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以巴到台灣:文化交流如何孕育理解與希望

  • 多倫多藝穗節與Intermission雜誌合作青年評論及評論駐節計畫,創造更多能見度。
    多倫多

    加拿大各地藝穗節輪番上陣 在邊緣中走出劇場的下一步

  • 《一萬小時》
    戲劇

    練習本身,就已值得搬上舞台

    澳洲引力神話馬戲團《一萬小時》
  • 學習老人轉彎的隱喻

    餓。撞擊。///沉寂。

餓。撞擊。///沉寂。廣告圖片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雜誌
  • Subscriptions數位全閱覽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表演藝術年鑑
      2.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3.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4. 表藝文摘
      5. 達人系列
      6. NSO發現系列
      7. NSO歌劇系列
      8. 特刊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訂閱電子報
:::

蔡世偉

發表文章 3 篇
  • 舞蹈

    無解的夢境

    觀賞納許的《夜無眠》就好像闖入他人的夢境,一切是那麼奇異疏離且毫無邏輯可循。在這裡,只有意象、行為,而無緣由與因果,甚至連舞蹈劇場開山祖碧娜.鮑許作品中拼貼式的聯想都捨去。所有的景象都是獨立的片段,或同時互不相干地在舞台上進行、或毫無關連地接續發生。

    文字|陳雅萍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舞蹈

    作戲者的天堂

    演員表演與舞台技術讓無眠夜中萬種的可能化為具體。演員,自始至終即在台上保持著一種刻意的表演方法:一方面對觀衆保持著接觸,另一方面卻維持著彼此少有表情,雖互動密切、精神上卻極度疏離的狀態。在呼應卡夫卡著作韻味之餘,這種呈現出的「作戲」的感覺,使得層出不窮的舞台驚奇也顯得貼切。

    文字|鄒之牧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舞蹈

    向極限挑戰的身體

    史翠柏的舞蹈追求真實、不經美化的純動作──在人體發生撞擊或挑戰不可能的剎那所迸發的精力與美感。這種反渲染、反情緒、反敘事與角色的舞蹈可以追溯至六〇、七〇年代後現代舞的許多實驗。但不同的是,當時芮娜等編舞家努力要呈現的是一般人的身體,而史翠柏追求的則是超人的身體。

    文字|陳雅萍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導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Tax Id number 00973926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