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文漪駕鶴西去 從此世間無美人
(印度神童預言4月13有大事,世人紛紛猜測,是疫情、地震還是經濟,對我而言,竟應驗在華美人駕鶴西歸。)
-
戲曲
唐美雲「反串」 扮武則天入冥界赴家宴
作為唐美雲歌仔戲團(以下簡稱唐團)25周年大戲的《冥遊記帝王之宴》,除劇團黃金三角「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永遠的娘子」許秀年與「人間國寶」小咪,以及劇團積極培育的中生代演員林芳儀、李文勳、曾玫萍、杜健瑋等,更特邀被譽為「台灣鬚生第一人」的唐文華跨界演出歌仔戲,以唐太宗的身分,與唐美雲飾演的武則天,於冥界一會,虛構出這場陽世未能講明的家國對話與家族聚餐。
-
戲劇 7位演員的獨角戲
愛與孤寂 《SOLO 鏈結反應》刻劃疫情的痕跡
COVID-19疫情至今不歇,台灣約莫在2021年中影響各行業最為劇烈,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被迫改變生活型態,有更多時刻必須與自己獨處。於是,身為劇場創作者的李明哲,認為這段獨處的時間是我們被迫和自己對話的過程,生理與心理狀態都會產生很多變化,「如何轉化為劇場的語言」讓他開始思考這次的獨角戲創作。原本,他打算發展自己的獨角戲;因緣際會下,轉為創作統籌,最終找到7位演員王靖惇、林子恆、梅若穎、陳以恩、黃柔閩、廖原慶與鄧九雲,發展出7部獨角戲,並以《SOLO 鏈結反應》鏈結、然後製造另種化學效應。
-
思想不短路
藝術也能向路易威登取經?
本專欄在上月觸及一個十分敏感的當代議題:高度發展下的人工智慧,勢必對藝術產生多層次的影響。在音樂方面,於可見的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有可能超越、進而取代真人的演奏?筆者對此暫且點到為止,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讀者們從各自的經驗及認知中尋找答案。本期專欄則將來個量子飛躍,拉到一個與上述議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視角來討論:精緻藝術和奢侈品均非民生基本必需,若說某奢侈品牌的業績居然能打趴一票科技公司,藝術家是否能從中悟出什麼?
-
焦點專題 Focus 打開台北珠寶盒—劍潭NO.1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ry Tey看
歷經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眾人的殷切盼望下開門迎賓,於3月展開試營運,8月正式開幕。這座方形建築物座落於士林,外有著大型球體的突出物,被網友暱稱為「皮蛋豆腐」,甚至以貢丸、米血糕、百葉豆腐滷味模擬拼成外型。然而這個世界首座球形觀眾席,卻被大讚突破多項建築常規,被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全球最具顛覆性的8大建築」之一,成為台北新地標。 除了以外觀引起旋風,最令表演藝術團隊及藝文愛好者關切的,便是軟體上的經營方向與現階段採取的優化措施。為此,本刊特別邀訪了董事長劉若瑀及執行長王孟超,解答他們對人才培育、國際連結及未來的期許。地理上,從北藝中心向外輻射,也有不少探索城市歷史的好去處,我們也特以專文介紹,推薦讀者在一趟士林、劍潭之旅中,不妨多留些時間,於演出前後造訪這些藝文景點、享受寓教於樂的附加價值。
-
焦點專題 Focus 皮蛋豆腐?!鴛鴦火鍋??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開箱囉
歷經10年籌備,施工曾多次延宕,命運多舛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今年3月中旬展開試營運,並將在8月開幕,正式成為台北新地標。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中心定錨
3月11日,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揭開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序幕。「懷胎10年」的北藝中心,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屆董事長劉若瑀更期許:北藝中心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並與國際連結,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及團隊踏上國際舞台。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
王孟超 10年風雨終見晴
等了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3月11日揭開頭紗,在眾所期待之中,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一如國內所有大型表演場館的竣工落成,初見世人的北藝中心難免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指教,身為執行長的王孟超抱持著「試一下,更好」的心態,將他們都視為貴人,持續優化設施,為8月的正式開幕做足準備。
-
焦點專題 Focus 不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城市與記憶交織的劍潭藝文玩樂地圖
今年夏天,眾所期盼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終於迎來開幕。除了參觀別具一格的建築結構、欣賞館內演出,中心一帶還有著許多適合在演出前後消磨時光、又能一探城市歷史記憶的好去處。這邊為大家介紹劍潭、士林一帶6個好玩有趣、寓教於樂的景點。
-
舞蹈
帶你看見心裡的那道光
「人們常來淡水看夕陽,卻多半在太陽落下就轉身離去。」對鄭宗龍來說,那一刻,好戲才正要上場。「留下的一道光,會讓雲層染上美麗的霞,布滿整片天空,那才是最美的時刻。」
-
藝號人物 People
琵琶樂人鍾玉鳳 出走回原點
雖然抱著琵琶把世界走透了,鍾玉鳳作為音樂人,是超越琵琶演奏家的存在,她內在的戰鬥歷程,也遠比外在的行腳足跡更曠遠,更磨人,音樂生涯的前20年,她在現代國樂的訓練系統下習得紮實的好功夫,務必將手上的每顆音符、每道樂句,打磨得光潔完美,那時的鍾玉鳳不知是否想過,自己在接下來的10多年間,將帶著這國樂現代化的先鋒樂器,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
舞蹈
台澳遠距共製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於墨爾本藝穗節首演、獲得五星評價的《群像》,是由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所編創;史蒂芬妮.雷克曾於澳洲知名的Chunky Move、Lucy Guerin Inc、及BalletLab舞團擔任舞者,其舞作以高度的肢體能力,與大膽詩意的編舞風格聞名,並曾獲多個獎項肯定。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工作者
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
耕耘劇場10多年,你我或許都在舞台上看過洪健藏的身影,有時他是操偶師,有時他是《解憂雜貨店》裡的魚店音樂人余克岡、是《十殿》裡的警察忠明、是《Re/turn》裡的市議員湯境澤。一番對談下來,從小喜歡動手做東西、又喜歡上台的洪健藏,忽然恍然大悟:「原來我想做物件劇場都是有跡可循的!」更特別的是,這次在物件劇場《THE浮浪貢OF龍興46》裡,他不演別人了。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手沖咖啡與庫卡
「我一個朋友最近要開咖啡廳找我投資,說弄了一堆機器手臂,要來沖咖啡,像你這樣手沖。說要找國際得獎咖啡師合作,請他們來手沖咖啡,用機器、電腦記錄下來手沖的數值,他們在沖咖啡的時候的手勢啊、速度角度啊那些數值,然後複製輸入到機器手臂裡面,機器手臂就可以一模一樣照那些咖啡師那樣手沖。啊會跟很多位合作,一隻手臂可以用很多咖啡師進去。豆子啊那些也是走得獎路線的,國際認證啊小農啊什麼的。你聽起來覺得這樣怎麼樣?」 一次獨自在咖啡廳喝咖啡,聽到一旁的客人跟吧檯老闆提起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當下與往後腦中浮現各種問題(question)和想像。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王嘉明 ╳ 鄭宗龍
找到你創作的那顆石頭,用力砸向自己的腳
相差5歲的劇場導演王嘉明與編舞家鄭宗龍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同樣生於1970年代,曾合作過《文森梵谷》 (2006)與《麥可傑克森》(2011)。如今看來,創作光譜各異其趣的兩人,當年卻在彼此的作品中,都看見了縝密結構中藏著的共通玩性,他們因此經常展開藝術的討論。 3月中旬,國家兩廳院舉辦了2022 TIFA「開箱!藝術家小宇宙!」系列講座,特邀王嘉明與鄭宗龍進行對談,並藉由與兩位創作者相識10餘年的主持人陳品秀穿針引線,將他們現階段的創作思考端上檯面,看10餘年過去,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煉靈感,找到有魅力、深刻吸引他們的「原石」,各自在新作《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以下簡稱《無題島》)與《霞》中,爽快地砸向自己的腳,在創作的陣痛中碰撞出的新鮮、充滿活力的小宇宙。
-
戲劇 回看亞洲內部矛盾
《神話學II:人造地獄》 接力述說移工故事
繼《餐桌上的神話學》後,導演Baboo轉移觀看「亞洲」的方式,持續探尋與自身相關的文化議題,於是透過移工故事的採集與述說,與7位來自亞洲不同國家的表演者陳武康(台灣)、蔡佾玲(台灣)、Anastasia Melati(印尼)、APom Kijreunpiromsuk(泰國)、Rady Nget(柬埔寨)、Russ Ligtas(菲律賓)與Sharanya Ramprakash(印度)將經典名著《神曲》中的地獄、煉獄與天堂化作敘事結構,探索亞洲移工的勞動路徑,構成《神話學II:人造地獄》(後簡稱《神II》)。Baboo說:「這個作品,就是用《神曲》來說亞洲移工。」藉此切入亞洲內部的矛盾,於自我與他者間重新建立彼此觀看的方式。
-
舞蹈
跨越海洋的彼此凝視 探問「我」與「我們」
原住民身分認同與自我認同,對「原民藝術家」來說,總意味著千絲萬縷的糾葛。2017年,瓦旦.督喜(Watan Tusi)的《尋,山裡的祖居所》,與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的《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在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首次相會,兩人詰問著自身的傳統,也凝視彼此的當代。演出結束後,兩人在餐敘席間,意外地對「原民藝術」有了火花十足的討論,而《Ita》與《AriAri》的跨國合作,便是在此碰撞中展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
周玉軒 放飛自我後的獨立飛行
10年左右完成18個劇本,並且陸續獲獎、或展演,一部分可能來自對書寫劇本的熱愛,一部分更必須是天賦;但編劇周玉軒除在鏡頭前露出不自在的神情,多帶幾套衣服做替換,用充足準備來掩飾著無法掩飾的不自信,更有那些曾經對寫作的尚未確定。如她說起去年(2021)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坐在頒獎典禮的座位上,「入圍的人都很可怕,在那個當下是健星得獎,比我自己得獎還開心很多倍。如果狗屎運讓我獲獎,我想我會再也寫不出任何東西。」不過,周玉軒的寫作或許來自某個偶然,未有太多純粹的幸運,更寄托著她不得不的成長。
-
音樂
首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展現各世代創新樂想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所舉辦的「衛武營國際音樂節」,將從2022年開跑,邀請國際知名的韓國作曲家陳銀淑擔任藝術總監,除了精選從18至21世紀的經典音樂作品外,更有專為本屆音樂節創作的全心作品。8檔共9場的演出,有個人、交響音樂會、電影、即時影像等演出形式,並且齊聚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澳門指揮廖國敏、國內中生代指揮楊智欽及新生代的楊書涵4大指揮,領軍多位頂尖音樂家與樂團,帶來經典至當代的各種面貌。
-
戲劇
看戲解謎 異地共感
繼《她門的秘密》(後簡稱《她門》)後,新加坡實踐劇場再度推出結合劇場、電影與解謎遊戲的作品《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後簡稱《解密》),將於4月4日至4月18日連續兩週的夜晚於線上開演,第一章〈揭開大幕〉、第三章〈重現天日〉需選擇觀賞場次,第二章〈尋索開始〉則自行在線上虛擬空間探索,並隨解謎進度能與角色即時互動、獲得更多線索,成功破解並找出寶藏的觀眾還有機會贏得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