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靖文
-
焦點專題 Focus 走在遙遠烏托邦路上的德國獨立劇場體系
透過到位補助,讓藝術家與市場雙贏?!
在今年(2025)的農曆過年前,台灣文化部預算遭史上最大幅度刪減,表演藝術產業也備受波及,甚至有立委以「要飯的」來諷刺接受補助的單位,且許多社會輿論圍繞著「文化產業該不該由納稅人的錢長期扶植」,讓人大為感慨。因此,下文將介紹一個充滿烏托邦概念的他山之石,以供台灣讀者參考。 如果說,這世界上存在一種烏托邦式的劇場營運體系,和商業邏輯完全相反,不只劇場票價比電影票還要便宜,無論什麼類型的演出都經常高朋滿座。況且,不論是場館或劇團,都可以得到營運支出總額90%到100%的補助,包括所有人事薪水。因此,在場館策展或劇團創作時,不需要以「必須把票賣光才能生存」的不可承受之重壓在肩上,而是去思考:在這個時刻、這樣的社會政治脈絡下,什麼才是對一個人、一個體系、一個環境重要的事情?如果有這樣一個烏托邦,那麼,劇團會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場館會端出什麼樣的策展?沒有商業壓力還會有競爭力嗎? 上一段描述的種種,不光只是想像中的烏托邦世界,而是德國獨立劇場界(freie Szene)的真實情況。此文將介紹一種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的獨立劇場體系,分析其中的場館和劇團如何運作,以及詳述在其補助體系誕生40多年後的今天,有什麼樣的藝術團體在此環境孕育茁壯。
-
焦點專題 Focus 衝擊現場:劇場對社會還是重要的嗎?
扼減資源引發地震 劇場生存岌岌可危?!
2023年以來,德國陷入近2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同時軍事支出卻因持續的烏俄戰爭而必須大幅增加。2025年,許多州立、市立劇院和獨立場館面臨政府大幅刪減補助的困境,且刪減額度之高前所未見,許多劇院已經開始討論如何因應未來數年可預期的緊急狀態。德國無論是公立劇院還是獨立場館,政府補助皆占了總營收的八成、甚至九成以上,所以當補助巨幅下降時,場館即直接面臨生存危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坐在樂手與指揮之間 在交響樂的中心聆聽樂曲
坐落於柏林東邊米特區的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是德國歷史悠久的著名表演場館,在二戰前曾為普魯士國立戲劇院,不僅上演戲劇、也常舉行歌劇和音樂會。1826 年,貝多芬的第9交響曲即在此舉行柏林首演;1829 年,傳奇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受邀在此客席演出。二戰重建後,此地轉型主要作為音樂廳使用,近半世紀以來,為柏林音樂廳管絃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的表演場地。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昔熱今冷的抗議 烏俄戰爭漸被遺忘?
2024年5月4日,在俄國歌劇明星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於德國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劇院(Hessisches Staatstheater Wiesbaden)登台演出《杜蘭朵》的幾小時前,劇院正門前聚集了30、40個抗議民眾,主要由支持烏克蘭的藝術家和民眾組成,喊著口號:「拒絕涅翠柯!」,令人想起前去年5月初更為激烈的示威抗議,當時,整個劇院正門迴廊被上百位激動抗議民眾團團包圍,使得要看歌劇的觀眾幾乎無法接近劇院入口,民眾們甚至帶著鍋碗瓢盆或簡易樂器來製造巨大噪音,試圖讓噪音干擾歌劇院裡的演出。今年和去年,抗議的焦點是同一位歌劇明星安娜.涅翠柯。 去年「五月藝術節」點燃抗議 2023年1月,德國黑森州和威士巴登市政府就聯合發表聲明,公開反對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劇院連兩年邀請涅翠柯在「五月藝術節」(Maifestspiele)演出,表示安娜.涅翠柯名列烏克蘭政府的制裁名單,請劇院總監勞芬貝格(Uwe Eric Laufenberg)慎重考慮取消與她的合約。並說明要是劇院總監一意孤行堅持邀請,黑森州和威士巴登市政府將拒絕出席所有藝術節相關活動。勞芬貝格對此感到憤怒和不能理解,他以藝術自由之名,堅持履行與涅翠柯的合約。 此舉引發了3個藝術團體的不滿,包括來自烏克蘭卡爾可夫(Charkiw)的Taras-Schewtschenko-Theater劇團、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和來自俄國的女權運動和行為藝術團體暴動小貓(Pussy Riot)。他們表示,因涅翠柯要在五月藝術節登台,決定取消與劇院的演出合約、退出同年藝術節。當時劇院總監勞芬貝格回應表示不能理解其他團體退出的理由,並認為這是「歇斯底里式的非理性反應」,此話一出立即引發大批媒體不滿,並在2月中的劇目說明記者會上多次打斷劇院總監簡報並大聲詢問:「你們說今年的五月藝術節是獻給世界各地的政治犯並和烏克蘭站在同一陣線,但安娜.涅翠柯卻同時在受邀名單上!」勞芬貝格則大聲駁斥:「你們要是不想聽我說話,請離開這裡!」這段爭執影片在當天在各大新聞台播出,一夕之間成為黑森州的熱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