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張震洲

發表文章 108 篇
  • 《哪吒鬧龍宮》以現代劇場形式帶領孩子認識傳統藝術。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紙風車劇團2023年《哪吒鬧龍宮》,原訂於1月14日演出,文化部與紙風車為了孩子們可以安心看戲,宣布1月13日緊急加演一場。紙風車這幾天密切關注天氣消息,預報顯示週六晚間約90%的下雨機率,掛心孩子們無法在下雨的天氣自在的看戲,因此,緊急協調各部門單位調整工作行程,增加工作,連夜彩排,讓週五加演可以順利舉行。

    文字|張震洲
    2023/01/13
  • 新銳藝評 Review

    互動與共感

    演出結束至今,我無法放棄去思考全劇的8景在意象、劇情上的關聯,有沒有可能故事間不僅是材質、肉身的聯繫,而有更深的意涵?畢竟這是搞砸的那一天,而不是搞砸的那8天。 走進實驗劇場,手術室和投影的畫面冰冷地出現在舞台上,演出開始時,兩位穿著手術衣的演員例行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相較之後出現的各種血腥解剖,他們的神色過於淡定,人與偶的關係在這裡開始維持了一段巧妙的距離。 從解剖開始,可看見本劇有以死講生的企圖。肉體腐爛的時間連結了第1、2景的敘事結構,而從屍體的腸子裡分化出的小人偶,亦成為了自我矛盾對立的起點,他們沒有相親相愛到最後,留下了一點遺憾。下一景所有矛盾的意象已離開身軀,破碎的關節被綁到手術檯,而腐壞的屍體任由鳥食。前兩景作為鋪墊,也是最有時間順序連接的兩個部分,不如往後幾乎是由劇情介紹所說的「社會新聞」所構成。故事開頭先給了觀眾一個對於死亡的疑惑: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死是什麼味道? 往後4景分別是4個據說由社會新聞改編來的事件,在我看來卻充滿反思與寬容,對於搞砸一天的那群人的寬容,並引起自以為過得正常的人們反思。雖然我無法看出4景前後的邏輯及安排的用意,仍能看出在題材選擇上有異中求同的巧思,競爭而自相殘殺、過度敏感而不斷消耗自己、因為與他人不同而不被理解、獨一無二的自己沒入人群後不被關心扭曲的偶、角度各異的投影,以及手術檯創造的疏離感,讓觀眾覺得看著一群荒謬的、邊緣的個體,但其實這些狀況是現代人的通病,每個人都會遇到搞砸一天的時候,一生也被這些困擾糾纏著,4個看似疏離的個案在劇後仔細思考,其實可以歸結出一個大眾的共相,提醒著觀者,也撫慰著所有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不斷搞砸每一天的人。被解剖的血腥身軀,搭配空靈的歌聲,帶給觀眾的可能是不安、焦躁,也可能是平靜,對我而言,為了防備過於挑戰的畫面而武裝的心神,在演出過程中產生距離感,反而給了我更適切的角度看待舞台上的生命,以及背後映射的自己。 除了劇情結構外,另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人與偶的關係,偶作為實驗性極強的演出材料會獲得許多注視,然而人與偶的互動更是代表了整齣劇中,觀看與被觀看的角度。首先是兩位演員上台時的輕鬆神情,以及往後8景彷如例行公事的動作,為本應不尋常的劇情故事、戲偶操作鋪上了尋常的背景,彷彿暗示著觀眾:這些問

    文字|黃宥茹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08
  • 新銳藝評 Review

    譜線之間、框架之外

    集合各時代音樂先行者,多樣的演出形式在普遍音樂會中獨樹一幟,獨奏、絃樂四重奏、男聲合唱並與影像、燈光、舞台設計等劇場元素巧妙融合。以音樂作品和影像搭配而言,佛瑞的鋼琴五重奏(第二號C小調作品115第三樂章)一曲別緻,絃樂圓滑奏是徐徐微風、鋼琴音色是點滴陽光。調整呼吸感受風和光,心跳在田園風光裡顫動,隨著螢幕影像變化體認:「原來曲中的陽光是夕陽。」光、漣漪和搖曳草叢的影像使我聯想到T.S.艾略特詩作〈焚毀的諾頓〉第一節:「池塘充滿陽光照射的水╱池面在陽光的中心閃耀著」,最後的長音是夕陽餘暉、也是心靈回歸平靜。 導演在演後座談中談及這場饗宴的核心概念。其一,聽覺如何建構空間。梅湘《時間終結四重奏》第三樂章〈群鳥的深淵〉便是空間感建立明朗的一環,燈光調暗、單簧管孤寂聲線劃破空氣的那刻,領悟:「啊,原來我們是集中營裡的囚犯。」低頭將視線放低、感受音樂和燈光所營造的空間,單簧管樂音穩重又飄渺,忽近忽遠令我有種樂手位子不定的錯覺。同時,曲子與螢幕影像相符,使人隔著音符望見枝頭上起初雀躍的鳥兒、又共同墜入後段的無力深淵。其二,看見框架、突破框架。此概念以奧利維洛的絃樂四重奏《為特里.賴所寫的70個和聲:弦原理沉思》貼切舉例,與傳統演奏方式大為不同,作曲家以文字記譜、沒有任何音符,演奏家要依憑文字指引和自身想像進行演出。走上舞台時,中提琴手脫下外套披在椅背上,使我聯想起黃麗群散文〈怎樣的生活〉中脫下外衣的掙脫意象,預示了解開束縛、重新建立作曲與演奏之間的關係。觀賞樂手一面在音樂中即興、一面在舞台上四處走動,有音群快速的時刻亦有留白、有站有坐有各種姿勢,這時我體認到,樂曲和樂手的「遊走」不限於音符或舞台而是突破整個「空間」,完美契合了突破框架的概念。 《先行:無框的靈魂》有著面貌多樣的作曲家,他們是各時代音樂領域的先行實踐者,選曲有些與平常對作曲家的既定印象有所出入,在演出概念中帶給觀眾新穎感官體驗。終曲梅湘《時間終結四重奏》第五樂章〈贊耶穌永恆〉回應到音樂會主軸,聆聽感受是時間無止境和沉穩安寧,提醒我們時間往前走的同時,蘊藏其中的歷史精神和意義都將共同前行,如結合聽覺與視覺的盛宴《先行:無框的靈魂》,透過獨特演出,跨越的不只是時間和形式更是靈魂立體豐盈而無框。

    文字|陳宥融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08
  • 記者會上,吉爾特伯格小試身手,即席彈奏。

    吉爾特伯格來台 演出20世紀拉二、浦三經典樂作

    被譽稱「當代李斯特」的以色列鋼琴家鮑里斯.吉爾特伯格來台,即將為觀眾帶來拉赫曼尼諾夫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浦羅柯菲夫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吉爾特伯格在抵台記者會上暢談這2首20世紀初的經典曲目,並現場即席演奏最喜愛的樂作片段。

    文字|張震洲
    2023/01/06
  • 方宥心飾演王昭君。

    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 歷史結合時事趣味十足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全民大劇團再度攜手翻轉歷史,推出全新古裝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由指揮家吳瑞呈執棒北市國樂團演奏,作家張大春作詞、謝念祖編導、李哲藝作曲;資深音樂人黃大煒、演藝人員孫協志、方宥心、羅美玲,舞台劇演員周明宇、林斌、呂紹齊及可愛小演員胖球、張城熙同台演出。

    文字|張震洲
    2023/01/05
  • 《人類狂想曲》沒有布景,焦點全凝聚在表演者身上,透過熟練的手法和精心編排動作,球在他們手上不僅是雜耍道具,也是現代人生活的象徵。

    聖誕玩馬戲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歡慶別開生面的藝文聖誕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迎接開館後第一個聖誕,結合藝文與節慶,構築出以馬戲為主題的歡樂氣氛,包含3檔國內外馬戲節目,以及兒童遊樂設施、市集、公共表演、祈福聖誕樹、VR體驗等,有得看有得玩有得打卡,每個年齡層都可以找到留下美好記憶的方式。

    文字|吳岸樺
    2022/12/23
  • 《月亮媽媽》透過精準掌控的肢體表演、層次豐富的表情渲染等元素,溫柔探問生命中面對「失去」的必然課題。

    頑劇場《月亮媽媽》全新再製 對生命、年老、愛情、死亡提出詩意表達

    頑劇場創作者黃凱臨自法國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E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tre Jacques Lecoq)習成歸國後的第一個長篇創作《月亮媽媽》,於2015年台灣首演,並於2016年前往法國、新加坡、上海等地巡迴演出,靈活運用在法國及自義大利即興喜劇習得的養分,演出佳評如潮。7年後,黃凱臨邁入不惑之年的新階段,經過這些年的表演與創作的沉澱累積,站在不同人生階段、生命觀看角度的視野,重新闡述關於記憶、回憶與生命的消逝,全劇幾無語言的使用,全然透過精準掌控的肢體表演、層次豐富的表情渲染、細緻靈動的戲偶製作,以及「默劇」、「小丑」、「面具」等元素,溫柔探問生命中面對「失去」的必然課題。

    文字|張震洲
    2022/12/15
  • 超親密小戲節(包棟)雲門劇場活動現場。
    回想與回響 Echo

    「超親密想像」的落幕、還是播種?

    在踏入雲門劇場、欣賞第9屆超親密小戲節那天的上午,我參與了一個以互動式及沉浸式展演為主題的線上講座現場。主講人如數家珍地細數國內近幾年沉浸式展演的佳作和趨勢,彷若這就是國內表演藝術產業的未來式,是劇場藝術在疫情持續衝擊、娛樂型態改變等各方逆境夾擊之下的突圍之道。而令人省思的是,同樣是以高互動、近距離、非典型演出形式為號召的超親密小戲節,今年卻已是最後一屆。 首發於2010年的超親密小戲節,可說是國內非典型劇場和實驗性展演的指標品牌。從最初結合微型劇場與街區導覽的概念,將數個小型的物件、偶戲作品放置在咖啡館、圖書館,甚至是宮廟、巷弄老屋之中;到今年結合線上與線下,劃出「包區」(晴光市場周邊)、「包廂」(雲劇場),以及解構雲門劇場空間,以動態美術館為概念策畫的「包棟」。第9屆超親密小戲節透過不同層次的觀看距離回應被疫情時代打亂的劇場生態,同時維繫多年如一日的關照讓觀演雙方保持著「親密」的距離,在空間與時間皆「小」的篇幅裡,經歷作品的誕生與覆滅。 2014年之後超親密小戲節改以雙年展的形式運作,自認劇場常客的我總是與它擦身而過,直到今年,我才終於趕上第9屆超親密小戲節的「包棟」。沒想到這唯一的一次拜訪,竟已是這場奇幻旅程拉下終幕的時候。 結合各種觀看角度的「動態美術館」 因為節目序與動線規劃的關係,演出時間最短(僅約10分鐘)、位置離驗票入口最近的《繭》(余孟儒作品);和放在相對位置、可不限時間體驗的《肌構》(鄭嘉音作品),很自然成為大多觀眾最先選擇欣賞的展演。 《繭》中,飾演工匠的表演者一邊工作,一邊不自覺地喚醒一個四肢不全、消瘦如枯枝的偶,流轉出人、物之間的幽微情感;《肌構》則引導觀眾把一個個鮮紅地嚇人的血包放上秤盤,恣意擺弄人偶的四肢,營造詭譎又趣味的黑色幽默。 這兩個作品或許最為符合一般觀眾(譬如我)對於親密小戲節的既有期待精巧但完整的篇幅、物件與偶與演員編織的多元視角、和極近距離的觀演關係。他們溫柔地將觀眾的視線收束在戲偶與物件的細節處,讓情節與表演者不再是唯一的焦點。那些文本之外的機關部件、滑輪繩索,被自然地拉抬至與文本之內的事物同樣的觀看高度,讓這些冰冷的造物透過觀眾的

    文字|蔡孟凱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21
  • 托馬.喬利於2018年應邀訪台演出《理查三世》記者會中留影。
    巴黎

    2024巴黎奧運盛典由劇場人揭幕

    9月21日,巴黎奧運暨帕奧籌備委員會(Cojop)宣布由托馬.喬利(Thomas Jolly)擔任開閉幕式總導演。繼2004年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之後,張羅4年一度普世慶典的責任終於再度由劇場人主導。這位邁入不惑之年的後起之秀,2年後能否創辦一連串融合體育精神、城市特色、文化風采、時代趨勢的藝術饗宴,撼動全球觀眾的目光? 喬利以馬拉松式的莎劇改編驚豔法國劇壇。他不僅熱愛經典文本,數次挑戰許多人認為不可能搬演的「案頭劇」,也善用豐富的視覺與聲光效果,獲得不少年輕觀眾的青睞。近4年來,他以青年導演之姿企圖征服亞維儂教皇宮,又入主昂熱河岸戲劇中心(Quai Angers),成為法國戲劇界最受人矚目的耀眼新星。 從2021年春天開始,巴黎奧運籌委會就開始遴選負責開閉幕式的導演,喬利從70多位表演藝術、電影界、時尚圈等專業人士中脫穎而出。籌委會讚許喬利捍衛法國劇場的傳統價值,又貼近主流文化,完全符合2024巴黎奧運突顯脈絡相承、兼容並蓄的目標,主席Tony Estanguet強調:「喬利導演上的非凡成就證明他熟知如何打破形式分野,將藝術提升到最高層次。」 歷經恐怖攻擊、聖母院大火等種種磨難,巴黎奧運籌委會希望藉由2年後的體育盛事讓全體國民感到驕傲與團結。總預算目前高達約42億新台幣的巴黎奧運開閉幕式將以塞納河作為策畫主題與敘事軸線。一連串節目將從體育場出走,沿著貫穿城市的12公里河岸鋪展開來,一步步回溯法國文明的發展歷程。對喬利而言,怎麼發展流動性的敘事景觀、如何化名勝古蹟為舞台場景、要創造出何種動人又充滿詩意的視覺效果等,都是他躍躍欲試的挑戰。

    文字|王世偉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戰士,乾杯!》邀請觀眾一同在迷醉虛實的劇場中,聆聽來自山林的歌聲,探尋人與土地的關係與自我身分認同。

    鍾伯淵、黃春明再次合作 《戰士,乾杯!》直面社會結構暴力

    曉劇場2022年度新作《戰士,乾杯!》為作家黃春明文學作品,首度授權劇場演出,由致力於詮釋經典文學的曉劇場導演鍾伯淵執導,本週末於萬座曉劇場演出。曉劇場繼無障礙文學推廣計畫《魚貓》,再度牽起黃春明與鍾伯淵導演聯手合作;《戰士,乾杯!》從2019年啟動,導演更走訪好茶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歷經2年的發展,終於在本週發表,隨著魯凱古調,在迷醉虛實之間,重現魯凱石板屋內凝結的文化意義。

    文字|張震洲
    2022/10/21
  • 《與清醒夢》透過織品、肢體、音樂的感官饗宴,帶領大家進入如夢似幻的美麗夢境狀態。

    《與清醒夢》 視與聽的夢境饗宴

    夢境往往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心理,而在半夢半醒間做的「清醒夢」,則讓夢境與現實生活更貼近。由新銳服裝設計師李柏辰發想,結合編舞家田孝慈、音樂創作者王榆鈞聯合創作的《與清醒夢》,將替所有觀眾帶來視覺、美感、心靈上的全新饗宴,彷彿走入一場虛實難辨的美麗夢境。

    文字|張震洲
    2022/10/20
  • 除了彈性繩,舞台上將依序出現帶有迷濛感的養生膠帶,大片大片的彈性布,最後甚至連彈簧床都將搬上舞台。

    舞蹈空間舞蹈團《虎克定律》 彈上彈下挑戰技術劇場

    舞蹈空間舞蹈團原定5月份演出的《勥3》因疫情改為線上影像呈現展演,歷經5個月的醞釀,延伸對壓力的反彈,以旗艦版《虎克定律》進軍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英國科學家虎克的力學彈性理論「虎克定律」說的是:「施力愈大、等待愈久,其生成的爆發力則愈強。」但藝術家不是要開物理課,而是將其轉為實實在在的人生。

    文字|張震洲
    2022/10/12
  • 今年的「承功─新秀舞臺」共有16位新秀上陣拚場展藝。

    2022承功─新秀舞臺 16位戲曲新星 拚場「承」藝展「功」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2承功─新秀舞臺」劇展,將於10月20日起至11月13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鳴鑼開演。自2016開辦至今、來到第6個年頭的「承功─新秀舞臺」,今年廣納12團優秀戲曲團隊、16位新秀,囊括歌仔、客家、亂彈、京、豫等5個劇種,共計12檔、22場演出,不同劇種新秀同台拚戲,以功底相互激盪砥礪、交織出最不凡的青春歌。

    文字|張震洲
    2022/10/06
  • 《仁愛路六號》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上演曾在此地發生過的事件,將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大型沉浸式劇場。

    慶祝國父紀念館50周年 全民大劇團推出館慶作品《仁愛路六號》

    國父紀念館委託全民大劇團製作的50周年館慶大戲《仁愛路六號》,將於本週六、日於國父紀念館大會堂上演。此戲以喜劇視角,串起國父紀念館自民國61年開館至今發生的大小重要歷史事件。

    文字|張震洲
    2022/10/06
  • 鄭宗龍表示,今年雲門戶外公演特別挑選在疫情中創作的《霞》,希望透過這道溫暖的霞光,帶給觀眾希望,得到前進的勇氣。

    疫情後 雲門戶外公演17日兩廳院藝文廣場登場

    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邁入第27年合作的戶外公演,因疫情影響2年未實體舉辦,終於在本週末於台北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盛大回歸。演出呈現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2022年作品,從天光雲彩汲取構思而成的作品《霞》,盼以藝術凝聚和鼓舞人心。

    文字|張震洲
    2022/09/17
  • 劉鳳學的《布蘭詩歌》體現了卡爾・沃夫「完全劇場」的理念,成為其編舞生涯最令人讚嘆的代表作之一。

    台灣當代舞作《布蘭詩歌》30周年經典重現 詩、歌、樂、舞震撼交響巨作

    首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台灣第一位舞蹈博士,現年97歲的現代舞先驅劉鳳學最受歡迎的經典舞碼之一《布蘭詩歌》,歷經1992年轟動首演及2006年復刻重現,2022年新古典舞團《布蘭詩歌》攜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台中藝術家兒童合唱團及星光兒童少年合唱團,集結舞蹈、中世紀吟遊詩歌及磅礡樂章,將於9月16日至18日三度重返國家戲劇院,重現聽覺與心靈交融的震撼交響巨作。

    文字|張震洲
    2022/09/15
  •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總監胡乃元(左)與TC音樂家小提琴許軒豪、大提琴黃子維、中提琴蔡弦修演出。

    2022 TC音樂節 隨巨人邁開腳步迎光而行

    2022 TC音樂節將以「向巨人致敬」為題,9月2日起展開北中南三地共9場音樂會演出。睽違近3年,音樂總監胡乃元今年以莫札特與貝多芬為重點作曲家,由TC室內樂團演出與音樂節主題同名的「向巨人致敬」音樂會。在勇源x TC國際室內樂系列,邀集國內外傑出演奏家共6人,規劃「德奧狂野」音樂會,呈現承繼德奧傳統的作曲家其狂野的一面;「沙龍裡的光影」音樂會一窺西方19世紀的音樂沙龍文化。TC也規劃數場推廣活動,與愛樂朋友、學子近距離對話。TC更與鏡好聽共同製作「當我們與世界交響」podcast,談古典音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套曲目現場演出、周邊活動及podcast,滿足樂迷與Taiwan Connection(TC)的一期一會。

    文字|張震洲
    2022/08/16
  • 舞蹈

    《己力渡路》疑無路?

    布拉瑞揚舞團自2015年成立至今,扣掉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幾乎每年皆能創作出一至兩支舞作,直到今年的第8支舞作《己力渡路》,隱約可見兩條作品的風格路線總是交替出現(註1)。一條以「做自己」為主題,透過編織舞者現身說法的生命經驗,展示最自己自己的樣貌,如《漂亮漂亮》、《#是否》。另一條路線則以向不同部落及原住民族群學習樂舞為基底,在舞台上透過舞者們身體動作的重複操練,以疲累至盡頭仍堅持舞動的精神能量,共振觀者心緒,如牽起手便不能放下的《阿棲睞》,及長時間彎身或蹲步前進的《路吶》。 去年演出的《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以下簡稱《沒有害怕》),則兩條路線兼併,既觸及阿美族的階層文化「巴卡路耐」(Pakarongay),又以舞者群體或個體的動作反覆,勾勒團體生活中,身型或性別氣質不符期待的少數該如何自處。 自2018年向布農族羅娜部落學習樂舞而來的《路吶》,到引用阿美族都蘭部落文化的《沒有害怕》,再至今年呈現泰雅族文化符碼的《己力渡路》。3種完全相異的族群與文化,讓人疑惑編舞家與舞者們,究竟在排練前能花多少時間與這些文化相處?這段相處時間,除影響著看見的深淺,也反映在創作的轉譯是否能讓該族群擁有立體面貌。 原先訂於2020年演出的《沒有害怕》,因疫情延至2021年,應是有最長籌備期的製作。但在演出中,「巴卡路耐」被處理成一種遠景式的存在,透過舞者們的動作跟隨遊戲,與從頭到尾重複單一動作的舞者,召喚集體生活、服從與軍事訓練般的情調。置於前景的仍是舞者如何展現自己與獲得歡愉,「巴卡路耐」裡頭蘊藏的各種有機互動、協商,在做自己的慾望前,則顯得一片模糊。 透過舞團粉絲頁,可見《己力渡路》約莫花了半年時間認識與學習泰雅文化(註2),相較於《沒有害怕》的投入時間更短,使得《己力渡路》只能將採集到之泰雅文化皆攤於舞台。觀眾可以看到舞台上的滑石粉,隨著舞者四肢著地爬行,逐漸形成泛泰雅族群為人熟知的菱形圖紋;從天而降的數條紅色繩索,在3名女舞者的歌謠聲中,如齊力織布般,微微編成一條麻花辮;演出特邀的文化顧問與歌者雲力思(

    文字|盧宏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03
  • 國家文藝獎得主、作曲家錢南章

    錢南章第五號交響曲世界首演 以臺北命名同慶北藝中心開幕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於8月7日演出《交響臺北2022─錢南章第五號交響曲》音樂會,由簡文彬擔任指揮,以音樂與影像結合一同慶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

    文字|張震洲
    2022/07/17
  •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七》台北場採「雙主角」形式演出,唐美雲與林美秀飾演老年阿蘭,增添不同色彩。

    《人間條件七》台北場「雙主演」 唐美雲與林美秀共飾一角

    吳念真暌違7年推出「人間條件」系列新作《人間條件七我是一片雲》,隨著疫情變化調整演出時間,演員檔期也出現衝撞情況,像是主演林美秀因8月已預先排定另一齣舞台劇檔期,無法參與《人間條件七》第一週的演出。團隊為了不讓期待已久的觀眾失望,同時維持觀劇品質,在經過多次討論、協調後,最終決定台北場將採「雙主演」形式進行。

    文字|張震洲
    2022/07/14
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