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曲 一個丑角救活一個劇種
「江南名丑」王傳淞百年冥誕 崑壇丑戲匯演
一九五六年四月,在那段崑曲已漸式微的時代中,崑丑大師王傳淞進京主演崑劇《十五貫》中的婁阿鼠,以神態逼真、技藝精湛而轟動劇壇,創下七萬餘人票房空前紀錄。《人民日報》以「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大力稱讚。今年是王傳淞百年冥誕,「浙江崑劇院」為紀念大師,安排不同風貌的連台丑戲,邀集當代最著名的崑丑名角同台飆戲,,將各種「丑」模「丑」樣酣暢淋漓揮灑。
-
音樂
大病過後 許博允要為自己一圓音樂夢
很多人對許博允的印象是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他經營的新象文教基金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開創性的演出,但他也是一位開創性的作曲家,不但曾為雲門舞集早年多部舞作譜曲,經典作品《琵琶隨筆》更曾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數十個城市演出三百次以上。這次他將舉辦個人創作生涯四十三年來首次樂展,重新展現他身為作曲家的豐富創意。
-
音樂 媲美管絃樂團的磅礡聲響
韋恩‧馬歇爾 讓音樂廳管風琴再現震撼之音
兩廳院每年一度的管風琴獨奏會又來了,這次邀來的是來自美國的韋恩‧馬歇爾,他不但是管風琴、鋼琴雙獨奏之全材音樂家,橫跨古典和爵士兩個領域,在即興演出、作曲及指揮上更有突出表現。這次他將由巴赫出發,到法朗克、威多、杜普瑞等人的作品,呈現管風琴各時期的經典曲目。
-
音樂
自百老匯出走,用音樂說自己的故事
「我希望藉由舞台創作,改變亞裔在美國文化中的形象。」這是楊呈偉出走百老匯後的目標與理想,新作《尋找心家園》更從自己的身世出發,講一個以移民美國的三代台灣人為背景的音樂愛情故事。劇中除了以多首百老匯經典歌曲串聯故事情節外,並加入了三首台語歌曲〈一隻鳥兒嚎啾啾〉、〈向前行〉及〈永遠的故鄉〉來表達他對台灣的感情。
-
音樂 Taiwan Connection為台灣音樂教育紮根
胡乃元與台灣絃樂團 展現巴洛克的金色風華
今年胡乃元將以新的演出方式,與台灣絃樂團演出巴赫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而另外半場則是胡乃元的獨奏,演出巴赫d小調無伴奏組曲第二號。這樣的演出形式頗為罕見,不僅可以見識胡乃元為大眾音樂會獨奏家的風範,也可以見識他個人深刻的音樂表現。
-
音樂
嚴俊傑 用琴聲捕捉戀人的騷動靈魂
年輕肯學,謙虛又率真的個性,是現任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指揮呂紹嘉給嚴俊傑的評語。而三年前在台灣開獨奏會,樂評人焦元溥對他表現記憶猶新,他說,在該場音樂會上,嚴俊傑以高超的技巧營造出奔放的幻想世界。此次嚴俊傑的獨奏會以「熱情、戀人、貝多芬」為名,年輕卻心思敏銳的他,要以琴聲讓樂迷感受同樣敏感卻又難以捉摸的貝多芬。
-
音樂 吳越之音,蘇杭之樂
江南絲竹家族 湯家班碩果僅存
來自上海的「湯家班」是如今碩果僅存的大師級江南絲竹演奏家族,從十九世紀八○年代起已傳絲竹樂聲,歷經文革等時代衝擊,離散的湯家演奏家在老三琵琶大師湯良興的努力下才又重聚,重新打響「湯家班」的名號,讓湯氏家族的江南絲竹不成絕響。
-
音樂 融入戲劇和舞蹈,采風樂坊為國樂找新路
《十面埋伏》 傳統器樂搬演「楚漢爭霸」
《十面埋伏》將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化為十首樂曲,全場以兩座三呎六的大型太鼓為主軸,傳統樂器音響鋪陳戰況情境,現場除了琵琶保持是坐姿演奏外,其餘樂器全部站立演奏,甚至在演奏時需一邊跑跳一邊彈奏,以肢體表演敘述歷史故事,以器樂化身歷史人物。配合舞台、燈光、道具,讓觀眾重回公元前二○二年的戰爭場景。
-
舞蹈
顛覆預兆顯示的命運?!
出身台灣身受西方舞蹈訓練的林向秀與周書毅,與來自西方卻到台灣學太極與武術的舞者情侶Robert Regala與Joelle Arnusch,將以個人經驗再來一次「混東西」,要在中西傳統迷信及古老神秘的恐懼背後,探索顛覆原有的想像及認知。
-
舞蹈 台灣的視障表演者與法國的蒙眼舞者
台法合作《鼴鼠計畫》 演出「看不見」的舞姿
此次峇思蔻麗舞團導演Anne-Marie Pascoli帶來兩名舞者,加上曾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發表盲人舞蹈《靈蕊》的法籍舞蹈家愛蜜莉,與六至八名曾到東京、上海、香港演出的台灣視障表演者進行《鼴鼠計畫》工作坊。明眼舞者將從頭到尾戴上眼罩,與視障舞者一起站在相同的「黑暗」基準點跳舞
-
舞蹈
《舞者日記》 演繹「為舞走天涯」的記憶
赴美發展的舞者夫妻檔林文中與王如萍,將台灣成長、赴美發展生活的共同記憶,轉化為輕快簡潔的雙人舞作《舞者日記》,演出由九段舞蹈串成,以地名與心情分段,段落中間將穿插投影或對白,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來描述及連貫全場,用類似紀錄片的形式,真實表達出兩人的生活及思考。
-
戲劇 南美魔幻寫實巨著 搬上荒山劇場
《百年孤寂》台灣版 重現馬康多城的起與落
《百年孤寂》有著馬奎斯經雕細琢的動人文字魅力,讀了第一頁,便讓人欲罷不能;Baboo以寺山修司電影《田園死神》的超現實意象,加上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長鏡頭的悠悠凝視,作為這次在台北藝術大學荒山劇場演出的基調,將馬奎斯書中預言家的角色,換成台灣說書人的角色,將拉丁美洲的生活經驗,和台灣的本土經驗加以連結。
-
戲劇 不要忽視這位七年級劇場新導演
楊景翔作品《囚:》 檢視家庭暴力下的創傷心靈
楊景翔由精神分裂者的角度,檢視家庭暴力為患者帶來的身心傷害,揭露看似幸福的家庭生活底下充滿暴力及病態的行為。劇名《囚:》其實代表了整個作品的意境一個人被關在斗室裡,冒號則有延伸詮釋的意圖。
-
戲劇
流浪的藝術家 搬演生命的獨腳戲
林懷民將文化獎獎金捐出成立「流浪者計畫」,獎勵年輕藝術家到海外從事「貧窮旅行」。極體劇團(今年更名梵體劇團)的傅子豪與瘋狂劇場的王瑋廉已流浪歸來,與吳文翠、胡心怡,設定好遊戲規則,各自以「在路上」的主題,廿五分鐘的獨腳戲,分享他們的旅程。
-
親子
魔幻大師傑夫.馬克白來了
傑夫.馬克白是當代有名的魔術改良者,擁有數十年魔術表演經驗,他的戲法技能主要以紙牌、硬幣和其他小東西的操作。他的表演融合了現代與傳統,並加入了日本歌舞劇形式的劇碼,並將面具、神話、戲曲和幻覺融合並反映於他的魔術中。
-
CD導薦Music
爵士大師的夢幻逸品出土記
許多爵士樂書籍都提到在五○年代後期,柯川與鋼琴家賽隆尼斯.孟克的合作,讓柯川在音樂上獲得可觀的進步,孟克在和聲、即興乃至於創作態度上都像個導師一般對柯川啟迪極多,以往最讓爵士樂迷扼腕的是,這一段時間裡留下的錄音極其稀少,這一次的《卡內基現場》,正好填補了這一段歷史的空缺。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總部移設台灣 已有卅六年歷史,全球劇場藝術領域中、規模最大並且最具權威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外圍組織OISTAT(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Scnographes, Techniciens et Architectes de Thtre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簡稱OISTAT),十一月十八日在眾人的見證下完成簽約儀式,將總部移設台灣,成為第一個總部設立在台灣的國際組織。 OISTAT一九六八年成立於捷克布拉格,目前有卅二個會員國,個人會員與組織會員約兩萬名,分布於四十八個國家。台灣自一九九七年加入成為正式會員,便積極參與OISTAT國際活動,然而過程中卻頻遭到中共外交干預,要求主辦單位更改台灣名稱為Taiwan(China)。 二○○三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國家館獲得特殊銀牌獎,是近四十年來亞洲國家獲得的最高榮譽;二○○五年在OISTAT總會支持之下,我國劇場設計師張維文順利參選執行委員,並獲選為現任OISTAT副會長;在文建會的大力支持下,爭取到OISTAT總部設立台灣為期十年。 自二○○四年十月在宜蘭舉辦的OISTAT劇場建築暨理事會年會後,即展開OISTAT總部移設台灣的協商及籌備。在資深劇場設計師林克華、張維文、王孟超、王世信、前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理事長張翼宇,與OISTAT總會會長Michael Ramsaur(美國)、執行委員Leon Brauner(美國)、Martin Godfrey(英國)、Peter McKinnon(加拿大)等人的攜手合作之下,在阿姆斯特丹、多倫多、台北、布拉格等地共舉行五次協調會議,並於六月在OISTAT發源地布拉格簽署備忘錄,奠定了文建會與OISTAT雙方合作的基礎。 OISTAT為我國少數以台灣名義加入、第一個將總部移設台灣、及第一個在台灣登記立案的國際非營利組織。藉由OISTAT總部的運作,台灣將成為國際劇場全球網絡中心,勢必將大幅提昇台灣的劇場專業發展。在未來十年中,OISTAT將經歷三次PQ劇場藝術節(PQ Scenofest),三次國際劇場建築競賽(Architecture
-
特別企畫 Feature
傳統的現代啟示錄
傳統 深厚而穩固的根基 最強烈獨特的歷史情懷及民族品牌 創新 多變與跨界的思維 最靈活時尚的包裝定位及創作趨勢 表演藝術的「新文藝復興」運動 走出舊框框 迎向新舞台 褪去了古味 換上了新妝 老祖宗的壓箱寶書法、南管、扯鈴、歌仔戲 在藝術家巧思下搖身一變成為當代流行 雲門《狂草》融合書法與肢體的東方美學 站穩全球化國際市場 王心心「南管音樂舞劇」跨越劇種與國界 打造現代典雅新定位 舞鈴劇場顛覆扯鈴雜技注入舞蹈劇場元素 開創表演藝術新形式 明華園日團轉攻小劇場培養第三代生力軍 成功吸納年輕新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南管化身時尚
王心心 要做南管音樂舞劇的品牌領導
「誰說南管不能跟『現代』畫上等號,這次的『王心心作場』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王心心說,南管在古代是時尚,在現代也可以是時尚,多方面的跨界嘗試,還有定位清楚的票房策略,是讓南管歷經千年依然如新的活命丹。
-
舞蹈新訊 體育學院舞團與國台交合作
《創世紀—沒有文字的故事》展現多元舞風
台灣體育學院舞團二○○五年度巡迴公演《創世紀沒有文字的故事》,與同樣根源台中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再次攜手合作,以蕭斯塔可維奇、比才等動人樂曲,發展出七支風格截然不同的舞作。巡演活動十月底從台中出發,於十一月初起巡迴台北、中壢、彰化、高雄等地。 此次演出由該系教師黃建彪、黃鈞偉、鄧桂複領軍、分別負責編舞、音樂創作以及擔綱演出,樂團部分則由張佳韻擔任指揮。七支舞碼風格皆異,除了《月神》、《風動.群起》以及《沒有文字的故事》等新編舞作外,《曙光之前》、《摯愛一生》的音樂分別選自蕭斯塔可維奇絃樂四重奏第八號及比才著名歌劇卡門;《雪映.殘紅》及《洋娃娃的獨白》則選自本土流行歌曲〈龍的傳人〉、〈情人的眼淚〉、〈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充分展現多元精采的創作風貌。(鄭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