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響,到人類生活的各種嘈嘈切切,走出錄音室的田野錄音,記下的是屬於這塊土地,歷史的、當下的自然與人文。台灣田野錄音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儘管錄音的想法、態度與內容隨著時間有著顯著的不同,但基本上仍維持著「以田野錄音重新理解台灣」的採集意識,近幾年聲音藝術家也加入採集行列,他們對田野錄音所採取的態度有時候更接近是一種個人創作。
簡單地說,田野錄音指的是在錄音室之外進行的聲響記錄:蟲語鳥叫、風聲雷鳴、耆老講古、孩童嬉鬧、廟口的戲班和部落的祭典,都是田野錄音採集的主題。聆聽田野錄音的樂趣主要不外乎兩種:記憶曾有過的聲音和從未聽聞過的聲音。比起視覺的訊息,聲音更能夠連結聽覺與身體感官記憶,我們可以透過聆聽田野錄音,重新喚起深深埋藏在心裡的身體感受,或是從陌生的聲音想像自身處於聲音事件所在的另一個時空裡。儘管聆聽田野錄音可帶來如此獨特的感受,但要到廿世紀末,錄音技術與唱片發明之後近一百年,大多數人才漸漸懂得欣賞田野錄音作品。
第一張大自然的田野錄音專輯
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台灣第一張完全自然聲音的田野錄音CD發行於一九九七年,名為《浪來了——傾聽.台灣的話》,錄製於花蓮海岸,全無人造音和動物聲,僅有波起浪平一陣又一陣的海濤聲,長達四十七分鐘。據說,當時有位購買者憤怒地敲碎CD退回唱片公司,理由是「被騙了」,他認為裡面沒什麼可聽的。其實CD內頁說明已提供了足夠的聆聽線索,那是一九九四年夏天早上,水晶唱片的錄音師符昆明在錄製花蓮阿美族豐年祭之後獨自前往海岸,福至心靈錄下了這段比原住民歌聲更古老的自然之聲。可以說,聆聽這張唱片,就像藉著符昆明的耳朵聆聽那段時空背景下的海浪聲,聲音裡除了海浪,還隱藏著那段時空背景,以及符昆明面對海洋時的平靜心靈狀態,那樣的狀態促使他沉下心來聆聽海濤四十七分鐘,並且期待唱片購買者也如此聆聽。
這是一種當代的聲音採集意識:錄音者的身分、主觀心境與所在時空環境,都應該在錄音成果中適當地揭露,採集者希望傳遞的不單單是一個聲音主題,還包括錄音者身所處的那個獨特的當下狀態。但在大約廿多年前,聲音採集者所謹守的卻是相反的原則——錄音是生態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材料,因此「不自然」、主觀的成分都應去除。
數次大規模田野錄音計畫
台灣最早的大規模田野採集,是日本音樂人類學者黑澤隆朝在台灣總督府的支持下,於一九四三年來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環島錄音,其中包括原住民的歌唱及漢人的戲曲,這批錄音為日後的學者留下大量珍貴的研究資料,也是世界田野錄音的經典。然而,必須要指出的是,這項採集計畫背後是意欲建立殖民地治理知識的帝國意識。採集的目的影響了訪查過程,同時也反映在錄音結果裡——受訪對象由日本警察或地方官員挑選出來,幾乎是被迫接受錄音。
台灣第二次大規模的田野錄音計畫發起於一九六○年代,許常惠與史惟亮兩位音樂教授有感於台灣學院音樂教育全盤西化,在「我們需要有自己音樂」的民族意識召喚下發起「民歌採集運動」,組織兩組民歌採集隊,一隊往東一隊往西,走遍鄉間錄下台灣當時尚存的傳統民間歌謠與戲曲,並於一九八○年代前後留下廿一張《中國民俗音樂集》唱片,其中最為人所知的錄音內容是一位半盲貧窮的月琴老歌手——陳達。民歌採集運動與黑澤隆朝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所欲找尋的是「民族音樂」的根源,藉以重建對自身的認識,而非以異國他者的身分進行人類學式的調查。
但是這項錄音計畫的採集意識也同樣影響了錄音的成果——凡是不受認可的「非民族音樂」,都被排除在採集範圍之外。曾參與採集的中研院院士丘延亮(當時還是大學生)指出,他所錄的內容若有包含受到日本、西洋音樂影響的歌曲都遭刪除,如今尋之不可得。大約與民歌採集運動同時期,並無嚴謹田野錄音方法學的鈴鈴唱片老闆洪傳興也出版了數十張「山地流行歌曲」唱片,那是他開著小貨車,帶上錄音器材與樂手,走遍東海岸,隨機吆喝部落裡的原住民前來唱歌,連原住民教會歌曲、日語歌曲都來者不拒地呈現於唱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採集意識,這系列唱片卻更忠實地保留了原住民日常生活與歷史樣貌。
個人意識讓採集更接近創作
一九九○年代,本土意識興起,透過田野認識自己的採集意識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由水晶唱片出版的《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和《台灣有聲資料庫》兩套唱片蒐羅了酒家那卡西、華西街叫賣、地下電台、布袋戲、牽亡歌等等曾被民族音樂學者排斥的俚俗聲音。另一方面,風潮唱片發行了一系列伴隨著台灣山林、海岸自然聲的輕音樂專輯,在唱片市場廣受聆聽者喜愛。這兩種採集新方向,都為台灣田野錄音立下新的里程碑。
進入廿一世紀之後,台灣田野錄音採集的身分從民族音樂學者、唱片製作人,拓展到聲音藝術家。與其說是作為記錄,他們對田野錄音所採取的態度有時候更接近是一種個人創作。例如蔡安智二○○四年的「台灣聲景計畫」;澎葉生(Yannick Dauby)和許雁婷於二○○八年所進行的「嘉義聲音計畫」;吳燦政於二○一○年啟動「台灣聲音地圖計畫」;黃大旺、張又升與陳藝堂組成「民国百年」發表《百戰天龍》專輯……其所採集內容從人聲、樂音、自然音,擴大至機械噪音、都會環境音乃至於日常生活事件。
台灣田野錄音經過七十多年來的發展,儘管錄音的想法、態度與內容隨著時間有著顯著的不同,但基本上仍維持著「以田野錄音重新理解台灣」的採集意識。這些錄音不但為學術研究留下寶貴的資料,拓展了我們聆聽的範圍,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對自身歷史和環境的認識方法,提供更能浸淫於其中的身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