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錢南章第五號交響曲世界首演 以臺北命名同慶北藝中心開幕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於8月7日演出《交響臺北2022─錢南章第五號交響曲》音樂會,由簡文彬擔任指揮,以音樂與影像結合一同慶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
-
《人間條件七》台北場「雙主演」 唐美雲與林美秀共飾一角
吳念真暌違7年推出「人間條件」系列新作《人間條件七我是一片雲》,隨著疫情變化調整演出時間,演員檔期也出現衝撞情況,像是主演林美秀因8月已預先排定另一齣舞台劇檔期,無法參與《人間條件七》第一週的演出。團隊為了不讓期待已久的觀眾失望,同時維持觀劇品質,在經過多次討論、協調後,最終決定台北場將採「雙主演」形式進行。
-
曉劇場二度受邀愛丁堡藝穗節 《潮來之音》台灣搶先看
曉劇場將參與2022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由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編導作品《潮來之音》於本週末假萬座曉劇場演出後,即刻動身前往英國愛丁堡展開23場演出。
-
文化部攜手紙風車啟動「表演藝術倉儲試辦計畫」
表演藝術團隊長期無法找到合適的倉儲空間,在發展過程中,囿於現有條件考量,往往倉儲是受限部分。文化部看見團隊倉儲的需求與困境,推動「文化部提升表演藝術倉儲環境補助計畫」以協助、鼓勵團隊改善倉儲空間、提高安全系數為目標。
-
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自即日起受理推薦
行政院為表彰對維護與發揚我國文化有特殊貢獻的人士,每年皆辦理行政院文化獎受獎人遴選及評議工作,並由文化部負責辦理獎項行政作業。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自即日起開始受理推薦,歡迎國內相關學術機關(構)、文化藝術法人及團體踴躍推薦傑出的藝術文化界人士。
-
入戲的觀眾
美麗宛如一次多重的相遇
「美麗宛如一次多重的相遇」,我從昆德拉文集《相遇》(Une rencontre)借來這個題目。昆德拉說:「我用的字眼是相遇,不是交往,不是友誼,也稱不上結盟。相遇,意思就是:石火,電光,偶然。」 相遇若是偶然,對嗜音樂如命的愛樂者來說,相遇的路程雖然漫長卻是必然的。呂紹嘉老師談到指揮之美時說「帶領一群音樂家一起前進,又同時保持每個音樂家的特色」,是「一加一大於二的化學變化」。對聽眾來說何嘗不是如此?長期追隨一位音樂家的現場音樂會,音樂家隨著新的想法改變,聽者也不斷地累積成長,到後來,不論是音樂家或聽者,音樂內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彷若羽化與昇華。 聽呂老師的音樂會近30年,從台北到巴黎,從補習班翹課去聽音樂會的青少年到現在老花眼連節目單都看不清的中年,相遇在音樂之中,若不是好友C.M.熱心引介,我從沒想望與呂老師能有進一步的交流,甚至在德國曼海姆(Mannheim)與他跟師母相見。 2022年春天,呂老師卸下NSO總監和藝術顧問職務後的第一個樂季,歐洲表演節目也逐漸從新冠疫情中復甦,正期待呂老師在歐洲有更多的演出,便傳來他將在曼海姆國立劇院(Nationaltheater Mannheim)指揮華格納樂劇《帕西法爾》的訊息。曼海姆的《帕西法爾》是1957年的經典製作,由曾任國立劇院藝術總監的漢斯.舒勒(Hans Schler)導演,現代主義簡約的布景跟走位很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魏蘭.華格納(Wieland Wagner)去浪漫化的劇場概念。《帕西法爾》第三幕武士們在耶穌受難的神聖星期五準備聖餐禮,65年來,每逢4月耶穌受難日國立劇院都照例搬演這個製作。5月29日是呂老師指揮《帕西法爾》的第二場,由知名男高音沃特(Klaus Florian Vogt)擔綱帕西法爾一角。 曼海姆是一個特殊的德國城市,18世紀曼海姆樂派舉足輕重,莫札特不但受影響,更旅行至此。今天曼海姆是一個工業城,二戰轟炸與重建留下明顯的痕跡,鬧區到處都是土耳其移民開設的商店和餐廳,但國立劇院維繫著德國文化的種子,保持溫嘉納(Felix Weingartner)、福特萬格勒、老克萊柏、斯坦因(Horst Stein)、許奈德(Peter Schneider)一路下來的水準。正是這個原因,樂隊與歌手可以毫不保留地跟著呂紹嘉老師的
-
腦海裡的旋律
親近音樂與藝術,免疫力UP!
有回跟先生到他阿姨家拜訪,我滿心期待:阿姨和姨丈將近90歲,豪爽好客,通常會端出滿桌好菜招待,把我們餵得飽飽才放行。這回卻看到兩人愁眉苦臉。義大利人天生樂觀,很少看到他們不開心啊!「年紀大,身體常發炎,動不動生病,吃一堆藥,心情真糟。」阿姨情緒低落,醫生說她有憂鬱傾向,姨丈因為要照顧服藥,也跟著沮喪。 「憂鬱症是大腦發炎了。」近年來,愈來愈多科學家和醫師提出這個觀念,也用人體和動物實驗來證明,指出發炎和憂鬱症不但相關,而且互為因果:丹麥的大型研究在輕度憂鬱症患者身上發現發炎指數和憂鬱反應的關聯,發炎指數愈高,愈容易有負面思想與自我批判的行為;就像光和影,憂鬱症跟發炎很可能同時發生。 關鍵在我們的免疫系統:如果把免疫系統想像成一支軍隊,軍隊裡的報馬仔叫「細胞激素」(cytokines,它們其實是微小的蛋白質),負責傳遞發炎訊號,有些會請求免疫系統增加援助,有些則提醒免疫系統撤軍。換句話說,細胞激素可以調節發炎反應,維持在好的水平能幫助人體抵抗感染,但如果「主戰」的細胞激素過多,免疫系統的細胞大軍可能產生調度異常,開始無差別攻擊,連健康組織都遭殃。這種狀況若發生在身體各部位,會形成不同的發炎症狀,像是關節炎、第二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若發生在大腦,就可能導致憂鬱症或阿茲海默症。 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也顯示,人體發炎會直接影響大腦和心情:受試者接受傷寒疫苗注射,免疫系統啟動,細胞激素升高,大腦內控管情緒區域跟著活化,出現輕度憂鬱行為。科學家進一步指出過度活躍的細胞激素對大腦產生的影響:當發炎反應太活躍,可能會抑制或損傷控制情緒、食慾、睡眠和記憶的腦神經細胞。隨著年紀增長,免疫系統可能過度警覺,尤其是老人家的免疫系統身經百戰,時時處在戒備狀態,身體的確較容易發炎,或時常感到憂鬱不開心。 不過,醫學研究也告訴我們藝術能讓免疫系統放輕鬆!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證據,指出生活中愈多親近藝術的機會這裡的藝術不見得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那種,閱讀美好圖像、聽首好歌、看含苞待放的花朵、舒心散步,都包括在內只要是美好經驗觸動心靈,進而發出讚嘆、感恩、滿足,這些正向情緒都
-
練物闢
行事曆
行事曆(Schedule)決定了1部戲從無到有的一切過程,舉凡企劃、設計、排練、宣傳、票務、演出週等等,這些大區塊行程定出來之後,還會有各種不同的小型時間表,排練有排練表、進劇場週行程表等等。它把一切未發生的時間與事件寫在一個空間(表格)裡,讓這些原本飄忽變動的時空,坍縮成為事實。而最為特別的是,在劇場的每個人,都各自有屬於自己的行事曆:表演者從排了許久的排練場來到了劇院;設計們將調整過的服裝、小道具帶至現場;舞台背版、燈光音響設備則被苦路們搬進實驗劇場,而這群苦路上週還在台中演出;甚至連觀眾們,也各自從不同身分、不同時間、地點買了票,才成為了星期五晚上場的觀眾;所有人事物的時間、空間,甚至身分都被折疊在一起,共享這將近兩個小時的彼此存在,完全就是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連作為分別的空白都沒有,同時全部合在一起。 行事曆除了是多重宇宙集合體,也是一張張的符咒,製作人、舞監、排助像是被賦予法力的法師,他們以口頭約咒語或是紙本合約法器,將某些人的名字和他們要做的事寫進這張符咒,除非有更強大的法力將之無效化或摧毀,否則這些人就會在那些時間、地點出現,並完成符咒裡面要求的事情。 除了劇場行事曆這類工作類型的符咒外,農民曆也是未來天象的符咒:望日是小月十五、大月十六,那天的月亮會變圓;夏至的白天時間會被拉到最長,影子也會被剪到最短。但假設有更強的因素改變了天象,例如在驚蟄這天如果沒有打春雷,那麼今年的皮可要繃緊了,或許會有天災降臨。人們也會透過農民曆與人聚集,例如古時候人們會定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和商人進行交易買賣,那幾天會有像流動夜市般的市集出現。人們一有了物資,為求平安順利,就會先謝拜神明;而商人們則在隔天(初二、十六)謝神。換個信仰來看,基督徒則在要作禮拜的禮拜日聚集,與家人聚餐。透過傳承下來的行事曆,我們會在清明掃墓、中秋團圓,又或是耶誕節、感恩節等節日中,因著感念神明、祖先而讓人們做不同的事情,親朋好友們透過食物聚集、交流情感,讓人們在各自忙碌的工作中,還能夠回到群體,身心得以平衡。 在大多數的社會角色中,例如一般上班族、學生都是週一到週五要工作上學,因此他們的時間表早在入學、入職時就被制定,直到畢業、離職才會改變,而他們的隨機變動時間,是工作、課餘的休閒時間如週末、暑假,這時才
-
ARTalks
生死民俗、看破香火!:《陰間條例:冥戰篇》
編按:改編自台灣金漫獎作品「Salah-D」創作《陰間條例》及韋宗成創作之《冥戰錄》。故事透過一場生死簿的陰錯陽差,牽扯出七爺八爺的前世未償宿願,也觀照「信仰」在網路時代下的意義。
-
劇場ㄟ冷知識
表演藝術的翻譯鋩角
月前上映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意外掀起關於「翻譯」的諸多討論,在表演藝術領域,翻譯同樣有許多鋩角(m-kak)得留心。接案劇場翻譯多年的白斐嵐指出,翻譯沒有通則,反倒像是作品的一部分,要花時間和作品與角色培養感情,每一句台詞與頓點,反覆琢磨從聽覺到視覺(文字排列)的轉化,都像是步步通往終點的破關遊戲。最成功的翻譯,往往是那些不用花上太多力氣解讀的低調翻譯。有時散場聽著觀眾不帶隔閡地討論劇情本身,她就會很欣慰地告訴自己:「還好沒有對不起這齣戲!」
-
書信體
身體III
YC, 記得有次聊起,你我跟著陳偉誠老師訓練身體的時間,遞嬗綿延,也有7、8年。我們認識彼此正好在研究所階段。我2004年來台深造,翌年碰巧看見了「劇場身心工作坊」暑假招生,4天3夜在三芝密集訓練,沒有半刻猶豫,馬上報名。就是在那同時認識了你們,Dog、筱芳、小六、小頭、嘉容、怡璉等。 說來有趣,在沒遇見偉誠老師之前,我已經「認識」陳偉誠。更早是1998年在吉隆坡,華總(註)邀請他來帶為期一週的身體訓練,圈內非常轟動,因為我們都從啟蒙老師孫春美那裡聽過葛羅托斯基訓練體系的傳聞,加上之前閱讀過台灣《表演藝術》雜誌「劇場訓練」專題,對90年代初的小劇場氛圍有種莫名的嚮往。在那資源相對不足,知識系譜的傳播皆經過多重轉譯,卻缺乏實體參照範例的年代,有位曾在報導中讀過的人物來到吉隆坡現場教課,正是讓我們有機會去驗證二手得來的理解,和移植他方實踐所造成的誤讀。可惜那時我已是個上班族,因課程需全程參與,幾經思量,礙於生計而缺席。木心說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沒想到當時的缺憾就一直伴隨後來的自己,反覆提問,生命孰輕孰重的選擇。更沒想到,這份牽掛在來台隔年便得以圓夢。 讓我把場景拉回17年前夏天的三芝。那次工作坊以「表演、肢體開發與真實內在」為主題,為身體行動與情緒展現搭建橋梁與編造符碼,每天行程都很密集,早上8點早餐,9點工作身體,中午用餐,1點半繼續練習,傍晚5點用餐,6點半分組討論和分享,10點半就寢。第3天凌晨5點去海邊waking up,第4天下午是各小組呈現,然後彼此觀察和交流。「當學員很幸福。」我回想當時種種情景:「你們輪流幫老師打點,照顧每組學員,專注而用心,而更重要是,你們齊心打造了安心放鬆的學習環境,並親身示範自己怎麼在訓練與生活作息間拿捏,讓我們可以更放心地把自己交出去。」 那次的集訓讓我對身體的抽象感受有了很堅實的落點。過往認知總建立在幾經轉折的理論拼貼和輪廓拼湊,總帶點傳說色彩,總帶點冥思意味。那次經驗莫過於發現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竟那麼陌生,而陌生的同時卻又帶著許多制式成見和自以為是的想像。我就是屬於人家說的:「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所謂訓練,正是鬆動自身疆界的契機,然
-
攝影手札
:
:我第一次把頭髮剪這麼短,願意幫我記錄下來嗎? :我不再跳舞了,能記錄下我最後這支舞嗎? :我懷孕三個月,身體非常不舒服,又正在揣摩演出的角色,拍攝我現在的狀態? :我帶了新的作品回來了,找時間一起工作紀錄? :我失戀了 :我有個作品還在醞釀中,可以拍攝這個發想的階段嗎? :我當爸爸了 :我要結婚了 :可以幫我跟家人拍全家福嗎? :可以拍攝懷孕時的我嗎? :幫我跟我的玩具熊合照,他陪伴我三十多年了 :我的畢製難產中 :把拔,拍我 屬於攝影師最美好的時刻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讀三浦紫苑:寫小說,不用太規矩
最近因為取材的關係老是在看開店、餐廳經營的書跟Podcast,都快要覺得自己可以開店了,特別是基隆的朋友,一定要去試試金豆咖啡跟泉利米香,聽了老店轉型的Podcast,與其賣幾百種品項,不如只賣一種賣到無可取代!開店最重要的是品牌核心精神,一切設計圍繞著品牌核心精神出發,像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是空間,麥當勞賣的是迅速清潔方便一邊聽一邊興致勃勃地記下一堆餐廳,啊,有什麼比整個手機的Google Maps蒐集了上榜亞洲最佳50、米其林的Fine Dining餐廳,但礙於種種原因在家只能吃燕麥+豆漿還要更悲慘的呢(其實就是懶而已)。也因為聚焦企業內父子、兄弟鬥爭,最近看的是美劇《繼承之戰》,第1次看到第1季第3集棄了,但後面相當好看,特別第2季第5集可以說是近年數一數二精采的多人餐桌戲,也可以參考他們究竟是怎麼將每1集都拉到1個固定場景節省成本,又功力十足地讓許多關鍵高潮戲在同一場景發生,第1季撐不下去的人請再給一點機會,美劇充滿了一堆傷害人自我厭棄的混蛋,但又不得不繼續傷害人才得以活著,非常迷人的角色! 陷入困境時有時(豈不是常常嗎)會看看喜歡的創作者寫的創作方法書,會比看市面上一些劇本聖經或影視教戰守則更有效,創作者會大量舉自己的作品為例,比之真的教科書更能感受到那種創作的肉感(?)感覺好像自己也更懂了什麼創作方法一樣,最近讀了三浦紫苑的《寫小說,不用太規矩》,對她裡面講述「老套情節沒有不好」深有所感。 「在河堤打架就知道之後會變成朋友,上戰場前拿出照片就知道這個人會領便當,老套的情節之所以有用就是因為經過大腦的一再考驗,證實人類買單,思考著如何別出蹊徑,也可以給情節鋪排帶來不同的刺激。」雖然想引用原文但翻閱時有點找不到在哪了總之是這個意思沒錯(看完三浦的書有點被她活潑的語氣感染了呢)。我也深深認同,好像諸位(誰啊)都太想原創了,但說到底故事總是可以抓出一個原型,《獅子王》就是《哈姆雷特》,《新世紀福音戰士》就是《伊底帕斯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書中三浦也不斷地拿自己的小說舉例,並以開玩笑的口吻說,雖然都暴雷了,但她認為小說的精髓在於過程跟細節,所以就算暴雷了讀者還是會想找來看吧。沒錯啊,三浦在自己作品所下的功夫並不會因為知道了「結局」就有折損,她以描述箱根驛傳的作品
-
跨界對談 李宗軒X黃世雄
在異質與同質間摩擦實驗火花
馬戲與合唱,是追求各自極致的藝術,馬戲是肢體,合唱則是聲音。無論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簡稱FOCA)、或拉縴人男聲合唱團(簡稱拉縴人),在追求極致的同時,也都各自帶著人們的刻板印象,突圍創新;於是,讓他們一起合作能否跨越彼此疆界? 兩個團隊的媒合,然後創作《達文西的notebook》,既是因緣巧合,亦是有意湊合,源於此作的創作顧問余岱融。他在加入FOCA前就有合唱經驗,並與拉縴人的黃世雄相熟,於是兩團踏進各自不熟悉的演出空間,觀看彼此創作,在異質性裡驚見同質性。從2019年開始企劃,並與導演王嘉明一同發展,進行觀察、拆解與重新組合,在即將於8月演出的前夕,仍舊未知。 未知也好。本次跨界對談就讓FOCA藝術總監李宗軒,與拉縴人營運長黃世雄,從馬戲與合唱的已知裡開始做未知的筆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百讀本
書櫃能透露許多秘密。讀者正關心什麼?好奇什麼?以哪些知識建構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從他們的書單中皆可窺知一二。本刊特邀14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從自家書櫃,精選3本他們百讀不厭的讀物,看這些書籍如何動搖、拆解、重新建構他們看待世界、表演藝術與自我的方式。一切都從閱讀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作家、節目製作人
焦元溥書櫃裡的秘密
01《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 彼得.曼德森╱著,許恬寧╱譯,大塊文化,2015 這是一本奇書。當你翻閱它,你就進入一個魔幻旅程,途中滿是珍貴知識與思辯。最最神奇的,在於當你讀完它,你會赫然發現這個旅程似乎還沒開始。你完全可以從頭再讀一遍,然後獲得截然不同於第一次閱讀的體會。這本書也會介紹你許多其他有趣好玩的書,鼓勵你一探究竟,與它們為友。附帶一提,這是一本只能存在於實體形式的書。為什麼?看了就知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導演
劉建幗書櫃裡的秘密
01《宇宙連環圖》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張密╱譯,時報文化,2004 有一種旅程,剛開始就捨不得結束。這本書便是給我這樣的感覺。才看不到三分之一,就擔心太快看完了怎麼辦?書中充滿宇宙、科學的奇趣,但又輕盈而幽默。隨著文字腦中自然出現一幅幅的畫面,如流水一般地,心就被帶往外太空,一會兒又進入微觀世界。想像力好像曬棉被那樣被舒展開來,在陽光下抖一抖、拍一拍,不自覺地會露出微笑。 02《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 林鶴宜╱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歌仔戲的「活戲」演出,本質上充滿生猛活力。只有劇目綱要、沒有劇本的情形下,音樂、鑼鼓與演員如何在台上各種配合與「接招」?此書帶領讀者一窺活戲演出是如何練成的。不論是演員、樂師現身說法,台上的操作、手勢、密語暗號還是書中收錄的外台劇目、內容,都精采萬分。 03《ZOO》 乙一╱著,張筱森╱譯,獨步文化,2008 乙一的小說如《天帝妖狐》、《平面犬》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但若要挑一本經典來推薦的話,我想還是快20年前出版的《ZOO》。若還沒看過乙一的作品,從這本開始接觸這位作家,應是不錯的選擇。又或者如同我,10幾年來,我偶爾還是會再度拿起《ZOO》重溫,當年閱讀時被觸動的,很深的感動與驚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編導、演員
鍾伯淵書櫃裡的秘密
01《符號帝國》 羅蘭.巴特╱著,江灝╱譯,麥田,2014 全球化流動看似「多元並存」,實則存在強勢文化主導,身處萬華的「青山王夜祭」從常民生活轉為擾民行為,可看出居民生活型態與思考轉變,「傳統」需要特意保存,狂潮下我們「呼求差異」,而羅蘭.巴特以外部之眼觀察東方文化,書寫日本元素,從語言、車站、包裝甚至到眼瞼,都能回扣文化中心。日常難以察覺,卻是創作的磐石,此書令人眩暈的形容,如同大槌,將光滑的鏡面擊裂,映照日常的多重輪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
蘇文琪書櫃裡的秘密
01《點線面》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小時習舞,總覺得舞蹈似乎只存活於有舞蹈地板的教室中,她失去了特殊的宗教功能,也遠離了專屬的音樂與故事。正當重複演練抽象技巧而稍顯乏味時,這本書適時打開一條想像的路徑。我無數次練習讓身體游移在點、線、面形體之間,自得其樂地,感覺其對應的聲音質地、情感溫度,勾勒動作的色彩與重量。日後幾次隨意翻讀,像是回訪1位創作老友,也像是回訪過去的自己。
-
戲劇
如果我們共榮過:《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的史學歧讀
繼贏盡口碑的線上劇場《她門的秘密》(2021)之後,新加坡實踐劇場再次推出了新作《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導演郭踐紅、編劇林志堅和劉曉義再度合作,聯同專業影音團隊以及網路開發工作室 Good Work,從醞釀故事主軸、影像拍攝到遊戲網站的設計整合,逐步發展出一套可供劇團持續操作的展演模組。今次更攜手藏有最多東南亞現當代藝術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整合國家級文化資源,帶來一場結合影像、劇場和推理遊戲的跨領域實踐,再次引起亞洲觀眾的熱烈參與。 博物館學、文物保存維護、藝術史長久作為藝術研究的「三位一體」,雖然在劇中有著深淺不一的呈顯,但本文試圖以此三者抽離原有脈絡,改以「美術館作為謎題場域」、「寶藏敘事的保存維護」、「史學的時空統整術」,重新檢視《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折射出來的3種問題視角。 充滿謎題的場域:美術館的外掛敘事 故事第1章〈揭開大幕〉中,年邁的梁女士擬將1幅珍貴畫作捐贈給美術館,然而在移交儀式中,掃描技術意外發現畫作藏有詭異密碼,不僅打亂了儀式進行,亦開啟了歷史身世的懸疑。作為館內研究員的外孫女,邀請觀眾陪同踏上解謎推理的旅程。當得知這棟歷史建築內埋藏了傳說中的寶藏,觀眾化身成遊戲玩家,必須在第2章〈尋索開始〉的虛擬展場或實地造訪中,抽絲剝繭各種線索以在最後找出寶藏所在位置,並解開歷史真相。最長可達兩週的解謎體驗,來到第3章〈重現天日〉中,觀眾與孫女一同揭曉梁女士隱藏多年的秘密,並攪動出亞洲殖民史的行經軌跡。 藝術史研究一直都跟推理有著性質上的親緣性;而美術館作為一個充滿謎題的場域,不僅保存並展示待解的謎題,也常常成為藝術品加密與解密的角色。如同劇中的新加坡國立美術館,將寶藏加密的同時又等待著專業推理的解密。然而,劇中採取的是亞洲戰爭與殖民歷史敘事,而非處理視覺材料為優先的藝術史敘事;此外,按照劇情設計與各關卡中作為謎題的作品,亦大多取其外顯視覺表徵作為線索,而不是內在意義來推導。當劇中的「史學推理」旨在服務戲劇情節,不汲取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的豐厚資源作為素材,也就使得演出並無服務博物館學的科普意圖。 演出背棄了場域邏輯的操作,並非是要違背現實情境的謬誤;因為縱使追求博物館方法論的真實運作為背書,也不會是強化戲劇寫實邏輯本身的保證。但令人