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伯.威爾森演出貝克特的單幕獨角戲《最後的錄音帶》。(Lucie Jansch 攝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古今中外大師出手 但看「時間」的美麗與哀愁

第27屆澳門藝術節預覽

今年的澳門藝術節以「時間」為題,邀來古今中外大師,跨過時空與觀眾一同「體驗時間的美麗與哀愁」。久遠的有時代相當的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前者更因逢逝世四百周年,有來自美國的《仲夏夜之夢》與來自南非的歌劇版《馬克白》加持。近代的有世界名導羅伯.威爾森親自演繹貝克特獨角戲《最後的錄音帶》,有勅使川原三郎從影史經典《安德魯之犬》發想的《迷戀》,還有法國前衛編舞家傑宏.貝爾的Disabled Theater……林林總總,讓你只怕時間不夠,看不盡所有——

今年的澳門藝術節以「時間」為題,邀來古今中外大師,跨過時空與觀眾一同「體驗時間的美麗與哀愁」。久遠的有時代相當的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前者更因逢逝世四百周年,有來自美國的《仲夏夜之夢》與來自南非的歌劇版《馬克白》加持。近代的有世界名導羅伯.威爾森親自演繹貝克特獨角戲《最後的錄音帶》,有勅使川原三郎從影史經典《安德魯之犬》發想的《迷戀》,還有法國前衛編舞家傑宏.貝爾的Disabled Theater……林林總總,讓你只怕時間不夠,看不盡所有——

第27屆澳門藝術節

4/30~5/29

INFO  www.icm.gov.mo/fam/27/

《皆大歡喜》裡,羅瑟琳告訴奧蘭多,森林裡雖沒有時鐘,但對於真心人來說,「每分的嘆息、每時的思吟」都能刻出軌跡,而「時間對不同的人有不同步伐」速度快慢不一,全取決於心、於景、於情。《牡丹亭》中柳夢梅自陳,自那日夢見「梅花樹下,立著個美人」,他從此改了名也生了情,「夢長夢短俱是夢,年來年去是何年!」因著剎那、忘卻光陰。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兩位生卒於同時代的東西巨擘,將在五月登場的第廿七屆澳門藝術節,以劇作相會;戲劇節官方亦立「時間」為題,期望觀眾能在他們精心挑選、來自世界各方及當地團體的眾演出之中「體驗時間的美麗與哀愁」。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倫敦與臨川、台灣與澳門之間,而是有一齣好戲在那上演,而你置身門外。短短的演出、滿滿的大師心血,可能帶來長長的回憶、深深的印記。

哪些大師?資格最老、面子最大的當然就是莎士比亞與湯顯祖了。藝術節開幕劇碼由美國莎士比亞劇院公司(Shakespeare Theatre Company)搬演《仲夏夜之夢》,除了要原汁原味、重現經典,還更添華麗奇幻、精緻巧思;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則帶來越劇版《牡丹亭》折子戲,以唯美悠婉的獨特聲腔互訴情衷,與崑曲演出之箇中異同,不論內行、外行,熟與不熟,都能再次踏入那綺麗幽境,一同〈遊園驚夢〉。一個大師看不夠,試試兩個大師合體是否會有加乘作用:澳門粵劇名家朱振華繼去年《琵琶記》後,此次再度共邀群伶,演出近代最多產的粵劇劇作大師唐滌生所改編的湯顯祖《紫釵記》。唐的粵劇版本曾兩度製成電影,足可見其膾炙人口、廣受歡迎的程度更勝原著。

南非表演藝術家布雷特.貝利與「第三世界失序藝團」(Third World Bunfight),將演出威爾第的歌劇版《馬克白》,當台灣觀眾正期待七月登場的NSO歌劇音樂會《奧泰羅》之際,到澳門就能搶先享受威爾第的另一部莎劇改寫作品。第三世界失序藝團繆力改寫,將演出時長縮短至一百分鐘,其中的深刻寓意、畫面的豐富多樣卻未曾稍減。他們將場景從蘇格蘭移至剛果民主共和國,當古老的蘇格蘭難民成了近世的非洲難民,在飽受軍閥、財團、槍械與權力的宰制下,馬克白的想望是不斷重演的政局現況,他的決定也成了現實中不得不然的一環。令人眼花撩亂的舞台景象,有獨特的非洲色彩,更明顯的是那過度誇張的光鮮背後,隱隱轉動不止的無形巨輪:那是由精品、礦石、貿易貨物與交易數值組成的現世,那是所有存活於當今的我們孜孜矻矻、汲汲營營卻不可得的慾念,一如馬克白眼前幻視的匕首,看得見摸不著,卻窮盡一生無法脫逃。

東西合璧,大師來襲

有了已故大師的加持,當然少不了當代大師們助陣。台灣觀眾許久未見的勅使川原三郎與其製作團隊KARAS舞者佐東利穗子,再度雙人同台。四月底,他們甫於日本結束改編自布魯諾.舒茲短篇小說〈肉桂店〉新作演出,五月將來到澳門藝術節重演二○○九年的《迷戀》Obsession。此作發想自超現實主義導演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的短片《安德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這部由布紐爾與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共同編寫的廿分鐘電影,已為影史經典,兩位超現實先鋒的私人夢境也成了後世觀者的夢靨。剃刀劃過了眼球、滿出螞蟻的掌心,兩個驚世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全片也在布紐爾特意「避免任何象徵意義與合理解釋」的創作規劃下,無明確敘事邏輯。然而其中包含的許多極端情緒:雀躍狂喜、疑惑恐懼、歇斯底里,恰似夢醒後的殘存餘味,仍留於意識心底,無以名狀卻難以忘懷。易沙意(Eugène-Auguste Ysaÿe)的小提琴獨奏奏鳴曲,與勅使川原三郎、佐東利穗子兩人的身體,三方相互糾纏錯綜,在極其簡約的舞台上、光影明暗的燈泡間,彼此對話、影響、丟接、連動,將那無具體實像也無法言喻的情緒,推高、推好、推滿,直推到你心深處。於是,其原題“Obsession”或非僅指感情的迷與戀,是如遭受某種意志捕獲般的拉鋸與臣服,一種「煞著」的過程。

今年將滿七十五歲的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也將粉墨登場,演出貝克特的單幕獨角戲《最後的錄音帶》。繼一人分飾多角的代表作《哈姆雷特》Hamlet: a monologue及跳接重組當代音樂家約翰.凱吉的文章與談話而成演出的Lecture on Nothing後,他再度親身上陣,挑戰的不只是劇作家哈洛.品特生前最後一次登台演出的這位老人角色克拉普,還有山謬.貝克特自成天地的劇本邏輯、獨樹一格的劇場語彙。其中當然有威爾森擅長處理的部分:錄音帶裡曾經錄製的字句,與思緒混合呈現的記憶,以光線、顏色佐聲音、肢體,填滿了卻又簡潔的舞台畫面,嚴謹規劃又即興發揮的留白空間,看似兩兩衝突的形容詞,其實也是威爾森與貝克特的作品特色,那些渺渺存乎其間的微微牽連,不論是說個不停的碎語、看似單調的形體,其實「沒有多餘的部分,不多一字、不多一動。在短短一小時的作品中,貝克特與威爾森用寥寥數筆,揮灑出一個獨特世界」(語出威爾森在美國水磨坊藝術中心的長年工作夥伴 Sue Jane Stoker)。戲中威爾森滿臉慘白在幽暗的空間裡、雷雨音聲的環伺下,演繹這位即將度過又一年生日的老人。生命在這巨大的資料庫裡堆積著無形的過往,時間終將摧枯拉朽地襲擊而來,這一方密室猶如軀殼,靈魂的明滅、精神的嘆息、可笑的歡鬧在此記錄、儲存又連年重現,卻也難以擺脫貝克特的劇名標題中那耐人尋味的「最後」二字。

走進劇場,突破現況

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與瑞士霍拉舞蹈團合作的Disabled Theater四年來已受世界各地熱烈邀演,今年他們將至澳門,由這群具有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澳門作認知障礙)的表演者們共同舞出僅屬於他們的獨特片段。擅長刺激觀眾一同對舞蹈與劇場發出尖銳提問的傑宏.貝爾(見本刊277期特別企畫「身體,未完成」)對於此次演出曾自述:「我思考劇場的語彙,我提出問題、我解構符碼、我顛覆規則,但這群演員比我走得更遠!也因為他們不能像尋常演員的工作模式那般可以預期,正讓我興致勃勃。」劇場裡、舞台上本就有許多可以做到與不能做到的事情,這個「不能」也是他一直在反覆實驗的主題,然而那或許不是橫亙眼前必須奮力跨越的「障礙」,而是沒有翻譯成中文的“disabled”:不具備如此行動的能力而已。傑宏.貝爾確實把每次演出都當作一個特別的實驗,「事實上我每次都要求合作夥伴去做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畢竟,「如果你進劇場,裡面全是你早就了然於心的東西,一場演出沒有冒險、沒有質問、沒有推向極限,我沒興趣。如果不能窺視禁忌、看見那些日常不曾出現的事物,我也不知道你幹嘛要進劇場。」這絕非要你獵奇,而是要藉著劇場演出的機會,去定睛正視那些已遭社會刻意忽略的議題、族群與價值。

澳門當地音樂人李峻一今年再次與作家寂然、鄧曉烱,導演莫倩婷等人,攜手推出繼上屆《異色童話》後的新作《亂世童話》繪本音樂劇場,這個結合現場音樂、原創故事、劇場表演和繪圖影像的演出以流行的元素、可親的形式作為門面、引人入勝,內裡卻是給大人看的黑色寓言。此次亦與去年相同,由三個短篇組成:當老闆不是人,而是如《畫皮》的妖,底下員工該如何〈努力工作〉;〈收藏家〉講述在未來世界裡,有人不知為何執意保存著人們可自由刪除、修改、上傳、下載的苦澀回憶,是個有如英國影集《黑鏡》般的奇妙設定;明末亂世中,將軍遇見了小童,誰是〈餓鬼〉?他們又會被誰吞噬?這些「澳門製造」的小品,存在著澳門人的精神與視線,是他們的反思、困境和現況,同時也是澳門藝術節在上述大師與名作之間,刻意滋潤的一畝園地。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