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黎煥雄

相關文章 92 篇
  • 黎煥雄
    少年往事 為年少負責,在苦悶與撒野之後

    導演黎煥雄的年少回憶

    1987年的黎煥雄,我們大致熟悉那年台灣宣布解嚴,國家兩廳院落成,而黎煥雄領軍的河左岸劇團接連推出了《兀自照耀的太陽》及《拾月》,慢慢找到自己的劇場位置。許多人談到他的年少,都是那樣風風火火的記憶,好像人生走的每一步都是踩在一個關鍵的點上。 黎煥雄說:「我不介意一直談80年代,其實也不太介意少年的定義。」雖然如此,他說仔細想想,那些年發生的事情,其實是落在大學中堅時期,藝術的灌輸與覺醒都非常明確。可是,若真的想聊年少時期的曖昧含混,得把時序往前拉一點:「那是70年代末期,我真正的少年時期。而且剛好蠻符合歷史對於那個時代的印象:苦悶。」

    文字|郝妮爾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王子.哈姆雷特》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年度大獎與表演藝術獎

    小劇場獨角戲奪兩大獎 反省自身也傳承美學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已於7月2日揭曉頒發。20年來該獎項產生逾60位得主,唯今年很特別,第一次得獎的人力飛行劇團,分別以獨立創作的《感傷旅行》,以及與身體氣象館共同創作的《王子.哈姆雷特》,包辦年度大獎及表演藝術獎、兩部作品演出場地都在承載小劇場夢想起飛的牯嶺街小劇場、都是獨角戲、都是由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家許斌肩負平面攝影、都是由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擔任製作人。 誠實面對也自我開創 獨角戲提供反省機會 「獨角戲可貴之處在於不管是導演或演員,可以不依賴別人、不受別人支配下,告訴你是誰、你的存在是什麼。」王墨林強調,反省很重要,但在台灣要冷靜下來思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幸好獨角戲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就是完全回到自身,面對自己,反省自己,而這個反省不必是公開性、社會性的,我們的精神實屬密室,這個反省可以在祕室進行,一重一重打開。」 為了讓獨角戲演員明白「自我」到底是什麼,王墨林要求演員書寫劇本。「獨角戲演員在舞台上自言自語,說一連串的台詞,唯有自己寫劇本,才能清楚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講什麼。」此次楊奇殷在王墨林要求下寫給自己、給眾人的《王子.哈姆雷特》劇本,修了至少40次。 除了要求演員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王墨林也要求演員具有自我開創的能力。「獨角戲演員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他沒有對手戲,講話或者不講話,都是表演,他要解決很多問題,譬如跟觀眾的關係:觀眾看他這件事是存在的嗎?或者他不管觀眾看他這件事?或者他跟劇場空間的關係?如何把這個小小劇場空間放大想像,成為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諸如這種變化的能力很重要。」 傳承美學技藝 讓微觀走向宏觀的觀察 「我這年紀,差不多就這樣了!」王墨林把自己說得淡然。他看著身旁的楊奇殷說,「他們需要舞台需要空間發展。做獨角戲很好的感覺就是,可以把我40、50年來的身體美學技藝傳承下去。」 「我就是要讓年輕人站在前面,但是他一點準備都沒有,不明究裡的人會想『這個演員怎麼得獎的啊』!」王墨林說的是頒獎典禮那天。聚光燈打在舞台上代表領獎的導演黎煥雄及演員楊奇殷身上,來賓眼神全投向激動情緒哽咽的兩人;而炫目鎂光沒照到的,舞台下,王墨林,原本一雙瞇瞇眼,此時瞇成了一

    文字|陳淑英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4
  • 第20屆台新藝術獎三大獎項得主合影,左至右:楊凱婷、張寶慧、姚立群、楊奇殷、黎煥雄、李亦凡、洪梓倪、王墨林。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頒獎典禮現場直擊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小劇場成大贏家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7月2日揭曉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人力飛行劇團堪稱大贏家,不僅以獨立創作《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勇奪「年度大獎」,同時以與身體氣象館共同製作的《王子.哈姆雷特》,抱回「表演藝術獎」;而影像與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則以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拿下「視覺藝術獎」。

    文字|陳淑英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06
  • 座談現場。座談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二)

    「思辨機構」系列講座的第二場仍以「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四位劇場中生代導演黎煥雄、周慧玲、王榮裕與郭文泰與會座談。他們都從小劇場開始自身的創作生涯,一路親身經歷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發展變遷,也與國家場館進行過不少合作;趁此機會,4位導演分享了他們對國家場館發展迄今的觀察,也提出他們對場館與藝術家合作過程的期待。

    文字|林鈺芩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19
  • 黎煥雄,劇場導演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輩真情相談室

    黎煥雄:「去談場夠重大的戀愛吧!這是最後關卡了。」

    他們都曾站上風口浪尖,卻也在人生路口做了選擇,離開安穩,踏出框架。走過紅塵的表藝界前輩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與當下

    文字|張慧慧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演出不斷與當年《拾月》的珍貴影像片段交叉互文,透過M式敘述的詩意口吻,來往於歷史記憶與現時當下之間。
    ARTalks

    歷史是留給有回憶者

    觀賞的當下,不斷地揣想著,我們是跟著M的回憶在尋溯一九八七年的浮光掠影,當年的M也藉由陳映真的《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跟著故事中的小淳的敘述回到一九四○年代知識分子殘影與身分認同的混沌,那麼,這批演員以及當今廿、卅歲的九十後青年,在卅二年後,他們又將以何方式及姿態,回望二○一九年的當下,屆時廿、卅歲的年輕人,又將如何談論二○一九的種種?

    文字|于善祿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M,1987》重整1987年的兩齣戲,是創作者自我內在的歸返。
    戲劇 人力飛行劇團《M,1987》

    再一次,用「左眼」觀世界

    一九八七年對M(黎煥雄)來說是意義特別的一年,那年他與友人成立了河左岸劇團,創作了兩個作品《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與《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六月將演出的《M,1987》就是以上述兩齣劇重整而成,由年輕演員擔綱,不只說一九八七年的事,也說卅年來M身上的事,照樣談階級與革命,「讓年輕人能想像『左』,找尋某種程度異質的可能性或對『左』的嚮往。」

    文字|陶維均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阿飛正轉》說的是一群積極進取、奮力不懈地向上再向上的「社會新鮮鳥」的故事。圖為該劇主視覺。
    戲劇 人力飛行劇團 x 一舖清唱《阿飛正轉》

    無伴奏人聲音樂劇 一探喜鵲們的理想人生

    由香港一舖清唱與台灣人力飛行劇團共同製作的演出《阿飛正轉》,名稱雖與王家衛經典電影《阿飛正傳》雷同,故事說的卻不是梳貓王髮型、穿飛行夾克的香港阿飛,而是從為牛郎織女搭橋的喜鵲延伸,說的是一群積極進取、奮力不懈地向上再向上的「社會新鮮鳥」的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飾演「昆德莉」的海克.威瑟爾斯(Heike Wessels)。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華格納的歌劇「絕響」 在國家音樂廳純粹聆聽

    這次的《帕西法爾》,NSO選擇以Semi-stage的方式演出第一幕序曲與及第二、三幕。雖然不在劇院推出全本,但在音樂廳卻能讓聲響發揮更大的效果。呂紹嘉說:「這部作品完全是華格納為了拜魯特劇院的空間與音響,用想像寫出來的。當然國家音樂廳不是拜魯特劇院,但我認為它是屬於這種音樂的廳,因為它的回響能夠讓銅管、絃樂共鳴,比在劇院更能呈現所要表達的情感。」

    文字|李秋玫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時光電影院》帶領觀眾在奇幻如電影的聲光效果中航行,踏上這趟「勇於面對未來,不論未來會發生什麼」的星際旅程。
    戲劇

    影院觀眾來來又去去 詩意鋪展三代母女情

    繼《地下鐵》、《幸運兒》、《向左走向右走》後,黎煥雄四度將幾米繪本搬上舞台,推出新作《時光電影院》,由周伶芝編劇、李焯雄作詞,搭配陳建騏與HUSH共同譜曲。「這部戲剛好跟我的前作《星光劇院》相呼應《星光劇院》是父子,《時光電影院》則是母女,電影院與劇院,都是黑盒子的隱喻關係。」黎煥雄說,藉電影院觀眾來去隱喻人生,創作團隊將帶領觀眾踏上這趟「勇於面對未來,不論未來會發生什麼」的旅程。

    文字|陶維均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黎煥雄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黎煥雄 面對時間,我們都是失敗主義者

    黎煥雄說,就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總是期待你修正,一修正二修正三之後,就不要再失敗了,但他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一再嘗試或一再失敗?但這並不是那種完全勵志或正能量的去想:一定要從這個過程學習到什麼,而是提醒自己,試著去到達一種剛剛好的謙卑,無論是對於自己,或是對於世界。

    文字|盧宏文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指揮柯爾梯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參與的歐陸狂潮 吹響亞洲第一戰

    「社區歌劇」指的是透過結合當地語言、演出者與製作團隊,發展出獨屬地方特色,或是由一群專業藝術家製作,針對一個特定區域的歌劇作品,這次臺中國家歌劇院製作的社區歌劇《迷宮魔獸》,去年在歐洲三城市演出,今年在台中成為亞洲首演,將由黎煥雄導演,德國指揮柯爾梯帶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台中在地藝術家合作呈現。

    文字|黃筱媛、劉貞玲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夜夜夜麻》試圖以幽默的氛圍,召喚出悲戚的基調。
    焦點

    夜夜不休方城戰

    四十歲的人寫中年人的故事,三十餘歲的導演來詮釋,交由四個二十幾歲的少年家細細揣摩。兩個十年的差距,戲劇的奇妙跨越人生寫實的框限。

    文字|蔡依雲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華燈戲劇接力 河左岸接第一棒

    華燈藝術表演坊爲推廣戲劇活動,邀請北部與南台灣各劇團進行包括藝術創作、劇場技術及劇團經驗分享之觀摩交流,舉辦「華燈戲劇接力──Focus On Direc-tors」的活動。這次長達四個月的戲劇活動,預計從十月開始,每個月一個假日,邀請六個劇團七位風格各異的導演,推出具代表性的戲劇演出。 首先登場的是河左岸劇團的《虛構飛行一給演員S的信》,由河左岸資深團員黎煥雄編導。河左岸劇團是國 內目前團齡超過十年的前衛團體之一,從創設至今,該團展現當代知識分子關懷現實環境與台灣歷史的藝術用心。《虛構飛行──給演員S的信》以黎煥雄原著之長篇散文《虛構飛行》爲本,改編成詩化意象的劇場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德國劇作家魯茲.胡伯納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劇作家

    魯茲.胡伯納 從尋常的恐懼與期望中找到故事

    可說是德語劇壇最多產、作品最常被搬演的當代劇作家,魯茲.胡伯納的創作類型廣泛,題材多元,從成人劇到青少年、兒童劇,甚至流行音樂劇。對他而言,如果戲中所見能觸動觀眾,並形成與他們人生經驗的連結,激起討論,那就是一部成功的劇作。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導演黎煥雄將率人力飛行劇團演出他的知名劇作《公司感謝你》,讓我們趁此機會了解,魯茲.胡伯納如何透過尋常故事、透析社會與人心。

    文字|陳佾均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劇中的杜蘭朵公主由女高音Linda Watson飾演。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迷夢、恐懼與真愛

    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黎煥雄,應德國萊茵德意志歌劇院之邀,執導去年底的新製《杜蘭朵公主》,也成為第一位在德國本地執導《杜蘭朵公主》的台灣導演。帶著台灣製作團隊,黎煥雄的《杜蘭朵》不同於以往製作強調雕樑畫棟的想像式中國景觀,強調精簡、抽象化,並以夢境導入,帶出「台灣心聲」

    文字|余忠元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青春當道

    人說英雄出少年。因為年少,所以可以浪漫、可以衝撞,可以以一當十,可以青春無敵。 大家都在找接棒人。手拿棒子的不一定想交出棒子,但新時代的新問題,需要新人摸索新的解決方法,讓他們有機會摔跤,有機會得意,有機會發出噪音,有機會奔馳。而這個機會應該越早越好。 幾 年前,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對台灣主要創作者年齡層偏中壯年,提出人才危機的警訊,人才荒不僅令人慌,人才老化可能令人更慌。藝術這一行,「術」是技術 的經驗與磨練、「藝」是美學的創新與修行,都需要消耗青春,消耗勇氣,消耗哪吒三太子胸中的一股熱,然後倖存了,才能找到藝術裡的「達文西密碼」。 這幾年雲門有雲門2,優劇場有U2,表演工作坊有外表坊,兩廳院的「新點子」、「樂壇」新秀系列,多少都是在給年輕人新舞台的想法。 這 一期青春當道,我們找了六位令人眼睛一亮的六年級劇場創作人。他們漫遊於MV影像、虛擬網路、電玩文化,周星馳語言、好萊塢電影、日本漫畫,他們談大眾文 化的時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樣子,他們談無厘頭的語言有一種理直氣壯的態度,有人擁抱歷史,幻想和關漢卿談戀愛;也有人崇拜史蒂芬史匹柏,幻想選課單裡有史 教授的課;當然,他們還有個共同的心願:都希望藝術道路上擁有「免於金錢恐懼」的自由。 和他們可以對照的是在本期「藝次元曼波」裡的兩位兩 岸當紅的劇場青年導演─台北的黎煥雄和北京的孟京輝,前者的詩意劇場風格是幾米繪本最佳的舞台版打造者,後者諧謔與獨特多變的劇場形式,使得他的劇場在北 京往往是年輕人最「in」的話題。我們在MSN上舉行對談,當年用作品衝撞體制的憤怒青年,如今以「假溫和的犀牛」自嘲,這場對談有許多令人莞爾前中年期 心聲。 還有,別忘了,三月初的重點大戲,貝嘉舞團的《波麗露》。辦公室裡的問卷調查發現六年級世代已經不太有人知道這齣在二十多年前讓年青人熱血凝聚,歌詠青春的性感作品,還有人問:「這是咖啡廳的名字嗎?」算了,算了,那就帶著爸媽來看吧,至少我們是這麼長大的。

    文字|盧健英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幸運兒──尋找人生的新翅膀 The Journey of Mr. Wing

    如果有一天, 你長了一雙新翅膀, 你是否敢拋開原有的一切, 飛翔探索陌生的天空,滿身是傷仍勇往直前? 有了翅膀,還要有飛翔的決心,和不怕摔的勇氣, 雙腳跳開高崖,翅膀展成優美弧度的那一刻, 是不是也有滿心的恐懼? 幾米繪本裡的《幸運兒》, 描述一個背上長出翅膀的中年董事長, 在人人稱羨裡,學習如何與自己翅膀共處。 導演黎煥雄說:飛翔是一種孤懸。 舞台版的《幸運兒》,黎煥雄在飛起的自由裡,打造「恐懼」。 《幸運兒》的故事,在現實裡可以有怎樣的延伸: 告別十年空少生涯,毛遂自薦進入電影圈的趙文瑄; 拋開法學世家傳承,勇敢追求指揮家夢想的焦元溥; 放下西北大學碩士,打造國片賣座新紀錄的李耀華。 他們不當人人稱羨的「幸運兒」, 在人生道路上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勇敢尋找自己身上的新翅膀, 也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天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第二屆「青創會」將於二月起舉行 為了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節目精益求精,持續培育編創人才可說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表演藝術青年創意人才工作坊」(簡稱青創會),今年邁入第二屆,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擔任計畫主持人,將甄選廿五位青年藝術家參與,隨著卓明、林奕華、汪其楣、黎煥雄四位導演進行創作工作坊活動。活動預計自二月四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開,目前已截止報名,入選名單將於一月十八日公佈。(莊珮瑤)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開張了 舞台演出稍縱即逝,只能靠影音紀錄留存,但對現在與日後的研究者來說,一個豐富而完整的表演影音資料庫,真的是不可或缺。有鑑於此,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也是創作社劇團主力編導的周慧玲,決意投入台灣現代劇場與表演的影音資料收集,歷經一年多的策劃籌備,成立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www.eti-tw.com)。這個資料庫已於去年十一月下旬開張,目前已取得上百筆影音資料,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大家不僅可以在此搜尋創作者或劇團資料,還能觀看劇場經典演出一分鐘;如果想看到演出全貌,請向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借閱。(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繪本作家幾米
    音樂

    簡文彬用音樂造訪《森林裡的秘密》

    NSO音樂總監簡文彬在幾米的作品中找到失落己久的赤子之心,他就和所有喜歡幾米的讀者一樣,深受幾米繪本感動,於是,有了「永遠的童話遇見幾米」音樂會。他邀來劇場導演黎煥雄,以及舞台設計王孟超、京劇演員朱陸豪等,合力將幾米的繪本世界化為指揮棒下的音符。

    文字|廖俊逞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