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曲)

對青春的凝視與回望 黎煥雄攜手吳子敬跨世代對話重現《闖入者》

文字|張震洲
攝影|張震洲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02
《闖入者》以劇中劇、後設角度,對照古今歷史與時空。 (張震洲 攝)

2024臺北藝術節即將於本週五登場,打頭陣的節目為劇場重量級導演黎煥雄與新生代導演吳子敬攜手合作重現《闖入者》,跨越時空展現80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風華。這次演出由黎煥雄提供原始作品架構,由吳子敬添加新觀點,兩代劇場導演共同打造,既是黎煥雄對於青春的回望,也是面對新時代的省思。

2024臺北藝術節:黎煥雄X吳子敬《闖入者》

2024/8/2-3  19:30

2024/8/3-4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1986年,黎煥雄24歲,《闖入者》是他首部執導的劇場作品。當時他就讀淡江大學,就在彼時租屋的客廳排練這齣戲。首演後好評如潮,成為他劇場生涯的關鍵起點,後來更因此受到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主任馬汀尼邀請,參與新象小劇場演出。

時隔多年,重新回到當年踏入劇場的起點,黎煥雄表示,他在90年代之後開始跟劇作家紀蔚然合作,創作、執導許多中大型戲劇作品,包括現代戲劇、音樂劇及歌劇,但小劇場始終在他心中,「《闖入者》的重現對我而言不是重返小劇場,對我來說,小劇場一直是最核心的點。」

吳子敬表示,重現版的《闖入者》確實保有小劇場的精神,「其核心精神是表演的凝聚,一種表演者對於身體和聲音的掌握及某種對世界的提問,帶有一點挑釁、一點反抗的狀態,是確實存在的。」

吳子敬與黎煥雄共同工作多年,剛開始合作時認為自己看了這麼多黎導的作品,應該很了解他,沒想到每天回家以淚洗面,「我怎麼都聽不懂他說什麼?」後來,他花了很多時間不停閱讀黎導的文字才克服這個問題。這次二人攜手重新詮釋黎煥雄首部劇場作品,在吳子敬的「闖入」及黎煥雄自己再「闖入」後,增加了新篇幅,宛如穿越多重時空,帶領觀眾重新閱讀臺灣劇場史。

《闖入者》全劇架構是將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同名獨幕劇作品,以及美國作家卡波特(Truman Capote)小說《美莉安》二部作品拼貼融合在一起;上半場描述一個劇團正在演出劇中劇《闖入者》,下半場劇中的劇團排練《美莉安》。透過劇中劇形式,探討「闖入」這一個普遍而深刻的主題。此外,導演本人也出現在戲裡的後設觀點,在當時的台灣小劇場是從沒有人嘗試過的創新方式,獨特的美學觀點因此引起熱烈的討論。

至於38年後的重現版會不會也出現導演上陣演出的橋段呢?吳子敬表示,由於這次有二位導演,因此,導演將不會真正上場演出,但導演的意象會透過影像及演員翻閱筆記時出現;特別的是,這次在上下半場的中間,還有一段劇組稱為「間奏」的段落出現。

吳子敬表示,在這個「間奏」段落,劇中演員會嘗試一些劇中的新片段,「這些段落和時間與空間有關,也會對照38年來的歷史變化。演員在場上翻閱導演筆記,提到黎導38年前是從這部小說作品裡獲得的靈感;這樣的安排,也等於是黎導在與廿四歲的自己對話。」

黎煥雄表示,相隔多年後有新世代導演吳子敬的加入,能夠補充文本內容並提出新觀點,「我們談論的『闖入』,是指當生命被介入、一段歷史或一個空間被介入,加上某種生命的神祕感,這些種種和當代觀眾的關聯,交由觀眾自己決定。」黎煥雄說,這次要呈現的不是1986年獨有的「闖入」情境,「而是透過世界的語彙,以較廣闊的視野,傳達我們對『闖入』主題的回應。」

吳子敬表示,1986的《闖入者》談的是「後設」,後設的英文是meta,而meta又是現在主流社群媒體的名稱,所以他將這個概念擴大為討論如今當紅的元宇宙、去中心化的世界、虛擬占據現實等話題。他說,很多東西大家以為過去了,但其實是一個週期,他在文本的隱喻和符號中找到了許多可能性,並將這些元素與當代的社會議題結合起來,重新思考「闖入」這件事。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