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th Walz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倫敦夢」到「美國夢」?
斯特拉溫斯基的英語歌劇《浪子的生命歷程》,靈感來自於英國畫家霍嘉特的系列畫作《一名浪子的生命歷程》,他把八幅畫作串連的浪子故事,轉化為三幕歌劇。而在柏林國家劇院製作的版本中,波蘭導演瓦里科夫斯基則把該歌劇導成一部「美國夢」;廿世紀以來的美國,顯然取代了十八世紀以降的倫敦。主角從一無所有,穿著白T-Shirt、牛仔褲的青年,變成暴富的、光鮮亮麗的幸運兒,不過,這齣「美國夢」不是白手起家的青年奮鬥記,而是爆發戶的自我毀滅歷程。
-
柏林
謝勒斯《戴絲德蒙娜》 吟唱莎翁沒說的女人故事
美國鬼才導演彼得.謝勒斯(Peter Sellars)在「柏林藝術節之屋」(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推出新作,於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連演三天,場場爆滿,獲得觀眾與劇評熱烈回響。這次謝勒斯找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寫劇本,來自馬利共和國的女歌手羅基亞.塔拉歐瑞(RokiaTraor)在舞台上現場演唱,夢幻組合讓觀眾非常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傳統框限 顛覆推翻又跨界
德奧地區的現代歌劇發展,與現代音樂的發展密切相關,自發展出十二音列作曲技巧的作曲家荀貝格以降,德奧地區的作曲家們無不在新的音樂思考下發展所謂「現代歌劇」的創作那已經不能以傳統的「歌劇」來涵括,可以說各類型顛覆傳統、跨界不斷的音樂劇場演出,都在這裡蓬勃生發。
-
愛丁堡
重複複製的相似性
史坦在每一幕啓時,皆以震耳欲聾的警訊來吿知觀衆們,這絕非一齣僅供消遣娛樂、打發夜晚時光的戲而已,如何從身處在不斷傳來訊號符碼的漩渦中,突破外在硬被加諸相似的框臼裡,找出自己特異於他人、社會之外存在的眞義,是劇中另一個未被察覺到、在上面的聲音所召喚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