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
滄桑看雲
這是一場典型的以權力和人性的絞殺爲祭台而建構起來的劍與血的祭禮,它從傳統戲曲的格局中,蛻變衍生出一種以拷問人性爲基本美學主題的新思路和新理想,在現代文化的視角中,讓「戲曲文學」重新回到「人學」的創作軌跡。
-
焦點
古樂傳新意 沙瓦爾與他的西班牙古樂團
國內樂愛者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沙瓦爾這位古樂大師,但是在歐洲他的名氣如日中天,他用七弦的Viola敍說著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的音樂故事,加上人聲吟唱,及其團員的樂器伴奏,使這個世紀的音樂園地豐碩起來。讓原本只能在音樂史課本上看到的樂譜,古代留下的演奏圖畫上去想像的音樂,懾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呈現在你我面前。
-
焦點
揭起東歐神祕面紗 音樂之城布拉格
布拉格,一個覆蓋著神秘面紗的紗的都市,在共產制度崩解後才逐漸爲世人所知。其實,在整個歐洲音樂史中,捷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但有豐富悠久的音樂發展,更培育出無數音樂人才。
-
後台千秋
他開打我安靜─旗、把衣箱
舞台上一片旌旗,算算站了近十名長靠將軍,兵卒穿梭其間,槍、戟交錯,鑼鼓緊催。熱鬧繽紛的一幕之隔,後台負責紮靠、把子的衣箱正安靜熟速的拾掇歸位及備件。其實在開打之前,他們先已汗流夾背的爲衆將官紮靠、裝扮、備武器,不小心掛萬漏一了,還得從容想方設法的應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鮑許終於要來了!
期待許久的德國現代舞巨擘碧娜.鮑許(Pina Bausch)終於要率其烏帕塔舞蹈劇場來台演出。在面對她的作品《康乃馨》的震撼之前,我們得先做好「心理準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鲍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爲「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月份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淸雲淡 平和、眞誠的碧娜.鮑許
古名伸與鮑許在去年十一月的香港相遇,鮑許的認眞與謙和,散發出無可漠視的大師風範,透過字裡行間,描繪出大師的內在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像在霧中尋索
碧娜.鮑許的作品,舞台設計向來令人印象深刻,爲作品提供許多意想不到的意象。早期爲鮑許設計舞台的是羅夫.伯傑(Rolf Borzig)。但他一九八〇年初過世後,目前與鮑許合作十幾年的,就是彼得.帕布斯。在訪問鮑許之後,古名伸當然也不會錯過這位幕後功臣。
-
藝人光譜
守住梨園一靈猴 蕭守梨
台灣戲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昔日五虎將之一,縱貫線兄弟口中的「花蓮港皇帝」,卻因田野調査者一時失査而記錄成「蕭秀來女士」的一隻靈猴──蕭守梨先生,年逾八十六,仍堅守梨園,眷愛不息,成了所有後輩人景仰的蕭老師,疼惜學生勝於己出的他,更是年輕藝員最慈愛博學的阿公。 阿公的傳奇,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的父母都是愛看戲的普通百姓,他們爲這個兒子取了一個文雅的好名字「守梨」,卻也始料未及他果眞在梨園裡織造了一輩子的戲夢人生。 寶島「五虎將」之一 蕭守梨,一九一一年出生於福州市,由於伯父蕭宗琳與福州京班舊賽樂的小生台柱筱春軒熟稔,蕭常跟著伯父在戲班跑上跑下,奠定了他對戲曲高尙的品味與濃厚的興趣。九歲時,由於他身手矯捷,又聰明伶俐,經過父親蕭宗文的同意,筱春軒將他留在班中習藝,後來父親與伯父來台經商,蕭於一九二二年隨舊賽樂至台南公演並尋親,三年檔期結束後,爲了留在台灣,便轉而加入嘉義復興社歌仔戲班,在班中爲名武生王秋甫(藝名王春華)賞識,收蕭爲徒,並爲他取了個代表正宗嫡傳弟子的藝名「筱春華」,當時同門師兄弟還有蔣武童及喬財寶,歌仔戲界名震江湖的五虎將,復興社就出了三個(另二虎爲蘇登旺、陳春生)。 在習藝的過程中,蕭守梨可說是標準「扑尻川底」的產物,這倒不是由於他學戲不靈,實在是他太調皮了,鬼靈精怪的又很會打架,一闖禍就免不了挨老師一頓揍,然而他的身手確實不凡,原地「幌小冠」(空翻)可以連續翻二十幾下而臉不紅氣不喘,在流行京劇歌仔聯演的當時,蕭守梨很快地走紅於戲界,後來也曾搭過麻豆牡丹社、雙鳳社戲班演出,與死囡仔祿(布袋戲藝師李天祿)、鰗鰡仙(薪傳獎藝師陳冠華)結爲莫逆。 約在二十一歲(1931年)時,蕭北上艋舺加入鴻福班,沒多久劇團因財務問題,被新舞台老闆楊蚶頂下,改名爲新舞社歌劇團,演出內容涵括歌仔、京劇與新劇。蕭在戲班除擔任文武戲齣要角之外,還兼任編、導及敎學的工作,排出經典劇目如《百里奚》、《三國志》、《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大鬧花燈》、《七俠五義》、《甘國寶過台灣》、《孫龐演義》、《劉同醉酒賣江山》、《石花姑牽髒》、《吳漢殺妻》、《五虎平南/平西》、《康熙君造浮橋》、《宏碧緣》、《郭子儀大鬧花燈》
-
回想與回響 Echo
巨星隕落懷曹禺
曹禺在去年底過世了,曾寫過《曹禺劇作論》的田本相,寫下了他親炙大師過程中的點滴心情。其中談到曹禺自述《王佐斷臂》故事的啓示:「明白了,人也殘廢了,大好的光陰也浪費了。」更是令人低迴不已。
-
回想與回響 Echo
五淨過台灣
挾金獎及與國光聯演而登台表演的五位大陸知名淨角,各個金身打造,而都有裘派以情帶腔的特色。尙長榮工架聲腔雙全,夠勁;孟廣祿在裘腔中吐露個人天份,夠透;李欣裘腔最濃,夠味;宋昌林以再傳弟子唱出裘腔之美。而現今堪稱淨行大老的景榮慶,卻是以六十年舞台藝術所積澱的穩,帶來不同時代的花臉藝術。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種「舞蹈家」的母題,兩種舞蹈敍述的結構
治史的用意不外乎讓後人更了解歷史,至於舞蹈史,其中最需要瞭解的知識,可能就屬舞蹈家的生命歷程。去年十一月間相繼來台的澳洲藝術家舞團與法國諾曼第國立編舞中心,即分別以《四代》與《告別》,在同一「舞蹈家」母題上,引發對各自國度的歷史、不同認識方式的感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感知的品質,比藝術本身來得重要
素樂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去年年底受邀來台。除了國家音樂廳的獨奏會以外,格拉斯還和盧炎、曾興魁、楊聰賢、鍾明德、王墨林等國內音樂界及劇場界人士,舉行了一場面對面座談。會上,格拉斯提到了他對創作、劇場、及音樂風格的看法。其中有許多意見雋永而充滿智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素樂─極簡主義─極限主義─低限音樂
Minimal Music的產生其實和Minimal藝術、Minimal舞蹈有很密切的關係,它們追求的都是客觀的藝術,結構爲其中的要件。強調的是沒有主觀的訴求。因此,在音樂裡,被強調的是不帶感情、不起波瀾,但卻也不是一成不變,它的方法是在長時間的不斷的重復中做細微的變化。
-
焦點
歌劇演出在台灣
七〇年代尾,當台北還沒幾個標準的演出場地時,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便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搭起佈景,以中文唱起雷昻卡伐洛的二幕歌劇《丑角》,將這個以往祇能藉由七十八轉唱片聽到的洋玩意引進台灣,從《丑角》、《茶花女》一路唱到今年的《飛行荷蘭人》,場地也由克難的國父紀念館、台北社敎館,到標準的國家戲劇院。而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也從民國七十年開始不定期於全省巡迴演出歌劇。 有趣的是,在這短短十餘年中所演出的歌劇,不論是在首善之區的台北,或是離島的澎湖,均吸引了一定比例的觀衆;而比對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和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所演出的劇目及方式,也可看出其不同的思考設計及目的。 國際化是北市交在推出歌劇的重要考量,因此,在每次歌劇演出時,均邀請一定比例的外國歌者與國內歌者搭配演出,藉由這些長期於世界各地演出歌者的經驗及知名度來提昇、促進歌劇的演出水準,並和國內歌者形成互動,另方面也提供國內觀衆國際級的歌劇欣賞機會。而在指揮人選上,亦多會搭配一位新銳指揮,以培養新指揮的歌劇指揮經驗,現活躍於國外的靑年指揮家呂紹嘉、胡乃元都曾經指揮過市交的歌劇。另,市交所製作的歌劇均祇於台北定點演出,一般每齣歌劇演出四至六場不等,分A、B卡司輪流演出。 和市交的國際化相比,省交的製作重點則在於華人歌劇人才的培養,及促進歌劇的普及化。因此,在歌者的遴選上,是以邀請海外華人與培養國內歌者爲主,以提供華人演出歌劇的機會。和市交的定點演出不同,省交除早期三齣戲採定點演出外,其餘均做全省巡廻演出,以將歌劇此一外來劇種普及化。 在劇目的選擇上,北市交和省交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品味。義大利浪漫派大家普契尼和威爾第的作品顯然是北市交的最愛,在演出的十八齣歌劇中普契尼和威爾第的作品便各占了四齣,其中更各有一齣重複演出;另外,比才的《卡門》和雷昻卡伐洛的《丑角》也分別二度演出,顯示了北市交對戲劇結構強、歌曲優美歌劇的偏好。中國歌劇的演出則祇有民國七十四年的《西廂記》。 輕鬆、通俗、故事性,並兼及中國作品推介則是省交選劇的主要考量,莫札特(《魔笛》、《試婚記》)和威爾第(《茶花女》、《弄臣》)各有二齣戲演出,其餘如胡伯定克的《糖菓屋》亦是輕鬆通俗易懂的作品。在中國歌劇演出上則有民國七十九年的《天山雲雀》、八十年的《第一百個新娘》、以及八十二年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年演藝 兩廳輝映
「一九九七」對中國人來說,除了代表香港政權的轉變,對台灣也是解嚴十年的重要里程。在表演藝術方面,十年前,一九八七兩廳院正式啓用、兩岸開放交流、報禁解除、文化版面出現等等,都對這十年來表演藝術生態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這台灣前所未有的十年精采演藝史中,兩廳院無疑地「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本期,我們就先從兩廳院出發,回顧歷年來演出的節目,及所發生的難忘點滴,對兩廳院仍不熟悉的讀者,可以與我們再走一趟紙上的導覽。之後,我們將在九七的上半年,陸續從不同角度回顧這十年演藝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節目分析
ㄧ、兩廳院自製/外製節目分配 日期 (年/月) 自製 (場次及百分比) 外租 (場次及百分比) 總數 (場次及百分比) 92/7〜93/6 324(46%) 386(54%) 710(100%) 93/7〜94/6 304(42%) 422(58%) <p
-
即將上場
迎接新世紀音樂大使巡迴演出
「迎接新世紀──音樂大使」巡迴演出活動,爲兩廳院十年來規劃推廣性節目所邁出的另一大步。 此系列巡演特別邀請五個不同型式的專業團體擔任「音樂大使」,自去年十二月五日至今年五月底止,展開爲期半年的全國巡演活動。「音樂大使」由忘樂小集、台灣弦樂四重奏、台北銅管五重奏、蔡興國室內樂團及新台北室內樂木管五重奏所組成,巡迴足跡將遍全省縣市之學校、企業團體、醫院、工廠、監獄、古蹟區、集會場所等。透過忘樂小集可以認識國樂的另一種情懷;台灣弦樂四重奏嘗試西樂與古蹟結合之可能性;台北銅管五重奏將介紹銅管樂器的多樣風貌;蔡興國室內樂團兼顧演奏及樂器介紹;而新台北室內樂團則充分展現木管五重奏豐富的音色變化。節目內容富含民俗性、地方性;曲目安排更兼顧古典及通俗,精彩豐富、深入淺出。 兩廳院期盼藉由這五個精緻室內樂團,能建立與外縣市廣大群衆的關係,使他們認同並進而參與藝文活動。同時彰顯根在台北,但也關懷全國藝文推廣,落實全民參與藝文活動的心意。
-
即將上場
科技藝術的對話世紀藝術展新貌
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方式日新月異,此次不但要利用科技來做音樂、彈鋼琴,演出還將透過視訊會議系統播出,而在全省各地的轉播連接點,還可透過該系統與演出者做聲音與畫面的溝通。 文化交流與觀摩,將是電傳視訊會議在藝術上最大貢獻之一,世界藝術成就都可透過這種的形式呈現在你我眼前,而藝術家與愛好者更可透過即時的視訊傳送分享彼此的經驗,眞正達到「藝術無國界,天涯若比鄰」。
-
即將上場
朱宗慶打擊樂團九七經典音樂會
從原始傳統的民族音樂到現代前衛的世界音樂,「金木皮」一直都是打擊樂世界裡三大主要樂器種類;在無限可能的變化組合中,金屬、木頭、皮革以各自獨特的音色、質感,構成了打擊樂世界的多樣風貌。 此次音樂會中安排的曲目包括賴德和的《起鼓》、洪千惠的《五行》,這兩首國人作品透過嚴密計算與大膽嘗試,開發出新的音色與演奏型式;經典名著《皮革》、《木盒子》則在精密的結構中呈現出節奏的律動與美感,並以驚人的爆發力撼人耳目;美國作曲家麥可.優導所作的《迴響》,將打樂擊與電子合成樂作緊密結合,並營造出一種新的視聽經驗;另外由西村朗所作的《定音鼓協奏曲》,則是一首由五位打擊樂手搭配定音鼓獨奏的著名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