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e Jansch
-
焦點專題 Focus 法國
保守創新涇渭分明,培養愛樂者有志一同
今年是義大利作曲家浦契尼逝世100周年,巴黎國家歌劇院(包括加尼葉歌劇院與巴士底歌劇院)在上半年(2023/2024樂季)就已經推出歌劇,但隨著委瑞內拉籍的藝術總監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在任期未滿之前宣布辭職這個震撼彈,這個執樂壇牛耳的歌劇院將在2025年1月慶祝150周年生日之際,只能請來多位指揮應對這個窘狀,不知是想從中找出適當人選,還是計畫先度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期。 巴黎歌劇院:慶祝150周年,卻無藝術總監擔此大任 巴黎歌劇院慶祝150周年的新樂季,在9月10日開幕音樂會,先演出威爾第最後一部歌劇《法斯塔夫》(Falstaff),請來已經72歲的丹麥指揮麥可.史孟溫德(Michael Schnwandt)擔此重任。考量聘請這位經驗豐富、重量級卻非明星指揮家的原因,有可能在明星指揮杜達美突然掛冠求去的衝擊下,歌劇院在考量之下反而尋求經驗老道且已經多次合作的老指揮穩住軍心,對外也是具有說服力的人物。史孟溫德從2015至2024一直擔任蒙特佩里耶國家歌劇院的首席指揮,同時也是法國青年管絃樂團的音樂總監,以及皇家哥本哈根歌劇院與丹麥皇家管絃樂團的音樂總監,曾在歐洲各個重量級歌劇院演出,是非常活躍且經驗老道的人物,歌劇的曲目從葛路克、莫札特、威爾第、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到德布西與貝爾格,涵括德奧法的歌劇,而且從1985年即與巴黎歌劇院數次合作,所以在這個非常時期,再次請他出馬擔任開幕指揮,的確是最佳人選。 巴黎歌劇院開幕月,奧芬巴哈的輕歌劇《盜賊》(Les Brigands)請來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執導,這位現代派的導演,如何賦予這部19世紀法國輕歌劇新意,應該是樂迷們所期待的。而這齣輕歌劇將在9月、10月與明年的6月、7月分別由斯蒂法諾.蒙特拉里(Stefano Montanari)與米凱萊・史波蒂(Michele Spotti)擔任指揮演出,恰好呼應新樂季的開始與結束。除了義大利與法國歌劇之外,德國歌劇也沒有缺席,去年才在西班牙馬德里指揮《指環》系列及拜魯特音樂節《帕西法爾》,今年夏天將再次在拜魯特登台的埃拉斯-卡薩多(Pablo Heras-Casado)也將於新樂季演出《指環》系列的《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我從來就不喜歡戲劇,敘述故事與心理劇從沒能引起我的興趣。」此話出自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口,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語言退位、敘事消失,有的是肢體、聲響、燈光,在如樂曲般細心譜寫演奏的過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即將於三月初由柏林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爾森與法國音樂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爾森似的奇幻世界,將再現台灣觀眾眼前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白臉的克拉普 貝克特的意象劇場
讓角色以長時間的靜默,日常動作的重新編排,在羅伯.威爾森的舞台上不是新鮮事,他與貝克特某種程度上都視語言為不可信任的表達,一切文字註定指向空無,語言作為溝通的形式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在《最後的錄音帶》中,威爾森飾演的白臉老頭克拉普,手持香蕉彷彿手持著槍,喃喃自語,自我質疑,偶爾跳舞,以無意義的意象將貝克特的劇本與角色的內在具象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古今中外大師出手 但看「時間」的美麗與哀愁
今年的澳門藝術節以「時間」為題,邀來古今中外大師,跨過時空與觀眾一同「體驗時間的美麗與哀愁」。久遠的有時代相當的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前者更因逢逝世四百周年,有來自美國的《仲夏夜之夢》與來自南非的歌劇版《馬克白》加持。近代的有世界名導羅伯.威爾森親自演繹貝克特獨角戲《最後的錄音帶》,有勅使川原三郎從影史經典《安德魯之犬》發想的《迷戀》,還有法國前衛編舞家傑宏.貝爾的Disabled Theater林林總總,讓你只怕時間不夠,看不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