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馬密的《美國水牛》

《美國水牛》指涉的不只是三個搞不出名堂的小混混,還影射美國整個企業界及社會。在此劇的世界裏,因爲有資本主義做靠山,人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去偷去搶,而不覺有任何不當之處。然而,他們長年處於相互猜忌、勾心鬥角的情況裏,導致友誼和善意都被犠牲了。

《美國水牛》指涉的不只是三個搞不出名堂的小混混,還影射美國整個企業界及社會。在此劇的世界裏,因爲有資本主義做靠山,人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去偷去搶,而不覺有任何不當之處。然而,他們長年處於相互猜忌、勾心鬥角的情況裏,導致友誼和善意都被犠牲了。

崛起於一九七〇年代的大衛馬密(David Mamet)是當今美國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馬密不但活躍於舞台,而且於電影也頗有成就。他曾編過《審判》The Verdict、《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等電影,也自編自導過The House of Game、Things Change和Homi-cide三部電影。馬密的劇作也有三部被改編成電影,最有名的即是《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和最近上片但不甚賣座的《美國水牛》American Buffalo。

寫於一九七六年的《美國水牛》算是馬密的成名作,也堪稱到目前爲止馬密最重要的作品。綜觀美國戲劇史,馬密是對美國的立國精神──資本主義──批評最烈的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也曾於早期劇作──(皆爲吾子》All My Childrn及《推銷員之死》De ath of a Salesman──審視資本主義對美國人及其人民的影響,但於中晚期的作品,米勒就將注意力移往他處。倒是馬密從七〇年代到九〇年代,一直對資本主義這個主題不忘懷,他在多部劇作中,並不提倡共產主義,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遺餘力。《美國水牛》就是最近的例子。

絕種的水牛

話說西部開拓時,白人用槍砲對水牛大肆殺伐到水牛幾乎絕種。因此馬密以美國水牛命名,意在打破流傳已久的一則神話。於《推銷員之死》,米勒除了對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提出質疑之外,還對早期西部牛仔或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緬懷有加。艾爾比(Albee)也曾於多部劇作對美國立國精神的淪喪發出懷舊的傷感。然而,對馬密而言,所謂與世無爭的烏托邦式的過往只是一則神話。

《美國水牛》傳達的訊息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無它,即是資本主義。

《美國水牛》中只有三個角色,一個場景。唐恩(Don,有「頭子」的言外意)開一家賣舊貨的小店。這個小店裏面堆滿了一九三三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所留下來的商品。當時,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被稱爲開拓新紀元的一次科技大展。由此可知,馬密將場景設在一個充斥著舊貨的「破爛店」(junk shop),意在提出一個尖銳的質疑:所謂的新紀元到是什麼樣的世界?故事從有一天有位顧客以八十元向唐恩買了一枚印有水牛的博覽會紀念幣。唐恩本來以爲那硬幣並不値幾文錢,自從高價賣出後,他不但不沾沾自喜,反而認爲那位顧客騙了他了,那枚硬幣應該更値錢。藉此,馬密點出資本主義的商人,長年處在偏執、妄想、焦慮的心態下。

有道是有仇不報非商人。唐恩決定和他的徒弟巴比(Bobby)一起把那枚硬幣偷回來。但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那就是「老師」。馬密將他命名爲「老師」,主要是將這個角色塑造成資本主義的代言人。「老師」一聽有搞頭,也想加入偷竊的行列,但是他怕多一個人分贓,用他三寸不濫之舌,把無啥路用的巴比一脚踢開。這裏很明顯的指出,資本主義下的人際關係,不管是友誼或師徒之情,是禁不起利益考驗的。其中有一段對白,經由「老師」的口中,道出了全劇的核心問題:

老師:你可知什麼叫自由企業?

唐恩:什麼?

老師:自由企業就是每一個人……

唐恩:什麼?

老師:都有……

唐恩:什麼?

老師:從事對他有利的他媽的任何行業。

唐恩:噢?

老師:以確保他應得利益。我這樣説離譜嗎?……這就是我們國家建國基石。

這裏「老師」的一席話,冠冕堂皇地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裏,詐欺有理,搶錢無罪。

資本世界的爾虞我詐

劇終時,唐恩和「老師」並沒有眞的去偷那枚硬幣,原因是唐恩最信任的一個人彿雷哲(Flecher)一直沒有出現。經由巴比的口中,兩人得知彿雷哲被人打得傷勢不輕,送到醫院了。全劇雖然從頭到尾發生在店裏,但是馬密並不希望呈現一個封閉的世界。反而,馬密利用一些細節來反映外在的世界:彿雷哲被打、「老師」和朋友打梭哈而懷疑有人耍詐、「老師」和朋友失和、還有不絕於耳的警車等等,如果內在世界(也就是我們看得到的世界)充滿了爾虞我詐,外在世界也險惡至極:這是一個人吃人、狗咬狗的世界。

英國名學者Bigsby曾寫道:這三個角色之所以沒有眞正作案,因爲他們是成不了氣候的小角色,雖然他們講話像企業家,卻更凸顯他們的無能。Bigsby此一說把全劇的格局縮小了,主題化約了。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在馬密的作品中,說了等於做了,那三個人有沒有眞的去作案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想要去作。這三個小混混其實是美國商界的縮影。他們在談如何偷取一枚硬幣和大企業家在設計如何併呑一家公司是同一回事。與其說這三個人在學企業家,不如說商人其實就是小偷。劇中人物之間物化和異化的人際關係代表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極爲普遍的現象。因此,《美國水牛》指涉的不只是三個搞不出名堂的小混混,還影射美國整個企業界及社會。在此劇的世界裏,因爲有資本主義做靠山,人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去偷去搶,而不覺有任何不當之處。然而,他們長年處於相互猜忌、勾心鬥角的情況裏,導致友誼和善意都被犧牲了。

電影版的《美國水牛》因由馬密親自執編,所以和原著相去不遠,而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uffman)更是將「老師」的偏執狂演得入木三分,値得一看。不論就格局、結構、人物、對白、情節而言,《美國水牛》是一部很典型的馬密劇作,它是一部經典,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門戲。

 

文字|紀蔚然  師大英語系副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