際舞台藝術祭」的菜單中,竹屋啓子的「舞之東風」系列作品之一《風之足跡.息之石》和佐藤信的戲劇作品,爲公共劇場的開幕做了漂亮的開場白。
竹屋啓子舞團C.D.C(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成立於一九八三年,十多年來,其作品在日本及亞洲各國演出,多達五十部以上。曾多次受邀至香港、韓國及中國大陸,參與編導、策劃及演出。她的作品一向予人一種獨樹一格,對現代都市、社會提出關切的寫實印象。
就與亞洲各國合作共同製作、演出的方式而言,在早年封閉的日本戲劇界而言,她可說是作品產量豐富,且十分前衛的舞蹈劇團。像去年在下北澤上演的《哈姆雷特的報紙》,以流暢的舞風,將莎士比亞無奈的悲劇改編爲灑脫的喜劇。
日本自一九七〇年代以來,不難窺見一片以女性觀點出發,描寫現代女人的種種和被冠上「女性主義」封號的作品。而在這一片女性聲浪中,C.D.C.淸一色以女性主義舞者爲中心,不脫女性色彩作品,亦有令人驚異的發現。《哈姆雷特的報紙》大膽啓用京劇身段的中國舞者;《虛張的聲鼓》在椅背裝上銅管,在舞者錯綜交替的舞動演奏下,產生一種巧妙複合的旋律。
混沌、混亂、混合
這次由佐藤信導演、近藤等則及印尼樂者Nara phdng Charassri、泰國的舞蹈家I Wayan Sadra音樂的配合下,使得《風之足跡.息之石》這齣舞劇顯得熱鬧非凡。《風》劇曾於一九九三年在東京首演,之後在印尼、泰國也上演過。經過修飾和加入日本樂者的三味線與印尼傳統樂器甘美朗的搭配下,視覺與聽覺去蕪存精,呈現豐富的實驗性與創造力。
《風》劇以一塊石頭揭開序幕。接著舞台上的人與箱、乃至於空間之間,在流洩的光源轉化中合而爲一。時光推到原始的混沌初開之時,舞者緩慢、遲鈍的移動,白地布衣,矮蹲著身體,像侏儒般走向舞台。隨著舞蹈的演變,石頭開始變化,從開天闢地的誕生、轉化,瞬間崩裂、衰老而死去。懸掛下來的四根石柱,像深沈的夢靨,暗喩現今社會的恐懼與不安。
一面等身大的鏡子,正好拉遠了舞台與觀眾的距離,卻又毫無隱瞞地複製了舞者光鮮、紛亂的舞動,像一幕幕曖昧不淸的男女群像,在滿地的碎石中狂飛狂舞。一邊響起的敲打聲,緊緊追趕著台上、台下,幾近潰散的情緒;愈來愈快、愈來愈亂,突然「轟──」的一聲巨響,一切都靜止,巨大的石頭一一碎裂。
似乎,這時一切都該劃下休止符,留給觀衆更多的暇想。然而,和《哈》劇一般,它仍然像老太婆的裹腳布,拖了一地的瑣碎。除了這點以外,龐大的舞者、樂者的聲勢和流暢的場景交替;寬廣的鏡面與空間,時而荒蕪、時而舞蹈;傳統音樂與電腦音樂時而交替,呈現舞蹈與戲劇的融合。
促進亞洲文化交流的ACAW
迎接二十一世紀所謂的「亞洲時代」,日本對「遠在天邊,近在比鄰」的亞洲國家的關切,愈趨昇高。一九九〇年開始,由亞洲藝術家所組織的ACAW(Asian Contemporary Arts Workshop),便致力於促進日本與亞洲各國間的交流活動。
C.D.C.便是許多日本和國外藝術家們交流合作的其中一個舞蹈團體。自九五年參與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演出起,她們便不斷向外拓展,積極發展各種與亞洲舞者、樂者共同製作與演出的不同形式。《舞之東風》系列作品邀請了來自不同文化、地域、社會背景的表演者參與製作,藉著融合異文化的特質,呈現出多樣化的作品空間。
C.D.C.企畫另外也針對限於某些因素(經濟)只得上演一次便無疾而終的作品,提出「長線公演企畫案」,使得作品不但能推陳出新,且讓具潛力的新生代舞者有發揮才能的餘地。
文字|襲加 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