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讀劇與演劇

老舍的劇作,多半在尚未完成時就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讀過,使老舍可以有機會邊聽邊改。《茶館》的台詞所以寫得如此之「溜」,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讀劇」多少有些關係。「讀劇」在台灣,已經被戲劇(甚至一般讀者)遺忘太久了!

老舍的劇作,多半在尚未完成時就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讀過,使老舍可以有機會邊聽邊改。《茶館》的台詞所以寫得如此之「溜」,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讀劇」多少有些關係。「讀劇」在台灣,已經被戲劇(甚至一般讀者)遺忘太久了!

改名爲「台南人劇團」的原台南市「華燈劇團」,七、八月在文建會的支援下,舉行一系列的「讀劇」活動。七月二十六日因爲讀的是我的近作《我們都是金光黨》,所以邀請我參加。到場以後才知道,其實不只是「讀劇」,也加上了走位,多半演員已經可以丟本,等於是在排演了。雖然只排了全劇的一半,加上討論,也用了三個小時。參加的觀衆幾乎跟平常演出一樣多,可見台南人劇團對「讀劇」的重視。

中西傳統的不同

一般的劇作,在演出之前或以外,當然也是給人讀的。特別是其有「作家劇場」傳統的西方戲劇,從希臘悲劇開始,讀比演還要廣泛,還要持久,所以戲劇才會成爲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在我國的傳統有些不同,戲劇、小說原來就被排斥在文學的門牆之外,再加上劇場以演員爲主,劇作常常只流爲演出的腳本,而非爲廣大的讀者而設。這個現象直到五四以後才有所改變。因爲受到西方戲劇的影響,五四以來的話劇作家無不戮力追求劇作的文學性,冀望寫成旣可閱讀又可上演的劇作。殆至抗戰時期,劇本已與小說並駕齊驅,成爲大衆的讀物。不幸這個建立未久的新傳統,在台灣並未獲得賡績。先是話劇因爲政治八股及語言問題,未能得到廣大群衆的認同,繼則追隨西方當代反文學劇本、反敍事結構的風潮,棄文學劇本於不顧,以致未能培養起讀者讀劇的習慣。作家多半不願染指劇作,偶然寫出來也難覓發表的園地。出版商更視出版劇作爲畏途,致使在書市中幾乎找不到可讀的劇本,縱然讀者有心,尋可讀之書也難。

一般讀者旣無緣讀劇,劇場是否重視「讀劇」呢?答案也是「否」!

多半的小劇場(因爲還沒有眞正的大劇場)對旣有的文學劇本殊欠興趣、流行阿赫都式的即興創作,根本不需要劇本。所以這些年來的演出,常常使人覺得膚淺、胡鬧、欠缺文學氣息,演劇界看似熱鬧非凡,事過境遷卻看不到有所沈澱。

多多讀劇 多方受益

過去的劇場,不分中外,「讀劇」原是演出之前的必要過程。排演前,除了演員各別閱讀劇本以外,集體的「對詞」就是「讀劇」了。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每個演員可以細味各人的台詞以及如何與別人銜接,同時導演亦可藉此發現劇中初讀時未曾感知的意蘊。當然,若遇到台詞中的瑕疵,這也是個尙爲未晚的修改時機。

多數劇團並不只把「讀劇」看作是排演的一個過程,有時在決定演出前,也常多拿幾個劇本來集體讀讀看,藉由「讀劇」來選擇適合上演的劇作。因此,無形中「讀劇」成爲培養劇場工作人員(特別是演員)文學修養、人文關懷的一種常課。

也正因爲劇場中有「讀劇」這種常課,劇作家也因此而受益。不論是已成名的劇本家,還是剛出道的新手,對寫成的或尙未完成的作品,都會爭取被劇團讀一讀的機會。例如老舍的劇作,多半在尙未完成時就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讀過,使老舍可以有機會邊聽邊改。《茶館》的台詞所以寫得如此之「溜」,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讀劇」多少有些關係。

「讀劇」在台灣,已經被戲劇(甚至一般讀者)遺忘太久了!現在由「台南人劇團」來帶頭重新振興「讀劇」的風氣,實在是件令人十分欣慰的事。讀劇與演劇相得益彰,才是戲劇發展的正途。我們希望台灣未來的戲劇,不只是表演藝術,同時也是可讀的文學。

 

文字|馬森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