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華樂團積極累積並鼓勵具在地文化特色的曲目創作,圖為該團演出現場。(新加坡華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綻繽紛在獅城——新加坡╱音樂概況

中國傳統、南洋扎根 華樂漂洋綻放

新加坡華樂發展速寫

中國傳統音樂隨著華人的渡海移居,流傳到新加坡,早年以民間社團形式演出潮州音樂、客家漢樂、廣東音樂及福建南音等,後來陸續發展出編制完整的華樂團,更發展出國家級華樂團如新加坡華樂團。透過學校教育與社團推廣,新加坡的華樂欣賞與學習風氣相當蓬勃,團隊也藉由委託創作與作曲比賽,累積具南洋風味的華樂曲目。

中國傳統音樂隨著華人的渡海移居,流傳到新加坡,早年以民間社團形式演出潮州音樂、客家漢樂、廣東音樂及福建南音等,後來陸續發展出編制完整的華樂團,更發展出國家級華樂團如新加坡華樂團。透過學校教育與社團推廣,新加坡的華樂欣賞與學習風氣相當蓬勃,團隊也藉由委託創作與作曲比賽,累積具南洋風味的華樂曲目。

什麼是「華樂」?綜觀過往文獻,「華樂」一詞主要用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指稱與華人文化有淵源,用華人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華樂等同台灣的「國樂」、香港及澳門等地的「中樂」及中國的「民樂」。

一九七○年代以前:早期發展

新加坡是位在亞洲大陸東南方的島國,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南與印尼相隔新加坡海峽,民族多樣,主要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歐洲裔。新加坡最早為馬來人居住之地,後來有華人渡海移居至此。最晚至廿世紀初,新加坡就有演奏傳統潮州音樂、客家漢樂、廣東音樂及福建南音(即南管)的華人音樂社團(吳奕明,1998)。

一九五三年,全星中學藝術研究會成立,標誌新加坡第一個民樂團體成立,他們除演奏傳統曲目如《南正宮》、《流水》外,也演奏一些改編器樂曲,如《南泥灣》、《快樂的農村》等等。此後陸續有學生、社會人士或傳統樂人組室內樂團,演出傳統音樂、當地華人改編之合奏曲或中國傳來的曲目如《瑤族舞曲》、《翠湖春曉》等等,當地自創之華樂曲尚付之闕如。一九五九年,在楊浩然、連榮史、張炳照、李雪嶺與潘鑫構等五人奔走下,陶融儒樂社成立新加坡史上第一個編制較完整的華樂團:除聲部齊全,團員近五十人,並有低音聲部,可演奏音域較寬廣、織度較豐富的曲目。

一九六○年代,新加坡華樂仍在摸索階段,主要延續五○年代民間社團,政府也開始成立華樂團如中央文化局華樂隊等等。一九六○年代中後,海外團體來訪、當地酒樓樂團興起、廣播電視音樂比賽及華樂節目開辦,在在推動星國華樂發展。一九六五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立國初期百業維艱,新加坡仍創設公家表演團體,一九六八年成立的國家劇場藝術團是該國第一個有給職華樂團(吳奕明,1998)。

當時新加坡演出的華樂曲目,仍以傳統器樂,如潮州音樂、廣東音樂、傳統獨奏及中國演奏家、作曲家創作曲目為主。因沒有政治因素的干擾,新加坡取得中國作曲家創作曲目的速度很快,如顧冠仁、馬聖龍創作於一九五九年的《東海漁歌》,此曲在一九六三年由馮俊水指揮愛同學友會、崇福校友會民樂隊於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首演,時隔該曲發表僅約四年。

彼時方有當地演奏家創作具南洋意味的樂曲,如李炯才《新加坡河》、連榮史《馬來亞史詩》等等。除了當地樂人的努力,一九六○年代末,受聘至新加坡的香港籍音樂家鄭思森也對該地華樂發展頗有貢獻,除提升樂團演奏技術,並改編獨奏或室內樂曲目給大樂團,開發演出曲目。依據吳奕明(一九九八)的統計,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新加坡當地創作的華樂曲目共廿七首,有大型合奏(含樂團合奏及協奏曲)、舞台音樂(含歌劇音樂及舞蹈音樂)、室內樂及獨奏曲等,這些作品或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名或國族奮鬥史為題,或以東南亞的椰風膠林為題,多寓有「河川」、「海洋」、「漁家」等東南亞自然或人文景象。

一九七○以後:飛躍的時代

一九七○年左右,編製完整、技術純熟的樂團如人民協會華樂團(一九六八年創立,一九九二年更名為新加坡華樂團)、新加坡廣播局華樂團(一九七三年創立,後於一九九三年易名獅城華樂團)相繼成立。由於政府推廣課外活動,當地各級學校華樂團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加上音樂家不時前往中國取經,帶回中國相對成熟、進步的技巧與曲目,提高當地華樂人才的演奏技術。一九八○年代中期,中國籍為主的外國專業音樂家加入當地華樂推手行列。他們加入專業樂團演出,指導業餘樂團技術,進入學校授課,為樂團、樂手創作樂曲,加上星國華樂人的艱辛奮鬥,在短時間內提高新加坡華樂水平。一九九○年代,新加坡華樂團與獅城華樂團是新加坡最具實力的華樂團,為當地華樂發展奠定基礎。一九九六年,新加坡華樂團成為國家級樂團,由政府提供場地與經費等資源,使之穩定營運。

進入新世紀:委託與作曲比賽催生創作

據一九九七年的報導,新加坡華樂團創始的計畫項目之一即為:

「委託本國及海內外著名作曲家創作樂曲以作為世界性首演曲目。同時也向海內外作曲家租購樂曲,以使華樂團演奏的曲目更豐富、更精采」。

除新加坡華樂團外,二○○七年成立的鼎藝團也成為當地華樂動力之一。或因室內樂的小型編制更適合作為作曲家的實驗基地,鼎藝團首演了一些更現代、更實驗、具陌生化技巧的華樂作品。

比賽方面,新加坡華樂團主辦的「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比賽」,先後於二○○六、二○一一、二○一五年舉辦,向全球徵集大型華樂合奏作品。根據資料,新加坡華樂團鼓勵參賽者研究新加坡四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歐裔族)的歷史、文化,創作並發揚具有南洋音樂與新加坡特色的華樂作品,提高國際對華樂的認識。參賽者可自由運用作曲技法及風格,但須含一至多種「南洋風格」元素:南洋音樂材料(旋律、織體、節奏及調式等)或南洋題材(文本源於南洋地區文化、地理、歷史),據新加坡華樂團定義,「『南洋』泛指東南亞地區,含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鼎藝團亦先後於二○一二年、二○一五年主辦「新加坡國際華樂室內樂作曲比賽」,藉此為當代華樂室內樂作品累積曲目。

揉合不同文化的音樂樣貌

廿世紀中葉迄今,新加坡華樂根植於華人傳統音樂,受南洋風土滋養,加以當代音樂技巧淬煉,逐漸發展出如峇峇娘惹揉合不同文化的音樂樣貌。現新加坡華樂生態由教育組織與演出組織構成。教育組織主要為各級學校華樂社團與音樂家的私人課程,專業學歷僅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與新加坡萊佛士音樂學院(Singapore Raffles Music College)授予;演出組織為新加坡華樂活動主體,有新加坡華樂團等專業樂團及其他業餘樂團。星國人民參與華樂活動也頗活躍,據朱添壽(二○一六)研究,以新加坡華樂團為例,每場音樂會售票率高達八成以上,廿五歲以下觀眾占約五成。新加坡華樂得以維持演出與創作品質又不失音樂市場,其閱聽人養成的文化成因值得我國人探究。

資料來源:

朱添壽(2016年2月),〈新加坡華樂之路〉,《源》(總期119),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吳奕明(1998年),新加坡華樂發展史略: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九年,新加坡:玲子大眾傳播。

新加坡華樂團(2015年),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比賽2015頒獎典禮暨得獎作品音樂會節目單,未出版。

新加坡,(2017年5月20日),維基百科辭條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5%8A%A0%E5%9D%A1&oldid=44422806。

新加坡華樂團,www.sco.com.sg/。

鼎藝團www.dingyimusic.com/。

新加坡萊佛士音樂學院www.srmc-edu.org/。

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www.nafa.edu.sg/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